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SP视角谈新闻英语的特点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q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和语句特色,解构新闻英语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英语的特点。
  关键词:新闻英语 消息 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ESP是由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为了满足各类人员学习英语不同目的的需要,产生了ESP。
  新闻是我们每天信息的重要来源,每当打开电视、收音机、电脑或翻开报纸,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各类新闻。新闻能使我们迅速、充分了解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类事件,是我们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们还不断接触到许多英文电台、电视台、英文报纸或英文网址的新闻。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新闻英语在遣词、语句、篇章结构和修辞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一般而言,新闻由3部分组成:消息、特写、评论/社论/专。而特写一般包括人物特写和事件特写。
  本文主要讨论狭义新闻即消息的特点。首先分析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然后探讨语句特色如时态和缩略的使用,最后介绍新闻英语文体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一 词汇的特点
  新闻英语涉及社会生活最新事件的方方面面,拥有巨大的受众。然而,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接受的教育程度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英语新闻的词汇多姿多彩。
  1 短小的词和缩写词
  新闻的一大特点是及时性,即用最少的词把信息又快又好地传递给受众,这样就达到了迅速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而大部分短小精悍的词往往属于盎格鲁·撒克逊的词汇。如:
  (1)CAVCA also vows to enforce rights aggressively by seeking liabilities from those KTVs refusing to pay.determine-vow.
  (2)Individual bankruptcies fall to 5-yr low.-year-yr.
  2 新造词和借词
  现代英语中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都首先出现在报纸上,然后慢慢进入大众的生活当中,最后进入词典。有些在媒体出现的英语新词是外来词即借词,但随着大众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些词,就变成了英语的常见词汇。媒体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新事物,所以,在新闻中经常看到表示新事物的新单词也就不足为奇了。如:
  (1)China’s first taikonau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
  (2)However,after China began to embrac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ness after 1978,itrelaxed the internal passport system called “Hukou”to ensure a plentiful supply of labor in economic hot spots.
  例(1)中taikonaut(宇航员)这个词首次出现在2003年,很明显原因在于中国那一年用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自己的第一个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从而成为世界第三个有能力掌握此先进技术的国家。本事件成为当时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英文媒体弃astronaut不用,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taikonaut,专指中国的宇航员,令人惊喜。Hukou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世界上非常特别,在英语中没有与户口对应的一个词,于是记者干脆就借用汉语的词汇。
  3 连字符的使用
  在传统的英语语法中,前置定语通常是由一个单词来充当的,后置定语则有短语和句子。但在新闻英语中,多个单词构成的前置定语的使用非常广泛。用一个连字符连接两个或多个单词来做前置定语,就非常简洁易懂。如:
  He was once an assistant to Zheng Xiaoyu, former SFDA head who was executed last month for bribe-taking and dereliction of duty.
  …who was executed last month because he had taken bribe…
  4 借代和提喻
  新闻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经常使用借代和提喻。借代,即指甲事物同乙事物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的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提喻是指用事物的一部分来代替一个整体,或用整体来代替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提喻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比其在文中所用的代替词要大或者小。如:
  (1)Russian President Dmitry Medvedev ordered a halt to military operations in Georgia yesterday,saying Moscow had achieved its objectives by punishing Tbilisi.
  (2)This week the Lion State's Minister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Dr Yaacob Ibrahim opened the Nanyang Environment &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新闻中经常用某国的首都或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代表其整个国家或其政府。莫斯科和第比利斯分别指的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以上例(1)运用了提喻的手法。例(2)运用了借喻,狮城是新加坡的别称,新加坡的标志是之一是一尊鱼尾狮。提喻和借喻的使用同样,也是让新闻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二 语句的特点
  1 标题
  看新闻,往往先看标题。新闻英语为了迎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总会把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件放在头版,新闻标题放大,用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大的信息量。所以,当读者看了新闻标题之后,一般就可以抓住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如何写标题是很讲究的,首先说时态。在新闻英语的标题中,经常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过去或将来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普通英语里面的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过去或将来的事情,能给读者新鲜感、生动感和真实感。如:
  Georgia breaks ties with Russia, welcomes EU summit outcome.
  其次是省略。除了使用简短的词和缩写词之外,新闻标题为了达到节约版面,表达简洁的目的,通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如省略系动词仅用分词表达进行时或被动语态。如:
  Telecom sector growing fast. =Telecom sector is growing fast.
  对于将来时的表达,则采用含to的不定式这个结构。读者熟悉的be going to结构和情态动词will,极少出现在标题中。按照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说,这样的省略让整个句子看起来不完整,似乎不符合一般语法。但事实上,这就是新闻英语的一个特点
  2 简单句
  新闻正文的特色首先体现在简单句的使用远多于复合句的使用。通常使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不定式等结构来代替一个从句,从而使句子结构简洁明了。如:
  Screaming and weeping mourners clambered around the flag-draped coffin carrying the body of former Prime Minister Ralfik Hariri a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turned out for his burial Wednesday,two days after a huge bomb killed the man credited with rebuilding post-civil war.
