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来推去,左右难平衡手心手背,中西一家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推手》的拍摄艺术进行了细致的赏析。文章从电影画面的构图,声音的效果,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及其颜色和几个具体场景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展示了导演是如何把拍摄艺术和电影的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的道具和层次上支持了电影的中心内容。
  [关键词] 老朱 条条框框 声音 颜色
  《推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classlCalparadigm的叙事方式)。太极拳教授老朱退休后来得美国儿子处,与儿媳玛莎关系紧张。后巧遇陈太太,二人比较投缘。一次老人不慎走失,导致儿子家里矛盾的大爆发。儿子遂生一计,好让父亲主动搬出自己的家。但陈太太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计划。春游中告诉了老朱,两人甚是伤心。老朱遂出走,去一家中国餐馆打工。但老板甚是苛刻,不但侮辱老朱,还要“轰”走他,老朱兴起,拿出功夫来,任是老板请伙计还是请流氓都无法推动他一步,只好惊动了警察,……一时成为中国城的新闻。后老朱让儿子租房子给他一个人住。老朱又去教太极拳,陈太太路过去看他,二人终于站在了大街上可以自由的交流与交往了。
  本文主要从电影的画面框架,声音,色彩和几个场景的具体分析来赏析这部作品。
  
  从条条框框的束缚到摆脱
  
  整个影片的前半部分着力强调老朱与儿媳玛莎之间的紧张关系。从画面来说,基本全部采用紧凑的画面(tightlyframe),造成“局限”之势;同时每个画面中又加入大大小小的各种“框框”来强化这种束缚。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电影从老朱正在打太极拳的手的一个特写开始,镜头移动(pans),分别照老朱所处的各种框框:多重门框,长条字联,四方的沙发,墙上的大画框,小画框,一格一格的书架等。然后,镜头一转,整个的画面上是一个被框住了的电脑屏幕,上面是啪啪打出来的字,grandfather(爷爷)尤其醒目。然后是儿媳玛莎头部的特写:长头发蓬着,两只眼睛异常突出,显示出高度紧张。接下来镜头在老朱和玛莎之间来回转换四次,一人实一人虚,但都是透过门框让观众看到对方的。同时还有成田字形的窗框,长方形的桌子的一角,浴室的镜子也是方形的,等。
  老朱的卧室:有一层一层隔板的搁物架,搁物架最上层放的一个黑白条纹的方垫和最下面一个四方形物体上罩的一块带方形图案的布因其较亮的色彩而引人注意。长方形的字画,四方的窗框。床上的床单也是带条纹的。就连老人屋内斜挂的那把剑也成为框住他的道具:老人盘腿坐于剑下,正好被垂下来的剑穗和另一头的剑鞘成八字罩住。左手是物架,右手是门框,门后还贴着两张长方形的画——大概是门神。
  厨房:一个个被分割成长方形的壁橱在厨房上方排开,有压迫之势。相对的下方是被分成一个个长方形的抽屉。两张长方形的饭桌放在狭窄的厨房的中间,一张大桌竖放,那张小桌在大桌那头横放,所临的墙上醒目的挂着一副画框,现在挂的方方正正,也是长方形的。上方的壁橱上还贴着一些方形的画,墙上也贴着一些长方形的画。
  老人看电视的场景:我们看到电影的画面上是被框住了的电视画面,武打的场面。镜头又一次从老朱处透过门框看到玛莎。老朱换一个片子,画面又被另一个电视画面框住,是吃饭的场景。观众再次从老朱处透过门框看到玛莎。老朱又换一个片子,是京剧,伴有响亮的唱声。但玛莎这次走过来,无声的拿起耳机送到老朱面前,老朱的耳朵也被塞住,声音消失。
