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liwon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终极目的。就数学教学而言,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方法死板,严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从未得到有效培养。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略陈管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确立基本前提
  任何改革,究其实质,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全新观念上来。
  1 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仅把学生看成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格格不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2 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为主。数学教学应以“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以“勾三股四弦五”的授予转变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推导勾股定理的由来,认识其科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3 由先积累知识后培养能力转化为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勇于创新这不是要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要敢于独创新路,养成求新求异的良好的品质,增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素质,其形成贯穿于学习过程之始终。
  4 由单一的教师讲转变为“三结合”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单纯传授数学结论的现象,灵活采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一般是每组上下四个同学)、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师生间、学生间建立平等互助、竞争互比的关系,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从而为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理想的课堂氛围。
  二、紧扣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寻求科学依据
  著名数学家佛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如“a 2ab b2=(a b)2”及“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之类,都是可靠的常识。正因如此,数学比任何其他自然科学更易于创造,数学学习,自然更易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佛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被掌握和可以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戏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养成自学习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备足动力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对于培养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增强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培养创新能力备足动力源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1 阅读。书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如面对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简明的等式是否概括了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呢?为何只对a≠0的限制,而b、c却没有?
  2 迁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学习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对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也能采用对比、类比、化归、实验等方法进行内化、同化新知识、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 整理。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和教材知识的整体性,及时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结构,以便今后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在数学解题中方法单一繁琐,思路艰涩,遇到“难题”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对所学知识缺少整理,因而缺少系统的把握、快捷的牵连。例如,证明两线段相等的途径,学习三角形后,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1)利用全等三角形,证两线段为其对应边;(2)证此两线段为等腰三角形之两腰,即证明其对角相等;(3)证此两线段是垂直平分线上一点到两端的线段;(4)证此两线段为某角平分线上一点到角两边的垂线段;(5)证此两线段都等于同一线段,等等。
  4 应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把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数学应用能力是指把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抽象概括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这一问题的焦点。
  四、开发学习潜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有效途径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表层认识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习情趣。比如“(1)设疑激趣,创设学习氛围;(2)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3)直观演示,激发学生思维;(4)以生产、生活实际入手,揭示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2 以教材为依据,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觉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对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单元教学。这样,扩展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活动范围,使各个层次学生得到最佳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注重在活跃思维中训练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更注重定理的推导过程,公式的导出的途径等动态内容。作为教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好寓思维训练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活跃思维,使其思维更灵活,更深刻,更广阔,也更富有创新性和敏捷性。
  总之,创新是高级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创新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激励过程,而数学则是被普遍重视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汇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2019年全国Ⅱ卷第22题几乎涵盖了学生所学极坐标方程的所有知识,最大程度做到了既注重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又回归解析几何的本质.本文以此题为例,以曲线与方程关系为基础,以转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自身的数学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做大量训练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同时,《新课程标准》规定: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创新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思维情境下进行自我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体会。  一、充分设置悬疑  思维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疑最容易激起人的探究反射,如在教“年月日”一课时,通过一幅图画,给学生设计了
期刊
嫉妒是个古老的心理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有心生嫉妒的时候.古今中外有很多和嫉妒有关的故事,中国有三国时期的
期刊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 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
期刊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对武汉市儿童医院信息系统中1993~2004年伤害住院治疗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以下目的:①描述武汉市伤害住院儿童的人口学特征;②探索武汉市儿童伤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材看成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这样就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反思之余,我们要力求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努力使自己成为教材的促进者、开发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在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上做了几点尝试——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为数学学习中几乎都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
期刊
如何设计幼儿数学课堂已成为研究的重要分支,将数学概念表述的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数学计算,幼儿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怎样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前计算的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呢?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价值  我们应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
在我国,大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由事业单位承担的,齐齐哈尔市也不例外.然而,该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资源、企业资源的配置都得到了优化,已基本符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