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消费:传统文化继承与城市现代性发展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城市之魂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了破坏,导致了城市文化的灵魂的灭失。加之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历史文化消费发展有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要通过发展历史文化消费来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健康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历史文化消费;城市现代性;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3-0085-(04)
  
  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现代城市是以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和地域为“身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的历史有机体。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失去了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陷入干涸和衰亡的困境。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中的人们经过几个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积累。台湾学者张丽堂给城市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她认为:“都市文化,系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而城市文化中的这些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都是以往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是历史继承的结果,它们就蕴涵在历史文化遗产中,潜藏于以往人们的行为与生活习惯中,所以城市文化建筑在以往的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它离不开历史文化。而当前中国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作用,对城市中蕴涵着深厚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大肆破坏,在使城市历史文化消失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城市文化的特色和文化来源,最终的结果不仅历史文化难以复得,而且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干涸及毫无人文气息的,成为压抑人性的文化形态。
  
  一、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的缺失导致城市畸形发展
  
  历史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表征,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有利的文化资本。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被破坏,城市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能传播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已经被等同于破坏行为,一些城市原有的结构、功能、文化与形式等都被颠覆。在当前的城市中,现代文明征服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扼杀了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文化遗迹,使现在的城市变得日益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导致了城市人文气息的灭失,城市开始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一)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导致人文气息的缺失,使城市失去灵魂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有不少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在报纸、电视上也是屡见不鲜。如浙江省舟山市的定海古城,在2000年被当地政府以“旧城改造”,名义拆毁;福州著名的清代建筑群“三坊七巷”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开发成了商业街。城市化的浪潮使得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变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城市化与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显著差异,使都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仿佛越来越成为往昔的东西,成为一种过时的“古董”,迷失了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城市历史文化古迹蕴涵着丰富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建筑物、遗址和器物等。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深刻地蕴涵着人类文明和创造精神,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城市建设的文化资本。追求现代化的目标使人们把城市中近千年的积淀视为一种桎梏,错误地铲除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文化资本,对城市的建设导致了“历史上的昨天在今天根本无法找寻”,一些城市失去了值得记忆的东西。历史文化遗迹的毁灭意味着人文精神的缺失,失去了人文气息的城市将成为没有灵魂的城市。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引起现代理性对人的心灵的压抑
  历史文化遗产中带着一种精神气息,它能熏陶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一定的提升,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释放。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最终只能强化现代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导致城市中人们的心理发展不和谐。现代城市建设中追求理性化导致了现代理性出现蔓延的趋势,这也正应验了韦伯的现代社会将日益走向“祛魅”的理性化的预言。城市建筑走向可计算性,城市现代建筑没有了特色;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珍贵,房地产发展迅速,经济功利深入城市规划中,人们生活中舒缓神经、释放心灵、提升精神的公共休闲空间被理性规划后用于商业发展,城市居民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休憩地。一句话,城市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历史使命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这在根本上是以牺牲市民的休闲空间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城市理性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毫不留情的疯狂破坏来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这样做的恶果是对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压制了人的精神,不利于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文化缺失强化城市化理性,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观念改变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社会发展理性化的社会学新议题,他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将日益陷入理性化的牢笼。现代城市是理性化高度发展的结果。而当今城市中日益浓厚的理性因素使城市变得模式化,城市变得日益缺少自己的特色。城市建设强调的是现代的高楼大厦,讲究的是高效的土地利用率,注重的是城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高楼大厦耸立的城市中,理性的压抑从工作环境延伸到了人们所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历史文化的缺失使个人失去了认同感,社会的个人日益变成松散的个体,个人的迷失致使城市群体也受到感染,群体的道德观念遭受了巨大的影响与挑战。个体心灵和情感被城市理性压制导致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关系变得日益淡漠,城市的伦理道德也开始被驱除出了公共场所。丹尼尔·贝尔就指出:“代表宗教冲动的禁欲与节制精神先是被世俗法制社会碾去了它的超验纽带;最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又彻底粉碎了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基础,将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先劳后享’引向超支购买及时行乐的消费心理。”这也清楚地说明了历史文化的缺失分化了社会个体,冲击了社会伦理,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历史文化消费: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现代性的连接
  
  城市理性的日益发展,使人的心灵和情感开始受到巨大影响,致使社会群体联系淡化,城市人群在发展中丧失了精神动力和情感源泉,城市意象日益走向模式化,而平衡市民情感及塑造人们心灵的历史建筑却纷纷消失,城市开始出现畸形发展。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也变得日益迫切。在此契机 下,历史文化消费有了兴起和发展的可能,也有了兴起和发展的必要。
  
