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的空间关联性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城市群三生功能均衡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在测度城市群三生功能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出“武汉-长沙-南昌”的三中心结构,其中生产功能高值区呈现出由点状分布向集群分布发展的趋势,生活功能高值区出现南移趋势,生态功能值分布则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密度均显著提高,由2014年0.2011上升到2017年的0.4632,其中生态功能网络密度显著高于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上看,2014—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增长幅度明显,中间中心度有降低趋势,其中生态功能网络中心度较生产和生活功能高且增长较快.长江中游城市群2014年和2017年三生功能网络都被分为8个凝聚子群,各凝聚子群间的密度值整体变化明显,节点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内部分割现象有所改善,网络扩散更加均匀,城市群建设与发育更加成熟.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中城市间直接联系增多,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高,但整体仍处于弱连接状态.生态功能网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育程度最高的网络,生产和生活功能网络与生态功能网络的差距在三年间有所缩小.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中心网络结构、制定差别化城市发展战略和一体化治理策略是完善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采用1999—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在以构建熵权法计算的污染密度和以排污费计算的污染强度指标的基础上,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维度,研究了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正常企业污染情况越严重,这一效应对轻工业及私有企业更加明显,上述结果在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此外,该效应在政府干预能力更高的地区和创新能力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政府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挤出和企业新增“
伴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逐步转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正式确立的过程.面对被告人认罪认罚之后提出上诉的难题,从契约精神、诚实信用、公正效率到司法公信力的角度,都无法给予回应与解答.基于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运用回应型司法理念,通过保障协商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对司法过程的实质性参与,以沟通对话、凝聚共识,成功找到“司法的最大公约数”,就能够妥善平衡诉讼价值的冲突与矛盾,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有效解答司法难题.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中的关键少数.一方面,因其直接且深度地关涉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等战略性问题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另一方面,其对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满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备关键性属性.保障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既是保障中国国家资源安全的核心要义,又是实现并长久地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牛鼻子”.以保障中国国家安全为目标,梳理中国现行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法律监管体系,发现在监管规则的功能性构造和监管效能的制度性提升上还有完善空间.从规则供给来看,以《矿产资源法》《
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清洁生产标准实施这一环境规制政策对污染行业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及微观机制.通过一系列平行趋势检验、政策自选择问题处理、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因素和安慰剂检验,得到了稳健可靠的结论:①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对僵尸企业的复活和退出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分别使得僵尸企业复活和退出的概率增加了1.7%和0.7%,相对于对照组平均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的各类资源与环境问题呈现传递关系日益复杂、多决策主体共同作用的特点,使得传统单一关系和单一主体的分析与管理方法难以全面满足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网络分析作为系统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实现工具,能揭示隐藏在城市资源管理复杂系统背后的网状结构和变化规律.首先,基于CiteSpace对检索的2000—2020年中英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分析,研究了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这两种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在城市资源管理决策应用中的差异,系统梳理了两类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联合运用方式和过程,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达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当前,空气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政府和企业均面临着严峻考验,大气污染防治相应措施必须持之以恒.此时检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政府正视自身治理效果和完善政策,并为企业提供管理对策.该研究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是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制度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文章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存在争议的实物核算项目和价值核算方法问题.首先,辨析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自然资本、环境资产、生态系统资产、生态系统服务等概念的内涵、联系和区别,旨在正确借鉴已有文献和核算框架.其次,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系统服务→收益”的核算逻辑,并相应确定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实物量表和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流概念的价值量表.最后,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背景下资产估值原则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估值的理论框
基于2006—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政府环保处罚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环保处罚可促使企业降低劳动力需求,这一结果在考虑了排他性解释、随机因素干扰、内生性等问题后依然成立.此外,环保处罚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具有短期性.机制分析表明,环保处罚迫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降低劳动力需求,体现为产量缩减效应;也可促使企业从事环保投资带动劳动力就业,体现为要素互补效应,但总体上以产量缩减效应为主.进一步探讨对企业劳动力部门构成与学历构成的影响,发现环保处罚主要降低企业对生产人员、技能人
在空气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理清空气污染与劳动者劳动供给行为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关系,有助于为优势人力资本发挥、环境规制政策制定、环境治理投资收益评价提供参考.研究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AQI),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从微观视角考察了空气污染对个体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影响,并利用逐步检验法、bootstrap法等分析方法检验了三者之间的机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空气污染会显著抑制劳动者劳动供给,但收入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污染
实现重污染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升重污染行业整体绿色生产效率,也需要进一步缩小行业间企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差异.文章利用2010—2017年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整理企业排污费作为非期望产出,借助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测算企业绿色生产效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二阶段泰尔指数和QAP分析方法考察企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差异来源及其成因.研究发现:①企业间绿色生产效率差异较大,增长最快的企业年均增长63.47%,而降幅最快的企业年均下降17.53%;行业间分化态势亦十分显著,食品加工业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