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j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块鱼跃龙门硅化木石73cm×19cm是存放于亿昌博物馆众多藏品之一——鱼跃龙门石。
  它的整个轮廓像一条大鲤鱼,身体向前上方直立起来,鱼翅像两把划桨的竹篙,扑闪着腾跃而起,大鲤鱼嘴形宛如一个“o”型,有吞吐天地的韵味。仔细再看,在它的怀抱中又隐藏着四条相对小的鱼,四条小的鱼在母腹中也翩翩向上遨游。排在最前面的那条侧着水面体型偏大,显然精神状态极佳,大有冲锋陷阵,时刻牺牲自我的精神状态在为后面的小鲤鱼保驾护航,紧随其后的三条小鲤鱼齐头并进,奋勇向前,也不甘落后力争上游。这四条小鲤鱼既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又相互学习相互关怀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跃跃欲试的向上腾起,有直入云霄之势,其形象惟妙惟肖,传神逼真,极富有图腾艺术的美学特点。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这块鱼跃龙门硅化石是有着深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和鉴赏才能及丰富经验的郝英杰先生,在大浪淘沙中掏得此石。硅化木石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改变了环境,完善了自己,达到了最终的蜕变和升华,成为亿昌博物馆的一件艺术珍品。
  鱼作为生殖崇拜物,是有着一定的图腾历史。图腾源于生活,鱼之乐,鱼的从容游动状态与人的审美情感的运动状态产生同构照应的关系,如鱼得水,临渊羡鱼,鱼跃鸢飞等,使人产生了”移情“从而感觉到鱼的快乐。鱼跃龙门硅化木石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是富足,吉祥的象征。鱼跃龙门硅化木石形象的诠释了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造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外,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艺术生活之美。
  郝英杰先生有诗曰:
  水秀江南岸,花香塞北楼。
  龙门升日好,群鲤向天游。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我走在马阴山的峡谷里,感觉到了人的渺小。特别是人在低处,别说与这大自然相比,单就你所处的人与人相比,差别就有天壤之别。说真的,我在低处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在小镇待了三十年(按岁数是五十年,但前二十年我一直上学,所以这里指的是参加工作以后),我感觉我像一棵树,我的根已经一节一节地扎在这的泥土里了。  三十年前,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萌生的第一个念头,我在这里能有所建树吗?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就
期刊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洗去一路风尘,来看看美丽的草原……  略带油渍的白围裙裹住隆起的腹部,红润的瓜子脸上镶嵌一对含情的眼睛,笑起来声音像草原上的百灵鸟的鸣叫一样动听,她是西日嘎村的一家旅店里的老板,双臂抬高显出敬酒的神态,在飘满的肉香、奶香与酒香中,向我们唱起了蒙古人的敬酒歌。  《下马酒之歌》本是深情而豪迈的,是表现草原人广阔的胸怀与热情好客的美好心灵的歌曲。但从老板娘腹腔里唱
期刊
背靠着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  黄土地里笑来呀黄土地里哭  夜黑着,我贴着窗站着,清楚地看见外面还有一个我,正默默地紧盯着我看。我跟“我”只隔着一层厚玻璃。夜越来越黑,正前方的山头有亮着的灯光,证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家。太远了,太远了。除了那点光,我啥也看不见——在黄土地上的无数个夜晚,我都是这样与窗外的“我”对视,我从来没有看清过“我”,却无比清晰地看见了时间的
期刊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百无聊赖,翻开家里的一本旧相册,随意看看一些过去的旧照片。突然,一张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它,过去一些温暖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了。  这张照片是奶奶生前为我们过年摊米黄时留下的记忆。我上高中的那年腊月,放寒假后从城里赶回老家过年,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违的味道。走进窑里,土炕上的大笸箩里放满了米黄,奶奶盘腿坐在炕上摊米黄的鏊子前,消瘦的脸上染上了
期刊
这是一片苍茫辽阔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地北枕梁山、东依黄河,乱而有序地在黄河岸边排列着。这延绵百里的黄土台塬屹立在黄河岸边,似有万马奔腾的震撼,与黄河的壮阔浑然天成,铸就了这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奇观。  在它的身后,是连绵起伏的黄龙山脉,它护佑着这一沉淀着几千年来具有厚重历史沧桑感的黄土塬。站在这山脉最前沿的禹山之顶,向东而望,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韩塬大地尽在脚下。远处的黄河似一条宽阔而洁白的哈达
期刊
夜已深,此时对我正是“一窗明月半床书”。全然没有睡意的我,禁不住在想,自调入伊旗矿区联社七年多来,究竟在得失间收获了什么,摒弃了哪些。是啊,七年弹指一挥间,目睹了伊旗矿区联社在经济鼎盛时期的辉煌和低谷中的蓄势待发,亲历了改革与发展中的拼搏,在回眸与展望间有快乐、有艰辛、有汗水、有赤诚,当然最多的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作为农信人的自尊与自豪。  回想逝去的年轻岁月,那时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主要负责工
期刊
飞絮飘落,融入了那一池春水,孳生出满眼的绿萍;春笋一个尖一个尖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来,转眼已是棵棵秀竹。姹紫嫣红的花瓣被谁偷偷挪移到了这亭轩中,池塘畔?不远处,零落的花枝间仍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葱郁的庄稼外,绿荫浓密,乳鸠稚燕嬉戏盘旋。  在这些芳情氤氲的暮春别样情致中,穿着谢公屐的史达祖,扶着祓兰,看着流淌的曲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阕浓浓的伤情:  “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
期刊
老屋原本不老。  三十年前,村子里落成第一幢一楼一底的八间砖瓦房。  苍翠的柑橘林掩映着白墙、青瓦、朱红的木窗、透明的玻璃。房前有一宽敞、用水泥硬化得平平整整的地坝,地坝干爽、整洁,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枯枝败叶。地坝的边缘砌有花台,山野里最寻常的花经过姐姐的手便增添了不少姿色,桃花还未谢幕指甲花已迫不及待地登台,野菊花还未收起笑脸蜡梅花已悄悄地献上花蕾。  村口,上山下街的村民都会停下来,指手画脚地谈
期刊
我这只孤雁划破青天,奋力的飞,不停不止,不悔不怨,衔着真诚,怀抱夙愿,投下一片清影,留下了几许爱恋,把泪水,把悲伤留给自己,把真诚,把深情写上蓝天祝愿于你们,我就是这只悲伤的孤雁。  我说我怎么就那么爱听古琴,马头琴,悲哀的曲子,原来你在荒野中拉的就是那古琴,拉的也是那悲伤的曲子,飘渺的天空幻化成的彩云,飘荡在平静的心湖。我不禁努力向前奔跑,只为捕捉你遗留下的背影与灵魂。一次与你平常的相识,竟有一
期刊
相对于各种诗歌节、朗诵会频仍的青海诗歌现场,青海散文作家们依然保持着少有的矜持与沉稳。这样的创作姿态在微信写作之风席卷过纯文学的平静湖面之后,面对不断扩大的快餐文学涟漪,显示了一种守望的诗意与可贵。评论家彭学明在《走进沼泽:迷路的中国散文》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散文跟任何文学样式一样,需要诗心、诗意和诗情,诗心、诗意和诗情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必需的。文学艺术有了这三点基本要素,就会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