  镜头曾三次从远处照朱家的房子。第一次和第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两个被分成田字格的窗户,这边框里是老朱,那边框里是玛莎。第三次是老朱一人到外边来抽烟,夜色中,画面的右下方(不重要的位置)是老朱,而高处,四方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传来儿媳与孙子的欢笑声——老朱只是局外人而已。
  老人走丢后,儿子遍寻不到,回家大发脾气,掀翻了桌子,把壁橱里的东西打翻到地上,冲突达到高潮,一地的混乱暗示着各自人物内心的复杂和混乱。而墙上的画框也斜了下来,欲掉不掉,失去了平衡却还未完全失控——正是一家人的写照。当老人回来后,看到一地狼藉,和玛莎一起收拾残局。这时一个镜头是透过椅子腿照两人在地上拣东西的手,椅子腿虽然是虚的但处于最前面(foreground),并且处于中间,暗示二人内心的隔阂依然。
  就连春游时,本已是开阔的外景。但陈太太告诉老朱他们的春游是儿女的计划时却是在山上,刚过了一个山洞,两人坐在继续通向山上的台阶上,而台阶过后又是一个山洞,两人被夹在两个洞口之间,来路是暗的,去路也是暗的。
  情节发展到老朱去餐馆打工。老朱干活的地方虽然依然很杂乱,但毕竟不再是方方正正,棱棱角角的框框了,而是圆形的盘子和碗。所处的厨房虽也拥挤,但也不再是封闭的架子,却是一长条木板,敞开着,放着碗等杂物。这些都暗示着老朱虽依然身在束缚但已不同与原先的禁锢。
  最后一个场景,在活动中心,老人跟陈太太交谈时,身后的背景中有红色宽底的字联,两人正中间上方是墙上的电风扇——圆圆的扇面,是用来流通空气的,也正应了陈太太所说的“气不能老在肚子里打转,要散出来”这句话。同时两人身后还有各种鲜艳颜色的塑料椅子——粉红的,淡蓝的,嫩黄的,都是圆角的,连椅坐和椅背之间也是有弧度的,而不是直角的,塑料的质地使他们泛着光。所有这些都显示着二人明亮而圆通的内心世界。最后一个镜头则转到大街上,摄影机稍稍从下往上照去,两人的头发在阳光中染上了金色———层浪漫的色彩渲染开来,镜头渐远——他们终于站在大街上,如常人一般不再有任何框架的拘束了。
  更有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观众每次见到陈太太的时候,她都戴着一幅黑边的宽框眼镜,但到最后一个场景,她到活动中心去看老朱,她的眼镜不见了!大概导演特意让观众知道陈太太的束缚也被摆脱了吧!
  
  声音的缺失到恢复
  
  中国有句古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有声)电影中同一个画面中两个人对话和声音的长时间缺失必然造成关系紧张的氛围。电影一开始,老朱和玛莎在家,镜头虽然不时在两人之间转换,但他们都是无声的。两人关系紧张的绷着,直到老朱用微波炉热饭,“崩”的一声!观众的神经随着这一声巨响也顿然绷断了。画面重归于无声。两人继续各干各的,玛莎去跑步,老人在床上休息,然后去看碟片,先是武打的,有哼哈之声;后是吃饭的场景,轻微的吃声,冗长而沉闷的进行着:最后是京剧,响亮而欢快的歌剧声起,观众——尤其是中国的观众,尤其是爱好京剧的中国观众———不禁跟老朱一样精神一震!但玛莎很快过来用耳机掐死了这声音,一切又重归于沉闷。
  朋友琳达来找玛莎。琳达对老人打招呼,老人因戴着耳机听不到,这无疑具有象征意义——对西方的声音他宛如聋子一 样无法听到任何信息。而琳达与玛莎的对话则表明玛莎在进行交流:可是对话的内容又表明玛莎与老人的无法沟通一一玛莎“希望他不存在”。
  场景再转向厨房。这时出现的是噪声,对比的噪声,打对台的噪声。老人这边,“哒!哒!哒!”快刀切葱花的声音;玛莎那边,捡了老人丢在草地上的烟头,“啪!啪!啪!”敲打着把它们倒进垃圾箱的声音。这边“滋滋滋滋”葱花下油锅的声音,那边“哗哗哗哗”冲洗碟子的声音。不相上下,难分高低。而两人同时在狭小的厨房里左冲右突各自做自己的饭时身体的无法周旋,应该是亲密空间(intimate space),以身体上的距离之近来反衬心理上的距离之远,真是妙不可言!
