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混合:闵一鸣的作为“坛场”的能指装置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
  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
  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
  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闵一鸣的《759平尺?》装置现场是一种关于混合物的重组。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这个现场至少使用了三类材料:刚性的、软性的和墨性的。四个方形钢架矗立在展厅的四边,围合成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场域,中间由四块黄色毛毡组成一个方形平面,但毛毡向中心交汇的四角又向上卷起,围合成一个凸起的坛形。
  一个钢架是空的,另外三个也似乎被处理成一种混合物的装置形式:一个钢架上悬置着一排被墨浇透的书,一个钢架底部放着一堆被涂过墨的砾石,一个钢架是悬挂着一组被泼过墨的油画布框,画布上的一些麻线被抽掉了。
  显然,配置了“墨化”材料的四个钢架不仅是一种装置形式,而是一种神秘的装置仪式。由于有墨和毛毡材料的出现,这种实验容易被视为一种东方主义的美学“巫术”。由于水墨、钢材和毛毡在以往的艺术史中都曾使用过,这些材料容易被作为一种“符号”,成为作品某个部份的象征特征。
  物质材料在绘画、雕塑甚至像波伊斯的现成品装置中的使用,这些自然的或工业材料因为融入被语言形式后,成为“风格”的一个形式表征。因此,像水墨、钢材、毛毡等材料具有一种美学指向的能指。当代艺术因而很难找到一种未被艺术史使用过的材料,二战后,“环境装置”兴起及其实践中,“纯粹的”材料实验很少,而展示空间、材料的能指以及象征性的“符号”,都成为作品的“材料”之一。
  闵一鸣的混合装置一直试图破坏各种材料作为符号的表意特征,比如将书的内容全部涂黑,使其变成一堆“墨纸”;破坏作为一幅画的形态,抽掉其帆布上的线,使画布变为一块“坏麻布”。这种对“书”和“绘画”的物性特征的破坏,当然不能完全使这个装置现场的材料回归到“纯粹”性质。
  但这个装置现场打破了作品“总体”上定义的确定性,即这个现场展示了五个单独的“作品”,还是由五个“单体”构成的一个环境装置?显然,现场成为了一个模糊的“能指”。现场既像一个相对独立的“能指群”,又像由多个“分能指”组成一个整体上的“能指”。作品总体上更接近后者,即每个钢架装置看似都属于一个共同的“框架”形式的系列,但各个钢架的意义指向因为被配置的材料特征不同而不同。
  未有任何配置的空钢架呈现了一种禅宗的“空无”感。但是它单独并不能暗示“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空荡荡的钢框是由于其它三个配置内容的钢框的存在,才使得空无一物的框架显得“空无”。
  墨纸化的书显然是一种反象征的形式,但这个钢件并不能视为一个反文化的能指。一方面,书被还原成了“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毛毡祭坛化的形式特征,以及旁边的砾石钢框、空框的存在,使得“墨书”不具有反文化的指向感,它只是将书的内容处理为“空无”后,让其处在意义不明确的“待定义”状态。
  被破坏画布性质的钢框,接近“墨书”钢框作为“待定”能指的性质,即它被破坏了原有的绘画的物性形式,有所不同的是,当墨被泼洒到一个废画框后,它就不是一种“待定义”性质,而是具有一种新定义特征,即它可能是一幅新派的“抽象画”。
  相对而言,涂墨砾石的钢框更像是一件“纯粹”的材料实验,即石头、墨和刚性结构的材料感性在一起的“搅合”。它比“空”框架更为“无意义”,相比另两个钢框中的墨书和抽象墨象的“坏画”,砾石、墨及钢框的感官组合是一种近于“零度”材料的实验性组合。当然,包含自然材料的“人工”装置,吸收了日本的“物派”和英国的理查德·让的大地艺术有关自然物的最低限人工处理的概念。
  在艺术概念上,闵一鸣的这个现场更接近“环境装置”,即尽管每个钢框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语言指向,但由于共处一个空间及处在一个相对整体的阵型关系,每一单个框架作品的所指是受其他单件的影响的。“环境装置”包含两层定义,物派或大地艺术有关原生材料的“物性”,极简主义有关空间的“剧场性”,即极简主义的雕塑将空间布置及其“剧场性”视为作品的一部分。
  在语境的总体性上,闵一鸣的装置现场属于一种“环境装置”。一方面,四个钢框的单件形态具有相互定义的所指关系;另一方面,钢框群的阵型及其中间毛毡构成的抽象的祭坛形式,形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剧场性”。
  钢框本来具有一种画框的象征形式,但抽象化的方坛形式及毛毡成为围合的中心,将四组框架构成一个剧场化的整体。在这个仪式的场域,每个框架作为一个感官的能指,构成了一个感官的混合。这接近一种道家意义上的能指“道场”,首先将不同的材料去除它们符号性的形式特征,还原为意义模糊的“新材料”,再在新的“剧场”形式中重新定义。因而,这个“道场”类似一种能指的“开坛”,它们构成一个相互定义又具结构性的“能指组”。
  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关“坛场”的能指装置。在某种意义上,闵一鸣的“坛场”装置为中国诗学传统的转换打开了一个新的路径,即对中国传统的诗学转换,不应该囿于当代水墨对中国画的转换,尤其不应纠缠于对水墨及符号的形式体系的转换。
  闵一鸣的“坛场”的实验重点是将材料的形式意义尽可能“清零”,再以这些“准零度”的材料在空间“剧场性”中重组其能指构成。这不仅摆脱了以水墨图像为中心的平面体系,实际上也超出了当代水墨的范畴,即将当代艺术对传统的再使用,由水墨画体系转向了传统中的材料诗学和空间形式。同时,这种转换不再仅以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及自然材料为基础,而是扩大到一种现代性与自然的感官“融炼”。
其他文献
