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夕阳漫天挥金洒银的时候,我们沐浴着清风,走在色彩斑斓的沿江路上,那些步履或匆匆或悠闲的行人,把夏季挤得十分欢快。
  看到我和他并肩同行,乡亲们掩饰不住喜悦,为我们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们是天设地造的一双”“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把我们夸得无地自容。有人调侃说:“你们俩的爱情才是满分爱情。”
  我们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往事历历在目……
  我和他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两家相距半里路。儿时的我不喜欢他,甚至有点儿讨厌他。他曾经和伙伴用草绳涂上稀泥埋伏路边,等我走近,两头拉起,弄我一身泥巴。此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比我高一届的他,16岁那年暑假勤工俭学,两家家长从学校借来板车,让我俩结伴到化肥厂的建筑工地拖砖头、水泥挣学费。
  我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与他为伍。然而,一个月下来我却对他产生了依賴,觉得他似兄长一样可以依靠。重活、脏活他抢着干;每天总说自己不渴,带去的一壶凉白开都让我喝个精光,却又趁我不注意偷喝自来水;家里带了好菜,午饭前他都悄悄把大半放进了我的饭盒。他成绩很好,很有才华,休息时常给我辅导数理化,也会滔滔不绝地讲许多我爱听的故事,随身携带的军绿色书包里总会有我想看的书……
  在那个男女泾渭分明的年代,接受传统教育的我们,虽然彼此萌生出一点点喜欢,但回到学校依然故我,相互装作不认识。可他有事没事经常在我眼前穿梭,有意无意要红着脸瞟我几眼。我也莫名觉得可笑,隔三差五没见着他人影也有几分惦念,这或许就是我们朦胧的初恋吧?
  1976年高中毕业,我成了村里的一名基干民兵。后来,大队组织民兵巡逻,我与他分在同一组,青年人凑到一起谈人生、谈理想。有天子夜,一个关于当兵的话题,一句纯粹的玩笑话,让他误以为是我对他的期望。两个月后,他决意去参军,可怜他年近花甲的父母听说独生子要参军,天塌地陷般地哭着予以阻拦,他跪拜父母后,毅然决然追随队伍去了福建。
  参军前夜他把朋友们送他的纪念品都送给了我,还羞涩地问我要照片,我没有照片,他说底片也行。临走时塞给我一张纸条,落荒而逃。十天后收到他寄来的书信,不,是表决书,表示他会在部队干出个人样,然后回来娶我。他说,他是男人,一定有能力让我幸福。另外还把我的底片放大成一张七寸照随信寄给了我。那夜我无眠。
  之后,从新兵训练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仅1.72米的身高和90多斤的单薄身体硬是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在半年后当上了班长。鸿雁传书,书信雪片一样从边疆飘回家乡,我们俨然一对热恋的情侣,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中。
  天道有情却无情。半年后,那封表示爱意的信,不幸落到了我母亲的手上,同姓通婚那还了得?在父母眼里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父母轮番轰炸,母亲甚至半路等邮差,截堵我们的书信,父亲居然还给他写了一封劝降信。愚孝的我无奈之下只有乖乖投降,给他写了从此不再联系的绝笔。但他不依不饶,几经周折从地面转入地下,把给我的信套在好友的信中转交给我。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又被家里发现了。
  几个月后,他考上了部队军校,成了北京防化指挥学院带军衔的大学生。宁静的村庄像炸开了锅,那可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呀。自认为有了成就的他,在第一时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我的回心转意,以为宿命从此会改变,谁料厄运才刚开始。
  一贯保持沉默的他的父母,那时扬眉吐气了,开始出面干涉我们交往,还到处张罗给他找对象。他用半年积蓄在北京为我买的那条毛料裤子被他母亲发现,掀起的那场风波,让他第一次衣锦返乡就没有归属感。
  我们依然如故,明里暗里给对方鼓励。可是,烧不塌的封建堡垒,窒息了我们的爱情。1980年初夏,他那双目几近失明的老母,蹒跚着来到我当民办教师的学校,苦口婆心地央求我放手,说我会耽误她儿子的前程,求我尽快找对象嫁人,如若我不嫁,她儿子绝不会死心。我伤心着自己的伤心,无奈着自己的无奈,权衡利弊后决定为爱放手。
  之后,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找了个正追求我的大学生订婚了。不久,我也通过考试被国有企业招工,当了会计。他万般不解,追问我为什么抛弃他?我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讲,只告诉他别人更适合我。从此,便切断了与他的联系。
  在他三番五次央求我等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是决意嫁人。几年后,他和首长的千金结了连理,之后几十年我们天各一方,各自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光轮回,我在女儿大学毕业后,结束了我的婚姻,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痴情的他试图唤醒初心,想和我共度余生。现实是,我们都被儿女需要,无法再续前缘。
  他说。他从16岁追我到61岁,决不会轻言放弃。为了一个“情”字,我一生如履薄冰,或许,他注定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其他文献