  当晚,当儿子孙子回来后,饭桌上,老人和玛莎同时对晓生说话,因为他们说话的同时性使他们无法听到对方的话语,也让晓生听不到各自说的是什么,因此两人说的话都变成了无效的。其实,即使其中一人有机会说话,另一方也听不懂。只要听一下两人是如何形容对方的话,就会知道他们之间的无法沟通。老人间晓生,玛莎在“嘀咕”什么;而玛莎问晓生,老人在“唠叨(babble)”什么。此时孙子看电视中传来的打斗声无异是二人心中各自的战鼓,敲得人心慌慌。
  在孙子做中文功课时,老人试图教他唱家乡的娃娃调: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砸着手。老人念的津津有味,孩子重复的却是“出门看见狗咬人”,从他无辜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与爷爷之间的鸿沟。爷孙之间的关系,也如这首娃娃调一样是走了样的韵律。老人入睡了,却还在念叨着这个娃娃调,他在念给谁听呢?谁又听得懂呢?
  中华活动中心。有节奏的音乐起。教学声,打篮球声,教太极拳声。这是正常生活的声音。陈太太来问老朱可不可以搬到他的场地包包子。两人的谈话是中间隔着赵胖子进行的——虽然语言沟通没问题,但他们现在还不是毫无遮拦的交流。等他和学生们一起帮陈太太包包子,两人并肩坐在了一起,自在的谈起天来——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老朱回家后,写字,又兴致勃勃的把所写的诗朗声读出来——其喜悦之情可见一斑。
  但当老朱去送字画给陈太太时,却发现陈已离去。新来的烹饪老师虽也说汉语,但此汉语已非彼汉语,一句“油班”(油饭)不单让老朱不解,观众也不免怀念起老朱与陈太太之间流畅的对话,乡音相似。
  其后的场景,涉及到老朱的对话基本恢复到正常。
  
  服装·颜色
  
  正如开场中导演试图通过各种框框来表达束缚一样,影片中的服装也说了不少话。基本所有人的服装都是素色的或条纹、方格的(晓生穿的睡衣,衬衣,玛莎的衣服,孙子穿的衣服),色彩也不鲜艳,应和电影的整体低调。具体说来。
  玛莎的服装。一开始,玛莎的服装是黑白条纹的,但黑白对比不醒目。也是一种框框。中间到她胃出血一场,她则穿白内衣,红外套,白色把红色衬托的有点鲜明。红在喜庆的气氛中当然是高兴的颜色,但在这紧张的关系中不免提示着血腥,果真她胃出血,全家人对老人的感情变得一致的敌对。晓生大发脾气时,玛莎穿的衣服是深蓝色的,带菱形方块图案,不细看,会以为是黑色的。当晓生砸家里的东西时,她躲在楼梯的一角,暗色中她的黑衣愈发衬处她的恐慌与无奈。到最后,朱家搬到了新家,她与老人,丈夫的关系变得融洽,她穿的是红色——喜悦的颜色。
  晓生的衣服也有变化。他居家时穿的是写有“New York(纽约)”字样的套头便装(条纹的)——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父亲走失后,他回家来不及脱掉西装就去找父亲,越来越深的月色,身上深颜色的衣服更加重了夜色之暗——他整个的人和心情都处于黑暗中。但当他跟陈恰茜串通好,相约去春游后,他在家跟父亲下棋等她的电话时,他穿的是绿颜色的T恤,颜色还较鲜艳,代表着他兴奋的心情。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父亲。老人穿的是黑衣,还戴着一顶黑帽。虽说是因为走丢后有点着凉,却也难免是他心灰意冷的一个外现——自己在儿子家不自在,刚认识了个有话可说的陈太太却又不能见面了!
  老朱的衣服也有趣。他一般都穿素色的中国传统服装。但去给陈太太送画时,他却是西装、领带,好不正式!可见他对这次见面的重视!而他在饭馆打工时,两天穿的衣服,都是方格的——依然还是受人束缚,还未能挣脱对身体的约束。
  陈太太在春游中,前半段时间穿的是深红色的外套,她和老朱边说话边治病——两人谈兴甚高,其乐融融。到爬山时,她把红外套脱了搭在胳膊上,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她蓝色的运动衣,和老朱深蓝色的运动衣一样,冷冷的色调预示着两人冰冷的心情——被儿女耍了!但最后,陈太太去找老朱,穿的是白毛衣,带不规则的黑色条块,红外套——红黑白分明,看起来赏心悦目,让观众的心情也跟他俩一样爽朗起来。
  
  几个场景
  
  烟:1老人在跟玛莎两人在家时,他一个人到屋外去抽烟——心情郁闷也!2儿子、孙子回来后一起吃饭,想表达自己对美国的看法,被儿子压回去(吃饭吧——我是怕您菜凉了!)。饭后,老人到夜色中去抽烟——心情压抑也!3老人去找陈太太送画——陈却去了北边的一家学校,学生们练拳,老朱抽烟——心情怅然也!4春游时,老朱帮陈太太锻炼肩膀,两人边聊天,烧烤的烟飘过来,加上快节奏的音乐,小孩害怕的面部表情的特写——两人的前路,烟雾缭绕也!5老人在餐馆打完工,回家的路上抽烟——身心俱疲也!