  在上例中,句子的主干就是Mourners clambered round the coffin.现在分词短语carrying the body of former Prime Minister Rafik Hariri修饰宾语coffin,这样就很自然地省略了一个定语从句。同样,用分词短语credited with rebuilding past-civil war来修man.句子信息含量不变,结构却非常简单。诸如Hariri的职位、他死亡的原因、他在过去所做的贡献、他的名望以及民众对他的死的巨大悲伤,这些信息统统包含在一句简单句里。
  3 被动语态
  我们知道,新闻英语中动词的主动语态形式的使用,往往占主导地位,但报纸英语中被动语态也使用得较广泛,出现频率多于其它英语文体。一般说来,英文报纸中被动语态多用于新闻事实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的情况。被动语态广泛使用于新闻英语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新闻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最重要最新的信息传播到大众中去,强调的是新闻的6个要素,即who(新闻人物)、what(新闻事实)、when(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where(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why(为什么发生这些事实)、how(如何发生这些事实)。新闻报道中必须强调这些要素,而使用被动语态通常可以起到强调事件的结果和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施与者。为了让读者更快知道相关事件的真相和目的,被动语态通常使用在灾难、犯罪、战争等的报道中,原因在于这些事件的人员伤亡情况往往是读者最关心、最想知道的。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让整个新闻事件变得清晰起来。如:
  (1) More than 50 million acres of farmland have been submerged and grain stores damaged. Thousands of peasants have been shown on television trying to save their grain by loading sacks into boats or trying to move them to higher ground.
   (2)At least 26 people were killed at the weekend in a new army offensive in which the fired rockets,artillery and mortars at targets around the town as air force made repeated strikes.
  例(1)和例(2)分别在最前面说明了洪水造成的灾难情况和战事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事件中的动作接受者放在句首,这就是受众最关心的事件内容,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4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关于新闻人物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记录。所以,引语是经常用到的。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通常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些当事人所说的话,来突显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事实上,最大限度客观性和最小限度的主观性,是新闻报道对任何一个记者的一个重要要求。直接引语使用双引号标示,使读者清楚地了解新闻的来源。直接引语通常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 新闻文体结构
  上面已经提到新闻报道的6要素即5W和1H。新闻的6要素是罗列在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有以下特点:
  (1)新闻6要素按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依次罗列。
  (2)新闻报道正文的第一部分叫导语。导语包含了最重要的信息,可以说整篇新闻的主内容都被浓缩在导语的几句话中。
  (3)放在导语前的标题比起导语来更浓缩更简洁。所以一篇新闻报道包含3大部分:标题、导语和正文。信息的排布如下: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更多的事实、详细证据或背景信息、引用其他信息或不太重要的信息、细节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
  以上是新闻英语的一些特点,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有利于我们英语的学习。随着中国英语使用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成熟,英语新闻媒体在中国也不断地发展壮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直接从英语新闻媒体汲取信息。当我们收听BBC或阅读英语新闻的时候,我们要将这些知识应用进去,这有助于我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新闻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要关注这些变化,要了解新闻英语的这些特点,同时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将有助于读者更快更有效地达到上述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 陈明瑶、卢彩虹:《英语新闻与翻译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蕾:《新闻英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张建:《英语新闻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黄晓玲,女,1975—,广西合浦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赖安,男,1985—,广西玉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于公元1895年的《感春四首》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歌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感春四首》悲慨遥深,哀感顽艳,在近代诗坛享有盛誉,当时就已传诵海内。  关键词:感春 落花 家国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
期刊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在顺应理论框架内对此种话语现象进行探讨研究。非真实性话语是说话人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采用的语用策略,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 顺应理论 语境 心理 社交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具体来说
期刊
摘要《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就这几个事象作以文化渊源与文献依据的考索,以求教于戏曲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  关键词:牡丹亭 闺塾 风俗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牡丹亭》是明朝
期刊
摘要《红楼梦》用神妙的笔触描绘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宝、黛、钗等重要人物,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熟知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也是光彩夺目并具有丰富结构意义的形象群体。如红楼十二官——贾府一个特殊的戏子班底,她们为迎接元妃省亲这一特殊举动而被买入贾府。她们不但是一群充满生机活力、各具性情的青春美少女,也是身处底层、失去自由与尊严的薄命红颜!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十二官 藕官 蕊官
期刊
摘要世界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交融及人们的求异心理,决定了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传播大师,林语堂的写作中有翻译,翻译中有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简要介绍林语堂的翻译观,研究其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分析其以异化为主、阐释为辅的翻译手段,从而弥补国内学术界对林氏翻译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异化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什么?本文脱离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从目的论和多系统论出发分析翻译者的倾向,多角度阐释一个新的译文的产生,表明目标文本的功能和历史环境决定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学翻译 目的 多系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精心制造的艺术,所以文学翻译不仅仅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得到与读原作时一样的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若诚先生译本的诗歌译文对比分析,发现英若诚译本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英若诚 世界名剧 话剧 口语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度口语化,突出话剧语言之本  话剧和小说、诗歌、散文等虽同属语言艺术,但若从语体上区分,后者是书面语言艺术,而话剧则是口语语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诗作Sonnet 18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本文以这首诗的3个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文的音韵、形式、意境,浅论英诗汉译的特点。  关键词:Sonnet 18 音韵 形式 意境 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颂友谊与爱情,浸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尤以Sonnet 18为最。这首诗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梁宗岱、屠岸、梁实秋、戴镏龄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应艺术地再现原作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它是译者再创造的“第二自然”。译者应创造性地建构“第二自然”,进行“二度创作”,再现原作的风貌和艺术世界。艺术地再现,并非一定就要以牺牲“真”为代价,以“真”为美应向广义扩展。  关键词:译者 主体性 真 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信奉“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认为艺术只有通过模仿才真,只有真才美。
期刊
摘要语言风格的准确传译是保证原作风格翻译的基础。以往经验型、内省型的语言风格评论,过于主观、片面,缺乏说服力。本文将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培根的名作“Of Studies”原文的语言风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及切入点,利用平行语料库对“Of Studies”的王佐良和水天同的中译本进行风格评析,发现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平行语料库 Word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