香琴的老公在建筑工地从外架上摔下来后,成了半身不遂的残疾人,一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香琴一个人身上。  那年她28岁,长相佳,有文化,有口才,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正好村里缺一名妇女主任,乡里决定提拔她,村主任也有意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她。  香琴听村主任这么一说当然高兴,哼着小调邀上同村的花妹去捞枞毛丝。花妹问香琴:“怎么这样开心呢?”香琴告诉花妹:“俺要进村里做妇女主任了,听说以后还
期刊
1986年7月,我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从教六年半。1992年12月,从学校调到建行。如今,虽然离开教师岗位已29年,但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常常在脑海萦绕。  难忘教学辛劳。刚到学校时,学校缺政治老师,于是领导安排我上政治经济学,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我虽然在高中和大学都学过政治经济学,但毕竟不是我的专业,学得不深不透。再說教和学那是两个概念,常言道,“
期刊
我喜欢闲暇时沏一杯茶、看一本书,让那浓郁的茶香浸润着书香,在心底流淌;喜欢安静的时候赏一处风景、忆一段时光,让那美丽的景色遇见最初的纯真,在眼前浮现;亦喜欢在温暖的春天撷一缕春光,赏一园花色,让那花的凝香陪伴自己洒下一路芬芳。  在这个春风和煦、柳絲飘飞的春天,我触碰了桃花的粉嫩、海棠花的绚烂,欣赏了紫荆花的花絮、碧桃的红艳,唯独对牡丹花开的富贵敬而远之。也许是自己的单薄与牡丹的雍容华贵极不相称,
期刊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砸在河堤的水泥路面上,像无数个花朵在依次绽放。岸边的绿树、坡上的碧草,一眼望不到边的河面,还有掠过水面飞向远处的鸟儿,尽管白浪滔天有凶险,还是难掩淮沭河的美轮美奂。凉风习习,淮沭河坡岸的杨树沙沙声响,穿过河堤的项荡洞,坐落堤脚外的白色粮库,散落在附近的白墙红瓦的几户人家,像是浓浓绿荫下的童话世界。  台风“烟花”裹挟着暴雨西进北上,前几天嶂山闸36孔全开,受新沂河行洪
期刊
从南山上下来时,天色已晚。  我们就在南山下的小饭馆,最后吃了一顿地方小炒。  我拍了店门口水龙头滴水的照片,那时候那一句“滴滴答答等你来”正当被人传唱。  天空下起了雨,细蒙蒙的,但寒意有些侵入骨髓,或许是因为这即将要到来的别离。  我们是相距千里的两个人,却因为约的是同一个导游而被一同带上南山。  那时候你是洒脱俊美的少年,而我也还是可爱纯粹的少女。  前半段的时候,我们还不熟悉,我的相机里只
期刊
气候还很燥热,阳光如火,但早晚已经有了秋的意境。風是轻柔的,在呼吸的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味道。季节的转换悄无声息,不经意间想起一句诗,“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转眼间,夏天已经成为故事。站在秋的路口,突然觉得,这个季节,这个时间,这个景色,如此美好。  2021年8月21日,一位文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给我,名字叫《淡紫色的秋天》,他说秋天的颜色是紫色的,象征
期刊
2011年的某日,我的好同学L由于肺癌到南京开刀,这是一次大的手术。听闻这个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这大半生吃了很多的苦,承受了别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做到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特别是有关人性的事。如今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也已经退休,正是尽情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却遭此不幸。难道真应了那一句古话,“人到荣华,寿已终”?  几个好同学相约前去探望他,他显得很坦然。在此期间,我经常去看望他,做些口头
期刊
一  记得读初二的时候,有天早上第一节语文课,班主任走进教室,告诉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欢迎。”班主任的话声刚落,门外走进来一个漂亮的女同学。  这个女孩瓜子脸,狭长的黛眉,明亮而水波盈盈的大眼睛,挺拔的琼鼻,娇嫩的柔唇,吹弹可破的肌肤,无一处不彰显着她的精致!精美绝伦的五官找不到任何瑕疵,就像上天精心雕刻出来的一件艺术品,特别是那差不多十四五岁的青葱芳龄,真是诱人万
期刊
细雨迷蒙的清晨,我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去北山公园—登山。  雨后登山是我的最爱。你看那翠绿的植被一尘不染,林荫路上也不会尘土飞扬。登山的人很少,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清静。我一个人走在优雅的林荫路上,听着虫鸣鸟叫、看着养眼的植被、想着那些岁月的过往,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喜欢热闹,也爱独处,比如我喜欢一个人登山。想快点儿,便加大马力向前冲;想慢点儿,便走走停停,也没人埋怨;想走多远,便走
期刊
江南的秋天,是我难以割舍的牵挂。秋日,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诗意朦胧、绚烂多彩,离合难辨、得失难分。  这几天,淅淅沥沥的秋雨洗刷着往日的闷热,呼呼的风声罩住秋蝉的哀鸣。初秋的石榴籽闭着红门沉思,远近村庄,鸟语相思,花香恋人,月敲深闺,烛瘦子夜。  山的那边,一片青瓦民房散落在袅袅柳烟之中,房前房后,泉水叮咚,田野叠翠。你说,你的家就在那里,与此一岭之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常常翻山越岭,溜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