  电话:老朱得知陈太太去了另外的一家学校,让儿子给她打个电话,想把画给她送去。儿子打完电话后说让对方回话。老朱便说不去医院看玛莎了——他要回家等电话——可见其心情之急迫也!在家,他边看电视边等电话,电视中演的是一只炸弹落到两个女人面前,女人却不知是什么东西,当得知是炸弹时,顿时和其他人一起变得乱哄哄一片。其实,对于他,他正在等的电话何尝不是一个随时会响的炸弹?他关掉电视后,把条形茶几挪动了一下,把电话从沙发后拿起来放在茶几上——他的动作无疑彰显了电话的重要(平静的画面中,稍有动作就会吸引视觉):同时电话的白色在深黑色的背景中异常显目(颜色的对比造成视觉的重点):同时电话还被放在了画面的中央(center,foreground)。因此导演从动作,颜色,位置三个方面强调了电话对老朱的重要性。当电话终于打来后,两人说好哪天去送画,放下电话,老朱连拍了几下自己的胸脯——如释重负也!
  一见钟情? 陈太太第一次和老朱相识,老朱好像对她有点喜欢。在把瘦徒弟推出去几次后,胖徒弟请缨要试一试,老朱假说推不动他。陈太大撇嘴特写。镜头转向老朱。然后包子特写。然后一推,赵胖子果然准确无误的撞在了包子上。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一是刚才所提的特写,二是陈太太 的话。“人来疯”“压箱底的两手迟早要露出来”,又说“不要脸红了!…”三是,最后一个场景时,正在教学生练拳的老朱本已看到推门而入的陈太太,但他故意转身去指导学生,等一会儿后才装成刚看到陈太太。这无疑证明我们对他故意撞包子的推论不是冤枉他。老朱有意要推倒包子——有意于陈太太也!
  饭:玛莎与琳达第二次谈话时,玛莎正在炸春卷——典型的中国菜——这里不无怀念朱老人的意思。因为在此之前有几处老人与玛莎对面吃饭的镜头,玛莎吃的总是西餐——饼干,盘子装的色拉:老人吃的是中餐——大碗盛的米饭,大肉。
  哪里是家?通过老朱也陈太太的对话我们知道二人年轻时是北京人,但现在的北京城变了模样,与他们的记忆已经对不上了。后来去了台湾,但子女在美国,老伴都去世了,回台湾不过是做“散财童子”,没什么意思。而当今在美国又何尝是他们的家呢?当很多人谈论着第一代移民的辛苦,第二代移民的尴尬,有谁想到这些不伦不类的第一代移民的父母了呢?
  谁照顾谁?晓生醉后以头撞墙,他儿子出来后,问他要不要邦迪,他说“儿子比妈妈、爷爷都会照顾daddy”。但接下来,晓生去找老朱想告诉他决定送他去养老院。老朱却病了。晓生无意中摸到父亲枕头下的照片,提起往事,老朱说“只对得起儿子,对不起他妈妈”。与晓生对他自己儿子说的话相比,真是讽刺意味深长呀!
  推手:当朱家搬了新家后,是玛莎而不是晓生在挂老人的剑。并问老人会不会回来住。还问起了太极拳。晓生于是和玛莎用手比划着练“推手”,特写(close-up)的镜头中两人的手逐渐转成老人教练太极拳的场景——真是极妙的转换!不单揭示了推手的含义,更表明了儿媳与老人之间终于最后达成了相互的沟通。
  悲中带喜:餐馆的老板是一个完全的“坏人”。毫无同情心,店员的好心建议不但不领情反倒骂人家一顿,攻击侮辱老朱。但最后把自己搞的下不了台,出丑出大了。这一出不免带有喜剧色彩,为整部影片平实而略显灰色的基调加上了一点亮色,不至于使观众觉得太难过。最后的结局虽有安慰人的地方,但也难免不让人神伤:人到老年如果连房子都要一个人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是什么“天伦”?
