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偶然的邂逅,让郭凯对黎锦一见钟情。恋爱的热度没有随着时间而减退,反而愈加持久。黎锦改变了郭凯,郭凯也改变了黎锦的命运。元代的黄道婆从海南回江南,带走了黎锦的纺织技艺。而郭凯从我国最北端的省份——黑龙江,来到最南端的省份——海南,重新开发复活了黎锦,她要做一回当代的黄道婆,做一回现代的天涯织女,让3000年的黎锦重新绽放出絢丽色彩。而目前,在通过市场化、产业化保护与传承黎锦技艺的道路上,郭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显得颇为孤独,更是困难重重,郭凯认为光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把这项传统民族工艺的精髓发扬光大。因此,她呼吁全社会来关注黎锦,保护黎锦,开发黎锦。
现代“天涯织女”复活黎锦
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的黎锦,不仅是黎族特有的一项手工技艺,也是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书,是黎族的“甲骨文”,但现在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被誉为“织女”的女企业家、收藏家郭凯,几年来一直在为黎锦的明天而艰难跋涉,为了黎锦,她付出了全部的精力。郭凯不是黎族人,而是个地道的东北人,她与黎锦的缘份非常偶然。2001年郭凯五指山地区做调研时第一次见到黎锦,就被其浑厚而绚烂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生动的图案所震撼,并从此对其魂牵梦萦。
可在接下来与黎锦的接触中,黎锦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让她痛心。“海南大大小小村落好几百个,可是会织锦的人却寥寥可数,并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2005年,郭凯注册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打算探索一条通过商业运作来保护黎锦的途径。她想通过挖掘、开发,让黎锦复活,尝试让三千年来一直以农耕形态存在的产物走向市场,开始了她的又一次“探险”!郭凯向五指山的农村织女收购半成品,她承诺,不管她们织出来的锦是什么形态、质量如何,照单全收。这一承诺让原本不太愿意织锦的妇女们变得积极起来,再加上由于长年在山区拜访和探寻,郭凯逐渐破译了部分黎锦文化图谱,并先后在琼中、五指山、乐东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开创了十几家黎锦学习班,使黎锦技艺青黄不接的现状开始有所转变。
“开发是最好的保护”,郭凯在保护黎锦技艺的探索过程中,潜心研发产品,并将黎锦推向市场。在传统黎锦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黎锦作品十二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黎族、汉族、苗族等顾客的喜爱,其中画框和壁挂多次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比尔.盖茨等多位外国贵宾及政要。
目前,郭凯的黎锦专卖店是海南出售黎锦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一家。大到十几米长的壁挂、床上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机套,无不浓缩着黎锦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这些融入现代生活元素的黎锦制品独具特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纪念品,有的还被政府作为高档礼品送给到访的贵宾。在海南各大星级酒店、航空公司、博物馆,大型黎锦壁画也作为标志性的装饰物进行展示。
黎锦传承与推广的困惑
2006年经海南省申报,黎锦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黎锦的保护创造了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011年6月1日国家已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上都取得了新的成果。有些非遗项目能够依靠市场生存,如茅台酒、紫砂壶等,经济效益好。但有的手工技艺类项目经济效益很低,市场上生存难以为继,海南的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谈到黎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谈到黎锦未来的时候,郭凯并不掩饰自己的迷茫,她坦承,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创业的艰辛,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把黎锦带向何方,只是凭着毅力不停地往前走,但是她一直没有忘记保护黎锦技艺,弘扬黎锦文化的使命。
现代青年:随着黎锦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面临消失的状况是否得到改善?黎锦技艺传承和推广的现状如何?
郭凯:应该说还是比我们想象和理想中的状态还差得很远。我一直的概念是“开发是最好的保护”,你不开发不走向市场,人们不了解它,最后黎锦就真的失传了。前几年,黎锦技艺面临失传,老百姓自己都不织了,原因是它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了,或者是其他文化的冲击把它给淹没了。2005年的时候我就毅然决然地注册公司,决定做这事。做之前我们也想到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现代青年: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郭凯:现在遇到的困难有些是我们自己能克服的,比如研发、市场开拓、生产管理,但我们最不能克服的就是国家税法带来的压力。我们的产品全都是农民生产的,但它不算农产品,农产品享受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黎锦产品被当做一般的贸易商品,所以税收就比较高,我们销售七八百万的产品,我就要缴纳一百多万的税。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第一个把黎锦推向市场的,带动了黎锦的生产性保护。但由于黎锦手工制作费时费工,生产性保护因利润微薄,市场难以做大,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国家税法对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税收优惠政策。任何一个事情要多方共赢才能发展得更好,现在是老百姓受益了,国家受益了,但是企业很艰难,没有办法形成产业化,老百姓没法对接市场,这就是一个瓶颈问题。但我相信迟早会解决的,我在坚守,也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现代青年: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你一直坚守?