  (一)历史文化消费是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消费相结合的新型精神消费
  历史文化消费不是简单的旅游消费,而是人们对传统的一种追寻,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人文精神消费形态,是人们亲身接近城市中蕴涵古代人们思想的历史古迹的一种情感行为。历史文化消费的对象是记忆、情感和精神。希尔斯认为:“记忆是个贮藏器,它收藏着人们过去的经历,以及人们从载入史册并被牢记的他人(活着的或是死去的)经历中获得的知识。”而历史文化遗迹正是历史记忆的贮藏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向社会的许多场域展开价值入侵,人们在欲望与可能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物质欲望膨胀、物质文明的发达,实现了人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们却陷入了精神空虚的陷阱,难以自拔。现代物质消费的发达表现出了现代人们在物质消费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对精神、情感产品的巨大渴求。历史文化遗产中渗透着以往时代的建筑风格、人文气息,同时也能让人了解和联想到以往历史人物的思想、时代精神,能够在视觉冲击之后,使心灵、情感产生共鸣或震撼,带来人们精神的提升和享受。希尔斯曾清楚地说到:“大多数人有一种渴望,他们不懈地寻求建立他们出生前的历史,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亦是如此。这通常是一种满足于朦胧状态的感受力,但这种感受力需要有其历史对象,无论人们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是多么模糊不清和残缺不齐。”历史文化消费正好符合了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情感和精神的急切需求,使人们在参观历史名人故居的时候,能体会一种情感和精神,从而也使人们获得心灵安慰。因此历史文化消费的发展在当前城市中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历史文化消费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精神的和谐统一
  历史文化消费是建立在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消费形态,它不仅能提升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而且也能调和现代城市文化与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和辨证统一。历史文化消费通过对历史文化内涵精神的消费可以联结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1.历史文化消费是连接民族精神与城市精神的纽带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文化水库,它蓄积着那些为人们深深依恋的对象的历史和记忆。阿马蒂亚·森曾指出:“消失的传统却可能令人百般怀念,放弃古老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极度的痛苦和深深的失落感。”历史文化是一种记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积淀,人们通过历史文化记忆能获得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形成一种集体感。现在保留下来的许多建筑、文化遗产都是以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古代人类的智慧结晶,都凝聚着一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化消费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促进民族精神的发扬,使民族精神融入现代人的心灵中,为经济建设带来精神动力。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历史文化消费也使城市现代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实现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城市现代性是城市发展的标志,而历史文化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却能够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推动城市现代性稳健、持续的发展。发展历史文化消费是对外宣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历史文化消费促进和谐城市中的历史人文精神与现代理性的融合
  城市应是理性的现代建筑与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城市理性指的是现代的、城市的建筑设计及其所透露出的一种精神。但是这种片面理性化发展的城市容易漠视人们的情感、破坏城市的人文精神。
  历史带来的是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集中表达。它给人们提供了人文精神滋养。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古代人的情感、审美趣味及人文精神,它们是人们生活的折射和历史文化的精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也证明,对过去的依恋和移情,有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正是人类的过去,扩大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空间,他们可以从过去寻找精神的安慰,吸取自信和勇气,获得明智和谦逊的品格。历史文化消费能够促使现代的人们从过去到明天的链条上获得今天都市人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社会力量和创造辉煌的力量,促进城市理性的合理发展,同时其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也能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市民的精神境界,丰富民众的情感体验。
  3.历史文化消费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城市文化的创新
  历史文化消费中人们的直接消费对象是古建筑、文物及历史遗迹,但是其主要消费目标是蕴涵在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建筑的精美会使人们在内心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反应。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但是它往往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存在于历朝历代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之中,实现传统的继承。历史文化消费突出了历史文化古迹的精神化,也使它能在消费社会中被保留和发扬,促使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是文化创新的汇集地。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体现,它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标志,而文化创新本质上来说是在传统文化日益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积累和继承就不可能有超越和创新。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创新的思想之源和立足之本。历史文化消费能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新时代的城市文化中,实现城市文化的创新。
  
  三、发展历史文化消费以促进和谐城市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城市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主体,更需要反思发展和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扬本地文化特色,实现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历史文化消费来带动本地特色文化发展
  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起点,也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本与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一种精神财富,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使本地的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除地缘识别外,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况,是城市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应该推进历史文化消费,以消费来使人们体会历史文化的内在精神,以历史知识来引导人们体 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蕴涵在其中的精神气韵,获得心灵愉悦和精神提升。城市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历史传统中挖掘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开发民间文化,在发扬和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民间文化,从而不仅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也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获得新生,开创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健康和谐的城市形象。
  