  因此,老朱虽是推手大师却难以左右逢源。中西虽是一家人,却不能相亲相爱。这部电影想要有个大欢乐的结局也难!
  作者简介:尹从,美国普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在访博士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文化解读的方法,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中的人物夏天智进行细读分析。作家以秦腔为载体,充分表现了夏天智这一痴迷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呐喊者的形象,以及这一人物的保守性的文化人格,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展现出作家贾平凹在新旧文化面前的惶惑与茫然。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夏天智民间艺术  在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现代文明兵临城下,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正处于现代文化的重重包围之中,人们的内心深
期刊
[摘要]意大利人贝尼尼的影片《美丽人生》通过以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不同于其他二战题材影片,陈旧中挖掘出新意。本文从画面、声音、叙事、剪辑对影片大致分析。  [关键词] 幽默 爱情 人生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我自己、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消极面的象征。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
期刊
[摘要]在艺术的各种门类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主要体现在音乐与文学共生同源,音乐与文学同属于想象的艺术,和二者的融合创造了艺术的另一个宁馨儿——歌唱等方面,通过对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和认识,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深化我们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增强我们从事音乐工作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与文学 共生同源 想象形象 歌唱  在艺术的各种门类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和联系,无疑是最
期刊
爱情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自古以来,作为异性之间一种高尚的感情,爱情就为文学家所赞扬,为艺术家所歌颂,为社会学家所探究。从古到今,许多青年人都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当代的青年人更不例外,他们非常忘我而痴迷地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理想爱情。  以下几种情况存在于当代青年人的爱情观里:1.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青年人正处在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
期刊
[摘要]《天边一朵云》是一部有争议但又独特的电影,独特的电影,电影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性符号,导演通过一组组意象符号的组合对立,加上歌舞的内心独白,阐释了灵魂与肉体,爱情与性等分裂情状。本文分析电影意象符号的内涵,更深层面的解读《天边一朵云》的喻意。  [关键词]《天边一朵云》意象 解读  《天边一朵云》—公映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其题材貌似A片,影片故事有歌舞,也很情色,内容比以前作品“更大胆、更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与电影媒介的互动。文学作品中主题和情节受到了电影媒介的重视,但电影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又进行了加工。《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改编为电影版本最多的一部,是展示电影改编版本与原著文本互动的最佳范例。  [关键词]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改编电影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的作品数量惊人,给世人留下了极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与《二十四诗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同时这两部著作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较深的哲学内蕴。但是《方心雕龙》是一部体系极为完整,覆盖面极为广泛的理论著作,而《二十四诗品》是一部很有特色的针对诗歌的专论。本文将从艺术特征、哲学内蕴以及针对诗歌这种文学体式几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艺术特征 哲学内蕴 儒家 道家风格 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刘勰的
期刊
[摘要]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二十世纪世界影坛的经典之一,也是亚洲电影进军世界影坛的里程碑之作。本文在对《罗生门》叙事结构、人物设计展开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以发生在“罗生门”下的叙事与人物关系为重点,探寻影片深刻内涵,揭示其中蕴涵的拯救之光。  [关键词] 叙事结构符号象征  《罗生门》——一位电影巨匠的一部划时代作品。这部发行于1950年的作品,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意大利电影人送到了威尼斯。19
期刊
[摘要]海岩电视剧一向以鲜活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极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吸引着广大的电视观众。究竟海岩电视剧为何在竞争激烈、百花齐放的电视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地呢?本文就以最近热播的《阳光像花一样绽放》又名《深牢大狱》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观众的收视快感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深牢大狱 悲剧 收视快感  海岩在目前电视剧制作领域已经成了收视率的保证,他的每一部作品从《便衣警察》到《永
期刊
[摘要]李连杰的电影向来以“武打”为卖点,“打斗”是李连杰电影的生命线所在,随着李连杰影视生涯的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拍摄的影片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影片《霍元甲》的评价,着重分析了李连杰武术电影理念的转变,以及该片对未来华语电影圈武术电影思想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霍元甲尚武精神 李连杰 新武术电影  提起李连杰,我们首先想起的便是《少林寺》里面那个刚直不阿的小和尚,他在影片中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