刘小东,1963年生于辽宁省金城,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而后留校任教至今。多年的美术教育使得刘小东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功底,用写实的笔触来表述自己对现实的反思。  刘小东在艺术圈的影响力是无庸置疑的,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身艺术信念的坚守。刘小东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艺术对于表达社会生活现实的“写实”功用,没有华丽光鲜的外衣,却潜藏着与你我一样的在某种变迁之后、对逝去无可寻觅的伤痛感
期刊
7月20日,中启创科技发布了旗下产品—炫@梦空间,它是全国第一家以“云”为基础的艺术推广平台及门户。此次“炫@梦空间—与你随行”产品发布会是炫@梦空间第一期活动,他集展示营销推广为一体,突破了以往线下展览在空间上的局限性,使艺术展示变得更加随意及灵活。他可以让艺术家随心所欲地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展览,不受地域国界的限制,极大地扩展自己的艺术领域;他让收藏家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艺术家,在第一时间看到艺术
期刊
作为国内知名的油画大家,尚扬的作品风格在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变化之后,已经和西方艺术中对于物质形貌及精神实体的具象认识拉开了相应的距离,他更注重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及意向从无到有的生长状态等,并将其作为艺术的本体。由此,绘画不再是三维的空间幻觉,也不再是平面的布置与设计,而是随着艺术家创作过程,不断从虚无和空白中生成的痕迹与精神的记录,每一张画都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写作。  而即将在2013 年9 月
期刊
在2010年左右“逃离北上广”成为当时的一句流行语,它代表了众多不堪沉重生存压力的年青一代,希望逃离一线城市回归舒缓生活的抽离心态,而不久之后部分人“逃回北上广”的尴尬,则让互不兼容的生存模式成为被迫掉头者的又一次梦魇。在现实与理想的老生常谈间,一线、二线、三线等城市阶级的划分,似乎也在暗示着包容性与宽容度的逐级递减。记得在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中女主角王彩玲曾感慨到:“在这样的地方,会六国语言
期刊
浙江美术馆  杭州西湖当代美术馆  浙江西湖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唐云艺术馆  恒庐美术馆  富春江美术馆  韩美林艺术馆  三尚当代艺术馆
期刊
一  纵观全球,卡塞尔文献展点亮了德国小城卡塞尔,光州双年展则在东北亚艺术棋盘上落下一颗棋子,而圣保罗艺术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又各领南美和西欧的风骚。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对城市的塑造和重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当艺术遇到城市,即可以在地理空间中点石成金。  然而环顾国内,去年新疆举办的“高度”展览,在艺术上点亮了新疆,这片在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上相对苍白的旷野上,艺术和地理结下深缘。像“高度”这样的展览还少之
期刊
读夏福宁的绘画作品颇多感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的层面上,绘画都成为被讨论和质疑的对象。  关于绘画的认识和讨论就是一部现代美术史。  读夏福宁的绘画作品颇多感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的层面上,绘画都成为被讨论和质疑的对象。关于绘画的认识和讨论就是一部现代美术史。其实,有关艺术的认识,就像生活的认识一样,是源自心的启悟和态度。它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子,非此即彼,绝不相容。同样,对绘画的认
期刊
“纸上个展”作为追踪年轻艺术家个案的特别专栏,自2012年10月起至2013年9月将连续刊出包括郝量、黄静远、黄一山、孙大量、王亚强、吴俊勇、袁欣、俞洁、祝铮鸣、臧坤坤在内的10位艺术家的平面个展,力图以更加接近实际展览的方式,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每位艺术家的个人面貌、创作轨迹和艺术思考。  “暗能量”是宇宙学的概念,它意味着我们所在的时空里尚有70%的能量是人类所不了解的,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能量在推
期刊
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  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  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  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著名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一篇讨论动物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文章中不无伤感地写到:“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期刊
罗伊 ·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美国画家,波普艺术大师。1923年10月出生于纽约,194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硕士。先后在该大学(至1951年)、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院(1957~1960年)、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1960~1963年)任教。从1951年起从事波普艺术,也曾涉猎抽象表现主义。  1960年代初期,抽象表现主义的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