郭凯:因为我太喜欢了。所以别人觉得我不是个企业家,企业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赚钱就应该转移,去做别的东西。目标定下了,我就要把它做好,过程肯定会有困难,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
现代青年:当时定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一种使命感?
郭凯:我认为黎锦是中国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深深被吸引,我觉得我和黎锦有缘,我走进了它,我就有弘扬它的使命。 寻找有效的保护途径
郭凯说她一直沿着“寻找黎锦,寻找织女,寻找有效保护的途径”的路线来履行她的使命。现在应该说黎锦找到了,织女也找到了,但是有效的保护途径还在探索当中。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黎锦技艺,提升黎族传统文化及黎锦品牌知名度,解决黎苗族同胞及农民就业,2012年,郭凯在五指山市南圣镇建设以黎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为主题,全面展示黎族风情的黎锦文化产业园,主要包括黎锦博物馆、黎锦工艺展示体验坊、黎锦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黎锦技艺培训中心、黎锦原料种植园等内容,是全面展示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博物馆”,项目已于2013年1月10日奠基。
2013年初,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原五指山中学校园,建设包括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及黎族服饰研发中心、黎锦培训中心、黎锦生产中心、黎锦工艺研究所、黎锦文化博物馆、植物园等功能区的黎锦文化活态产业园。为农民和地方政府走出一条绿色富民增收之路。本项目计划2013年民族节日“三月三”之际奠基。
郭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坚定前行。但郭凯认为光靠个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很难把这项传统民族工艺的精髓发扬光大。因此,她呼吁全社会来关注黎锦,保护黎锦,开发黎锦。
现代青年:你认为什么样才算是有效的保护途径?
郭凯:我认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现在当然还做不到,我认为是较高的税收制约了黎锦的产业化过程,现在这个节点过不去,所以我们在投入上就显得捉襟见肘。现在我们有几个基地,边生产边学习,现在的问题是培训完了没有那么多活给他们干。这个有效途径就因为税法问题卡住了,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产业化,就是经过培训的人都会织,都在织。原来我计划是几万人的工厂,但是现在几千人都达不到。
现代青年:但是其实我们看到在堅守的8年里你们为黎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做了很多,而且坚持了下来。你的思路、理念是什么?
郭凯:对,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样艰难的环境也是一个好事。为了生存我必须去想办法,不然企业就存活不下去。我的理念是一方面要加大手工产品的开发,黎锦本身就是手工产品,第一是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第二是解决技艺传承的问题。然后我一边坚守手工产品的传承和开发,一边用一些替代产品。当然替代产品仍然对黎锦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但不仅限于黎锦本身,是一种符号的传承,而不只是技艺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一条道路,就是用半手工、非手工的产品来支撑手工产品,支撑黎锦手工技艺的传承。
现代青年: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纯手工产品的生产,如果说到推广的话,符号的推广会更加有效吧?
郭凯:是的,确实产品符号化会更好推广,但是黎锦本身我们保护的是它的技艺。企业要做的是在研发上下功夫,怎么样让现在的人喜欢,在文化传播、市场推广上要做文章,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去支撑。但是因为我没有利润空间,没有更多的投入去推广。按理来说,目前黎锦应该享有更好的国家政策,但是目前还做不到。这个限制我们发展,基本还处于自产自销的阶段,但是有一点就是老百姓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还有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市场认知度还是很好的,无论国内国外都非常受关注和欢迎。
现代青年:把黎锦推向市场,甚至是形成产业链来保护和传承黎锦,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你?
