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屋原本不老。
  三十年前,村子里落成第一幢一楼一底的八间砖瓦房。
  苍翠的柑橘林掩映着白墙、青瓦、朱红的木窗、透明的玻璃。房前有一宽敞、用水泥硬化得平平整整的地坝,地坝干爽、整洁,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枯枝败叶。地坝的边缘砌有花台,山野里最寻常的花经过姐姐的手便增添了不少姿色,桃花还未谢幕指甲花已迫不及待地登台,野菊花还未收起笑脸蜡梅花已悄悄地献上花蕾。
  村口,上山下街的村民都会停下来,指手画脚地谈论我家的新房。甚至给哥哥提亲的媒婆也换了一批又一批。
  我家原是四间土墙屋,除去堂屋、灶屋,一家五口挤在两间睡觉的屋子里,农村人称之为房屋。一间房屋放两架木床,床上横一块宽大的木板,这就是衣柜,家人的衣服整齐地码在上面。房屋里还会堆放些刚收回的洋芋或红苕,時间长了,偶尔会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味道。另一间是姐姐的房间,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姐姐把打烂的瓷碗敲碎,在地上镶嵌一朵半间屋大的花朵。
  家里是母亲当家,父亲早已顺从了母亲的安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建新房是父亲一生中作出为数不多的决定,也是最有成就的决定。
  爷爷早逝,年幼的父亲当过砖瓦匠,烧过砖窑。
  压砖是力气活,不善言辞的父亲费很大的劲教会了我们家四个徒弟。黏土加水踩松软、糍糯,揉面团似的分成大小合适的方体,憋一口气,双手举过头顶,用尽全力掼进模框,将装有钢丝的弓顺着木盒轻轻一拉,砖丕横平竖直。
  烧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窑匠怀惴着一窑砖的命运。
  柔柔的、暗红的烘火能随意地蒸干砖丕的水汽,金白透亮的旺火窑匠却很难把握。火候不足,砖就夹生半熟一掰就断;火力过旺,砖就歪头瘪脑又丑又硬。这十几天,父亲一言不发,吃饭、睡觉都在窑洞里。
  新房落成那天,母亲用一挑谷子换回一盘好几月都见不着影的肥锅肉、一瓶“烧老二”。肥肉下火酒,是当年农村人遇到喜事最高规格的接待。父亲连干三杯,满脸通红。“操劳一辈子,总算为你们兄弟二人找到了结婚生子的落脚点。”那晚,难得一遇的好酒好菜,却不是在为他自己庆功。
  后来,姐姐在城里安了家,哥哥南下打工,我也到县城读高中。刚进腊月,父母早早地放下农活,迎接归家的儿女。平日只干粗活的父亲把房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母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挂起腌好的腊肉,贴好大红的对联,缝好得体的新衣。
  正月初九,我们都会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父母背着背包、捻着袋子送到村口,母亲一个劲地再三叮嘱,父亲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屋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多年后,我在城里买房、结婚、添子,早已安乐于温暖舒适的新家,仅靠电话联系着与老屋一起日渐生疏的父母。
  六年前母亲一场病变后,我极力要求她留在城里。母亲身体虚弱而态度坚决,“你有你的家庭,同住在一屋会让你为难,你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连自己名字都不能写全的母亲竟然在这件事情上看得这么透。
  几经争执,母亲才同意对几十年如一的房子简单装修。楼顶新做了防水,父亲自己重新粉刷了墙壁,安装了热水器、浴霸。虽然在他们眼里,家已经焕然一新,其实它已老态毕现。灶屋的墙壁斜靠在几根粗大的柱子上,地面高低不平,透过窗子斜照进来的阳光也显得有些斑驳。
  老屋在,心里便多了一份牵挂。每个周末,我都会携带妻儿回去一趟。父母早早地等在村口。车刚停稳,母亲急切地抱起她的孙子,父亲拎着大小玩具紧紧地跟在身后。没见过禾苗的孙子拉着爷爷奶奶这一对最好的伙伴在田野里尽情地寻找着乐趣。一贯威严的母亲变得和善,沉默寡言的父亲讲起庄稼便滔滔不绝。
  旷野里飘浮着此起彼落的欢笑声,透过葱茏的柑橘林老屋的白墙、青瓦格外显眼。
  ——选自2018年1月香港卫视山西机构
其他文献
有一面五星红旗,从2002年开始,便有规律地起落在阡陌包围的农家小院里,在故乡的炊烟和蓝蓝的天宇中兴高采烈地飘扬着,形成了黑土地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题记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十九大开幕第三天,我亲眼目睹了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农家院庄严地升起。  七十六岁的老梁,瘦小,精神。从五十一岁时起,便把鲜艳的五星红旗“请”进了他的生命里。老梁在自己家一亩三分地上,每到两会召开、党的生
期刊
冬阳普照,万物静置,静坐冬阳之小,时光的翅膀无声飞长,一年的光阴随瞬即逝,心路渐長,却有莫明的怀念,亦如怀念我常至的过往和期待未知的坦然……  蓦然的忆起曾经成长的过去,绵长的贫积与成长的单纯、活着的勇气与静默的傲骨都融入卑微的骨髓伴随甜酸苦辣的交响轮回。那里有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细碎河流与细碎的土地,我曾经将灵魂深深根植于其中反复洗濯,也曾经努力让自己生长为一棵坚韧的大树,渴望的梦想在凛冽中飞翔
