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向情感更深处漫溯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s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一文具有深沉的情感和高度的人性思考:文章集中表达了史铁生对经历的重重苦难的思索,也饱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遥远的怀念。其中通过回忆母亲在帮我渡过难关时的“好好儿活”的深情叮嘱来寄托对母亲的缅怀,同时对博大、深沉的母爱进行重新体认。
  基于这样的文本认识,依据教学目标设定以下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走近母亲;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走进作者;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走进自己。其实,这一教学层次就是一个向情感的更深处漫溯的立体过程,为了实现对情感的准确把握,本堂课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漫读作品,倾听情感的流淌
  1.读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
  要准确把握作者特定时期的情感脉络,必须通读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如:《我与地坛》《合欢树》《关于庙的回忆》等。同时,这些作品中相关部分可以作为链接材料以烘云托月,加深对情感的感悟。
  2.读作者的相关介绍
  史铁生瘫痪的灾难降临之时正是他人生中最可以活得恣意放纵的年岁,设身处地想想一个正要独立并接受历练之艰的热血青年,刹那间天地折叠为轮椅,而且命运不可逆,他如可接受,如何坦然?爆发的暴戾之气是令人无力招架的。
  3.紧扣感情主线,辐射阅读
  个人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在当时当地是相当卑微的渴求——活下去,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生命和生活。而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姐弟的“好好儿活”是一个超越,不仅坚持战胜了生活的苦难而且活得精彩,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再用“好好儿活”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的提升,進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以这句话为线,可以连缀整个教学过程。
  二、浸润文字,感受情感的温度
  1.创设情境,走近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由“苦”生发而出。《合欢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我们的课堂就可从体会母亲的万般苦楚开始,引领学生走进母亲,契合她的心境,体会她的焦灼和煎熬,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后来的悔恨之情。
  2.深入情境,感受主人公情感的强度
  史铁生的文字朴实而又有张力。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扑”“抓”“忍”。带领学生走进此情境,走近这样的母亲:面对丧失了生活希望的儿子,重病缠身且来日无多的她急切地要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抓住让儿子活下去的信念,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和儿子的脾气,甚至于对家庭从此一蹶不振的无奈绝望,泣血宽慰:“好好儿活。”情感的炽热充盈于文字之中,熨烫着所有读者的心。
  3.结合情境,体会主人公情感的温度
  爱到深处是落寞,情到浓时是离殇。母亲独自忍受着无边的痛苦,胆战心惊地同时承担着自己、儿子、家庭的苦痛。无法宣泄、无法排遣必须小心翼翼地劝说,委婉含蓄地渗透,敏感忌讳地避让。即使到临终之时仍然无法解脱,此情之浓,此情之真,此情之切难怪使后来振奋的儿子扼腕愧悔,无以为报。
  三、尊重个性,体验情感的深沉
  1.主体投入的感性阅读
  最好的阅读是引发读者心理共振的阅读。教学时应当注意勾连学生的共同认知。就这篇文章而言,让学生“心有戚戚焉”是不够的,对于母爱的至真、伟大、无私的歌颂学生也是读得出的。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精神价值远不止于此。在灾难中重新挺起脊梁,这正是当代孩子缺少的精神信仰。个人认为,不管是作为导入还是结语,宜关注学生的主体投入度,顺应感性阅读,还学生阅读为了自身精神拔节之愿,内化情感积淀。
  2.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
  如在读“我”瘫痪后的反应一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又是一天,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我—— ”通过想象补白,让学生真切感受已丧失生活希望的青年的暴戾,进而感知母亲拳拳之心。
  3.唤起体验,发现作品的价值
  阅读者不应该是旁观者,面对暴戾的“我”不妨把学生拉进来,参与他的生活,设计如下的问题: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劝他?这个题目的设计,一方面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理答,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置身事外的说教都是空洞无力的,母亲借菊花来重燃儿子的生活斗志是煞费苦心的。
  四、朗读咂摸,品味情感的深度
  “朗读”的过程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教学中对“悄悄地、偷偷地、悄悄地、红红地”“忍”“扑”“抓”“忍住哭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些字眼不妨多读——渲染读、融情读、交叉读、分工读……学生通过读感情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启迪,从而看见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与作者共鸣,并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散文本多以情感人、启智、通理,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坚持向情感的更深处挖掘、漫溯,必能真实还原、触摸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原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226001)
其他文献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心中难言的痛,教师心中难解的疙瘩。复杂的文言又让学生无所适从;生疏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难以背诵;特殊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难以翻译。难怪有学生在作文中大声疾呼:“文言文,想说爱你,好难!”  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不停地思考解决的方法。正当我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时,“学讲计划”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之路。仔细阅读体会后才猛然顿悟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实在是不符合科学。过去,我只是一味
期刊
没有细节不成文,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细腻深刻、生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刻画、提高细节捕捉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用三节关于细节描写的不同教学课例来进行分析,以便在比较中探求更为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一、细节写作指导的三个课例  课例1:教师着重讲解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什么是细节描写,教师出示例文 ,学生通过具体文字内容来感悟细节描写
期刊
一、案例呈现  观察一  课的伊始,教者开门见山,引导学生解题:何为“记”?何为“源”?桃花和源有什么关联?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本,跟随武陵人探寻幽幽水源、欣赏夭夭桃林。教者以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去吟诵、涵咏,并适时点评、指导,企图让学生读出那种绿草如茵、桃瓣纷飞的美境。学生也努力配合,注意了节奏的舒缓、语气的柔美、音调的抑扬,但却始终读不出桃林的诗意之美,怎么也感受不到作者笔端溢出的阵阵清香。
期刊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有技能性的训练,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有学生未来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的要求。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
期刊
《台阶》是一篇小说,以台阶作为写作线索和意象,塑造了“父亲”坚韧、勤劳、倔强的性格。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如何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小说核心之中,须要展开更多探索和学习。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饶美红,她对《台阶》的课堂教学设计很有创新性,课堂反响很好。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阶段,她让学生为小说配上一幅插图;在课堂引导过程中,她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主旨;在拓展训练阶段,她让学生从一个点上展开感
期刊
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有醒目的教学定位提示,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为“自读”课文。教学时必须根据两类阅读课文的不同定位,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意图一致,同时,让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感悟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动物笑谈》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该文,为了体现“自读”课文教学要求,我是按以下步骤组织学
期刊
大唐王朝的兴盛,总是伴随着开疆拓土的边境征战。边塞生活留给人的是一份寒荒辽阔、沙石飞扬、草木不发的印象,那儿的环境缺少生机,缺乏活力,生命迹象近乎枯寂。不少诗人常以“边头春未到”来形容没有盎然生机的边塞环境,以此烘托边塞生活的严酷。于是,春风不到,春草难发,暮春飞雪等,便成为边塞诗歌里的一个特有意象。  我们先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为例,作以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
期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历史中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诗人、大词人,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深切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同时领略汉语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孩子们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刘禹锡的《秋词》让孩子们随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一声长叹,感受诗人的豪情。通过品诵这些诗词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能体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评价的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价值。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还作文教学一片晴朗的天空?我在本文中尝试片段作文训练的几种方式,力求为学生写作寻找最佳的“源头活水”。  一、用“图片描写”来培养观察能力  图
期刊
现代社会提倡尊重生命,推崇“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但平时生活中,轻易放弃生命的事例屡屡发生,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是否也应该反思:对此,我们是否有责任?课堂上我们是否灌输过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其实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学会正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  一、“生命”作文序列与作文教学  目前初中作文教材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