郭凯:我从来没后悔过,其实我遇到过很多困难,我觉得就像唐僧取经一样,想取得真经一定会遇到那么多磨难,这些磨难让我自己更加坚强,我会去想怎么样做得更好。现在我们的企业理念是“打造世界品牌,构建幸福家园”,更宏大的目标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薪火。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应该在传承文明上做点什么。所以我觉得结识黎锦,走进黎锦,我就是一个有缘人,而且人一生很难找到一件自己非常想干的事,既然选择了,就一定坚定地把它做好。
现代青年:接下里对黎锦的进一步推广从哪方面着手?近期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郭凯:接下来我们会注重产品的研发,走高端市场,让黎锦和更高端产品接轨,打造世界品牌,构建幸福家园。打造世界品牌是我们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是我这个目标是要和大家共赢的,管理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包括织女,所以才去公司加农户的生产合作社方式,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有组织的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让他们从中受益,从而拉动市场。
现代“天涯织女”复活黎锦
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的黎锦,不仅是黎族特有的一项手工技艺,也是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书,是黎族的“甲骨文”,但现在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被誉为“织女”的女企业家、收藏家郭凯,几年来一直在为黎锦的明天而艰难跋涉,为了黎锦,她付出了全部的精力。郭凯不是黎族人,而是个地道的东北人,她与黎锦的缘份非常偶然。2001年郭凯五指山地区做调研时第一次见到黎锦,就被其浑厚而绚烂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生动的图案所震撼,并从此对其魂牵梦萦。
可在接下来与黎锦的接触中,黎锦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让她痛心。“海南大大小小村落好几百个,可是会织锦的人却寥寥可数,并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2005年,郭凯注册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打算探索一条通过商业运作来保护黎锦的途径。她想通过挖掘、开发,让黎锦复活,尝试让三千年来一直以农耕形态存在的产物走向市场,开始了她的又一次“探险”!郭凯向五指山的农村织女收购半成品,她承诺,不管她们织出来的锦是什么形态、质量如何,照单全收。这一承诺让原本不太愿意织锦的妇女们变得积极起来,再加上由于长年在山区拜访和探寻,郭凯逐渐破译了部分黎锦文化图谱,并先后在琼中、五指山、乐东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开创了十几家黎锦学习班,使黎锦技艺青黄不接的现状开始有所转变。
“开发是最好的保护”,郭凯在保护黎锦技艺的探索过程中,潜心研发产品,并将黎锦推向市场。在传统黎锦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黎锦作品十二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黎族、汉族、苗族等顾客的喜爱,其中画框和壁挂多次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比尔.盖茨等多位外国贵宾及政要。
目前,郭凯的黎锦专卖店是海南出售黎锦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一家。大到十几米长的壁挂、床上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机套,无不浓缩着黎锦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这些融入现代生活元素的黎锦制品独具特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纪念品,有的还被政府作为高档礼品送给到访的贵宾。在海南各大星级酒店、航空公司、博物馆,大型黎锦壁画也作为标志性的装饰物进行展示。
黎锦传承与推广的困惑
2006年经海南省申报,黎锦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黎锦的保护创造了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011年6月1日国家已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上都取得了新的成果。有些非遗项目能够依靠市场生存,如茅台酒、紫砂壶等,经济效益好。但有的手工技艺类项目经济效益很低,市场上生存难以为继,海南的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谈到黎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谈到黎锦未来的时候,郭凯并不掩饰自己的迷茫,她坦承,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创业的艰辛,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把黎锦带向何方,只是凭着毅力不停地往前走,但是她一直没有忘记保护黎锦技艺,弘扬黎锦文化的使命。
现代青年:随着黎锦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面临消失的状况是否得到改善?黎锦技艺传承和推广的现状如何?
郭凯:应该说还是比我们想象和理想中的状态还差得很远。我一直的概念是“开发是最好的保护”,你不开发不走向市场,人们不了解它,最后黎锦就真的失传了。前几年,黎锦技艺面临失传,老百姓自己都不织了,原因是它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了,或者是其他文化的冲击把它给淹没了。2005年的时候我就毅然决然地注册公司,决定做这事。做之前我们也想到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现代青年: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郭凯:现在遇到的困难有些是我们自己能克服的,比如研发、市场开拓、生产管理,但我们最不能克服的就是国家税法带来的压力。我们的产品全都是农民生产的,但它不算农产品,农产品享受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黎锦产品被当做一般的贸易商品,所以税收就比较高,我们销售七八百万的产品,我就要缴纳一百多万的税。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第一个把黎锦推向市场的,带动了黎锦的生产性保护。但由于黎锦手工制作费时费工,生产性保护因利润微薄,市场难以做大,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国家税法对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税收优惠政策。任何一个事情要多方共赢才能发展得更好,现在是老百姓受益了,国家受益了,但是企业很艰难,没有办法形成产业化,老百姓没法对接市场,这就是一个瓶颈问题。但我相信迟早会解决的,我在坚守,也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现代青年: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你一直坚守?