期刊
五月,循着麦香,循着紫罗兰的芳香,一梦江南,走进震泽古镇。震泽,一如我梦中的样子,小桥、流水、家;粉墙、黛瓦、青石板路……  位于丝绸之乡盛泽西部的震泽古镇,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最有名的当属禹迹桥与慈云寺塔。  清晨的震泽,洗尽铅华,水一般宁静。或许是来的太早的缘故,宁静的小镇,被突然而来的我们给吵醒了!  走进震泽,犹如行走在画中。顾不得解决早餐,便直奔禹迹桥而去。站在桥上,远眺頔塘河两岸错落的
期刊
我走在马阴山的峡谷里,感觉到了人的渺小。特别是人在低处,别说与这大自然相比,单就你所处的人与人相比,差别就有天壤之别。说真的,我在低处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在小镇待了三十年(按岁数是五十年,但前二十年我一直上学,所以这里指的是参加工作以后),我感觉我像一棵树,我的根已经一节一节地扎在这的泥土里了。  三十年前,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萌生的第一个念头,我在这里能有所建树吗?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就
期刊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洗去一路风尘,来看看美丽的草原……  略带油渍的白围裙裹住隆起的腹部,红润的瓜子脸上镶嵌一对含情的眼睛,笑起来声音像草原上的百灵鸟的鸣叫一样动听,她是西日嘎村的一家旅店里的老板,双臂抬高显出敬酒的神态,在飘满的肉香、奶香与酒香中,向我们唱起了蒙古人的敬酒歌。  《下马酒之歌》本是深情而豪迈的,是表现草原人广阔的胸怀与热情好客的美好心灵的歌曲。但从老板娘腹腔里唱
期刊
背靠着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  黄土地里笑来呀黄土地里哭  夜黑着,我贴着窗站着,清楚地看见外面还有一个我,正默默地紧盯着我看。我跟“我”只隔着一层厚玻璃。夜越来越黑,正前方的山头有亮着的灯光,证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家。太远了,太远了。除了那点光,我啥也看不见——在黄土地上的无数个夜晚,我都是这样与窗外的“我”对视,我从来没有看清过“我”,却无比清晰地看见了时间的
期刊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百无聊赖,翻开家里的一本旧相册,随意看看一些过去的旧照片。突然,一张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它,过去一些温暖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了。  这张照片是奶奶生前为我们过年摊米黄时留下的记忆。我上高中的那年腊月,放寒假后从城里赶回老家过年,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违的味道。走进窑里,土炕上的大笸箩里放满了米黄,奶奶盘腿坐在炕上摊米黄的鏊子前,消瘦的脸上染上了
期刊
这是一片苍茫辽阔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地北枕梁山、东依黄河,乱而有序地在黄河岸边排列着。这延绵百里的黄土台塬屹立在黄河岸边,似有万马奔腾的震撼,与黄河的壮阔浑然天成,铸就了这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奇观。  在它的身后,是连绵起伏的黄龙山脉,它护佑着这一沉淀着几千年来具有厚重历史沧桑感的黄土塬。站在这山脉最前沿的禹山之顶,向东而望,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韩塬大地尽在脚下。远处的黄河似一条宽阔而洁白的哈达
期刊
夜已深,此时对我正是“一窗明月半床书”。全然没有睡意的我,禁不住在想,自调入伊旗矿区联社七年多来,究竟在得失间收获了什么,摒弃了哪些。是啊,七年弹指一挥间,目睹了伊旗矿区联社在经济鼎盛时期的辉煌和低谷中的蓄势待发,亲历了改革与发展中的拼搏,在回眸与展望间有快乐、有艰辛、有汗水、有赤诚,当然最多的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作为农信人的自尊与自豪。  回想逝去的年轻岁月,那时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主要负责工
期刊
飞絮飘落,融入了那一池春水,孳生出满眼的绿萍;春笋一个尖一个尖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来,转眼已是棵棵秀竹。姹紫嫣红的花瓣被谁偷偷挪移到了这亭轩中,池塘畔?不远处,零落的花枝间仍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葱郁的庄稼外,绿荫浓密,乳鸠稚燕嬉戏盘旋。  在这些芳情氤氲的暮春别样情致中,穿着谢公屐的史达祖,扶着祓兰,看着流淌的曲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阕浓浓的伤情:  “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