  (二)发展历史文化消费,传播民族精神并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精神的积淀,它是城市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却破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对城市的完整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成为当务之急。首先,中国各地的城市化应该注重保护及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兴起主题旅游,以主题宣传的方式来促进历史文化消费,吸引市民和外来游客参观遗迹,感悟其中的精神。积极宣传历史文化遗迹的历史故事,引导人们接近历史遗迹,使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沉浸在历史故事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中,用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奋斗精神来激励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斗志,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次,在历史文化遗迹的地域范围中拓宽空间范围,建立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场所,吸引市民接近历史文化遗迹,回忆历史人物的人生故事,促使人们产生心灵震撼,弘扬民族精神。
  
  (三)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以文化积累为基石促进文化继承和创新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精神内涵。城市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文化的中心,人类进入城市文明以来,几乎绝大多数的文化创新、扩散和变异首先都是从城市社会开始。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文化设施、文化艺术队伍也都聚集在城市,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发达程度往往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而城市文化是一个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上留下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源泉和创新基础,先有文化继承才会产生文化创新,丧失了文化积淀和继承就难以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因此,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及把握,抓住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把这些文化思想及精神应用于当代城市建设中,以使其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宣传,让本地历史文化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努力营造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有序的城市文化风貌,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上个世纪的世界石油市场曾一度染“病”在身。导致石油市场“病变”的关键因素是石油生产者丧失了对油价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各个“危机”时期石油市场的“病因”,分析当今世界石油市场所处的状态,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预测其未来走向。  [关键词]油价;石油供应;石油需求;“危机”;石油市场  [中图分类号]F41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2—00
期刊
[摘要]DEA(数据包络分析)是实现对石化行业各企业相对经营效率进行评价的较好选择,但其评价指标由评价者根据经验直接选定的做法却使得其从评价初期就缺少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针对这个问题,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DEA相结合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方法,并以中国石化行业的22家上市公司为对象,对2005年的整体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收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有8家企业达到DEA整体效率有效、12家企业达
期刊
[摘要]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江泽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江泽民;“三农”思想;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
期刊
[摘要]三位分属于不同文学阵营又都和海派文学有着紧密联系的现代作家范烟桥、丁谛和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分别以《同学少年都不贱》、《旧雨》和同题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都以杜甫的名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为主题,展开了形态各异的三种诠释方式。这种或不约而同或有意为之的文学活动,无形中将三位作家及其所代表的文学身份与气质进行了十分巧妙的并置.从而在一个参照点上凸现了他们迥异的文学品位和精神内核。  [关键词]范
期刊
[摘要]石油英模的成长经历,为石油行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成才模式: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报国志;从实践中学、到实践中用;协作攻关、勇于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高素质、复合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学生工作应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强化扎根基层、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进行献身事业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市场熏陶,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强
期刊
[摘要]自2005年起,中国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党和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涌现出了60多位院士,他们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科技尖兵,是自主创新的典范。通过探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可以发现,献身科学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自主创新的动力源;辩证思维、实事求是、勇攀高峰是自主创新活的灵魂;独立自主、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实质;艰苦奋
期刊
[摘要]相对于各种各样文学形式的探索,主旋律创作以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当下生活。受齐鲁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山东文学似乎格外青睐主旋律创作,然而当我们面对山东文学在文学潮流中“失语”的尴尬处境时,从文化层面深入剖析主旋律创作带给山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对营造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学空间的影响,是必要而迫切的。  [关键词]主旋律;山东文学;20世纪90年代  [中图分类号]1206
期刊
[摘 要]在艾滋病问题日益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之际,中国首部艾滋病题材长篇小说《丁庄梦》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小说展演了愚昧无知的农民在卖血感染艾滋病之后的人性孽舞;同时讲述了丁庄人从卖血致富的乌托邦迷梦陷入艾滋绝症的恶托邦噩梦的过程;丁庄人的生存窘境是现代人乃至人类存在的警示和隐喻。  [关键词]《丁庄梦》;艾滋病;乌托邦;恶托邦;困境;隐喻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对包括评价对象、目的及原则等在内的基于3c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解析,是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分析框架之必需。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系统理论的分析,并规定好几个前提假设,即可以构建出基于3c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3C;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
期刊
[摘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