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意识关注下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23.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多角度感悟。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多角度感悟。
  2.理解課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教学的难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请读一遍课题
  师:哪个词最吸引你的眼球?
  生:游
  师:读到这个“游”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奇怪!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游到纸上呢?
  生2:不可思议,想探个究竟。
  生3: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是谁?
  生4:这句话是谁说的?
  ………………
  2.三读课题,引起共鸣
  《鱼游到了纸上》让我们的脑海里打上了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连鱼游到纸上的事都会发生,按照常理,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到题目,你们能读出这样的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这就是心到了。
  【设计理念】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疑出创见,到底从哪里质疑?用什么方法质疑?教师仅仅抓住“游”字,引发思考,缩小范围,有质疑的目标和针对性,避免学生游离,泛泛而谈,没有时效性。其次,三读课题,走进学生的心里,引起共鸣,敢于质疑,产生探究的志趣,为下文的合作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追本溯源
  1.出示探究主题,分四人小组探究
  (1)找出课文中带有“游”的句子,并用序号标注好。
  (2)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批注。
  2.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
  镜头一:
  (1)交流带有“游”的句子
  师:带有“游”的句子,标注了几句?
  生:标注了7句。
  生:标注了5句。
  师:只标注2句有没有呢?
  ……………………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读带有“游”的句子,并为句子找到家。
  心里有鱼的句子( )
  照应题目句子( )
  观鱼的句子( )
  【设计理念】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很机巧用“游”字带动全文,整体感悟。紧扣7个带有“游”的句子,先为句子找一找家,构建文章的层次;其次,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的体会。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在各种不同的读书体验中,以读促解,以解促读,释疑感悟,切身体会到青年爱鱼成癖,观鱼似醉。凸显出心与文本对话,心与作者对话,心与主人公对话的教学策略。
  镜头二:
  (1)展示“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相关句子的批注情况。
  (2)白板展示对比批注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利用白板出示批注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查缺补漏,修正改进。
  (3)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A、默默地读一读,感受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
  B、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含义
  (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意义,这是对他的称赞。)
  C、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认真看,仔细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设计理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给学生不少于10分钟的时间读书,边读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进行简单的勾画,探究解疑,批注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的情感,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读中批注,读而有疑,读而有获,读而有悟。另外,在对比反思中,得到学习方法的启示,寻找理解文章的途径,在对比中改进不足,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重点句段的把握,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能力在对比中得以加强,情感在交流中得以递增。通过研读“鱼游到了纸上”,理解含义;利用插图,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借用小女孩的话三赞聋哑青年,走近青年,理解了含义,拓展延伸,敬畏生命,升华了情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巧抓读写结合的生发点,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支架
  1、出示一组排比句式,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我---------------聋哑青年,因为他---------------------
  我---------------聋哑青年,因为他---------------------
  我---------------聋哑青年,因为他---------------------
  2、用优美的诗句,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
  悄悄的,他来了
  是谁静静地观鱼,静静地画鱼?
  是谁达到忘我的境界?
  是谁与游鱼融为一体?
  玉泉回音——聋哑青年
  我赞美聋哑青年,因为他勤奋努力,画技高超
  我敬佩聋哑青年,因为他专心致志,心静致远
  我歌颂聋哑青年,因为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
  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生命灿烂如花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实践主要应用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不能以教师的提问和讲解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以课文为依托,巧抓读写结合的生发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了一组排比句式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支架,实现“读写结合”。当学生的内驱动力被激活时,教学水到渠成,教师出示一首《悄悄的,他来了》的小诗,用赏析之火点亮阅读,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不知不觉引领学生进入了如诗如画的课堂,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被浓浓的语文味浸润着,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语文教学走得更远,实现了真实意义上的学习。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基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并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高中物理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深度和难度也不断地增加。物理也是理综中非常重要的科目,分值很高、比重也很大。当然物理和现实的联系也是很大的,解决日常的问题,航天技术以及新科技的发明都需要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要学好物理。并且老师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物理。  关键词:高中物理
摘要:极限是微积分的入门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一般来讲,极限的求法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精选了其中的五种,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一些好处,更多的方法还有待大家去总结。  关键词:极限 夹逼准则 变形 单调有界 等价无穷小  求极限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法,就是同一道题目也有不同的解法,不能一概而论。切忌照猫画虎,应当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上例子也属个人见解,希
摘 要: 通过对新密市雕塑艺术中等专业学校美术课教学现状的深刻分析认识到,只有找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把握教育规律、 探索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实施过程, 才能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助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促进整体办学质量的根本性进步, 进而推动课程理论的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深化。  关键词: 中职美术 课程开发 实施策略  【分类号】G711  近年
【分类号】O174  2015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理科导数试题的第一问考查了函数极值点个数的问题。研究发现考试院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不易想到,对于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这类问题是有困难的。笔者根据这类问题的特点尝试使用了分离参数的方法,得到了比较简捷的解法。现将对这类问题的解法和思考与读者进行分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出下述解题思路:  由此可见,“函数的零点、极值点及方程
【分类号】G633.6  众所周知,数学离不开解题,数学解题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师只能再三告诫学生:解题要细心,要杜绝低级失误。然而究竟怎么个细心法,又如何杜绝低级失误?这些操作层面的具体技术指导却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本源性分析而始终不得而知。
学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国际视野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并愿意不断学习的人才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也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
摘 要:“少教多学”,它意味着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要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从教的时机选择来看,老师应该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使“少教多学”真正融入化学课堂。  关键词:少教多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分类号】G633.3  一、什么是“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不是模式。但是“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
期刊
【分类号】G633.6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推导和标准方程。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当中,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数学科目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对世界形成有效认识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所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就从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研究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程 案例研究  【分类号】G633.6  小学生特征就是爱动、爱玩,因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