郭凯:因为我太喜欢了。所以别人觉得我不是个企业家,企业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赚钱就应该转移,去做别的东西。目标定下了,我就要把它做好,过程肯定会有困难,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
现代青年:当时定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一种使命感?
郭凯:我认为黎锦是中国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深深被吸引,我觉得我和黎锦有缘,我走进了它,我就有弘扬它的使命。 寻找有效的保护途径
郭凯说她一直沿着“寻找黎锦,寻找织女,寻找有效保护的途径”的路线来履行她的使命。现在应该说黎锦找到了,织女也找到了,但是有效的保护途径还在探索当中。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黎锦技艺,提升黎族传统文化及黎锦品牌知名度,解决黎苗族同胞及农民就业,2012年,郭凯在五指山市南圣镇建设以黎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为主题,全面展示黎族风情的黎锦文化产业园,主要包括黎锦博物馆、黎锦工艺展示体验坊、黎锦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黎锦技艺培训中心、黎锦原料种植园等内容,是全面展示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博物馆”,项目已于2013年1月10日奠基。
2013年初,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原五指山中学校园,建设包括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及黎族服饰研发中心、黎锦培训中心、黎锦生产中心、黎锦工艺研究所、黎锦文化博物馆、植物园等功能区的黎锦文化活态产业园。为农民和地方政府走出一条绿色富民增收之路。本项目计划2013年民族节日“三月三”之际奠基。
郭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坚定前行。但郭凯认为光靠个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很难把这项传统民族工艺的精髓发扬光大。因此,她呼吁全社会来关注黎锦,保护黎锦,开发黎锦。
现代青年:你认为什么样才算是有效的保护途径?
郭凯:我认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现在当然还做不到,我认为是较高的税收制约了黎锦的产业化过程,现在这个节点过不去,所以我们在投入上就显得捉襟见肘。现在我们有几个基地,边生产边学习,现在的问题是培训完了没有那么多活给他们干。这个有效途径就因为税法问题卡住了,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产业化,就是经过培训的人都会织,都在织。原来我计划是几万人的工厂,但是现在几千人都达不到。
现代青年:但是其实我们看到在堅守的8年里你们为黎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做了很多,而且坚持了下来。你的思路、理念是什么?
郭凯:对,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样艰难的环境也是一个好事。为了生存我必须去想办法,不然企业就存活不下去。我的理念是一方面要加大手工产品的开发,黎锦本身就是手工产品,第一是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第二是解决技艺传承的问题。然后我一边坚守手工产品的传承和开发,一边用一些替代产品。当然替代产品仍然对黎锦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但不仅限于黎锦本身,是一种符号的传承,而不只是技艺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一条道路,就是用半手工、非手工的产品来支撑手工产品,支撑黎锦手工技艺的传承。
现代青年: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纯手工产品的生产,如果说到推广的话,符号的推广会更加有效吧?
郭凯:是的,确实产品符号化会更好推广,但是黎锦本身我们保护的是它的技艺。企业要做的是在研发上下功夫,怎么样让现在的人喜欢,在文化传播、市场推广上要做文章,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去支撑。但是因为我没有利润空间,没有更多的投入去推广。按理来说,目前黎锦应该享有更好的国家政策,但是目前还做不到。这个限制我们发展,基本还处于自产自销的阶段,但是有一点就是老百姓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还有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市场认知度还是很好的,无论国内国外都非常受关注和欢迎。
现代青年:把黎锦推向市场,甚至是形成产业链来保护和传承黎锦,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你?
郭凯:我从来没后悔过,其实我遇到过很多困难,我觉得就像唐僧取经一样,想取得真经一定会遇到那么多磨难,这些磨难让我自己更加坚强,我会去想怎么样做得更好。现在我们的企业理念是“打造世界品牌,构建幸福家园”,更宏大的目标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薪火。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应该在传承文明上做点什么。所以我觉得结识黎锦,走进黎锦,我就是一个有缘人,而且人一生很难找到一件自己非常想干的事,既然选择了,就一定坚定地把它做好。
现代青年:接下里对黎锦的进一步推广从哪方面着手?近期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郭凯:接下来我们会注重产品的研发,走高端市场,让黎锦和更高端产品接轨,打造世界品牌,构建幸福家园。打造世界品牌是我们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是我这个目标是要和大家共赢的,管理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包括织女,所以才去公司加农户的生产合作社方式,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有组织的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让他们从中受益,从而拉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