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用题”解答程式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ne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侫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楚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答案:(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点评:高考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主要考查形式就是“作用题”。
  解答此类考题,主要从“内容(包括情感)”“结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三方面进行思考,扣住具体文章内容来概括整合信息。
  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知识外,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得高分的关键。
  一、开头(结尾)内容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备选术语】——结构方面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二、文中内容(段落、句子、词语等)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抒情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然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形式、手法及其效果三方面思考。
  内容:要紧扣文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思考作者写该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与文章主题联系有何联系等;
  结构: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照应标题;总领下文;照应前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充实内容等;
  表达效果:注意辨析具体手法的运用,并结合相关效果(用术语)进行分析。
  注意:1.插入看似与主要内容无关的事件、史实或片段的作用
  【解题思路】
  文章有些内容看似与主体内容无关,其实正是体现作者的匠心之处。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另外插入内容可能是与主要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映衬主要内容等。
  回答此类题要遵循基本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2.引用名言、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解题思路】
  从论证角度分析,引用名言、诗文、格言等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或强化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引用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展现或丰满主要人物的形象,帮助表达情感,丰富文章内涵,富有文学气息,富有文采等。
  3.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某种情感等。
  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象征和暗示;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活动环境;深化文章主题。
  当然,解答此类问题时,也要综合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三、叙述方式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结合文章结构来分析。
  四、不同人称作用题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五、结构安排的作用
  【解题思路】
  这类题要注意结合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来理解。一定要弄清楚各内容层次之间的关系或共同点,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注意: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赏析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时,一要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二要分析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
  
  【作者简介】
  安民,高级教师,执教于重庆市第八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徐光宪  2009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鲜花竞艳。当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银发满头的“中国稀土之父”、化学教育家徐光宪院士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
一、考查预测  1.散文主流,小说点缀。除了先期进行新课改实验的省市,其它省市应以散文的备考为主,兼顾小说。  2.国内为主,国外为辅。2010年高考,只有3个省市选择了外国作品。由于民族习惯、语言隔阂等诸多方面原因,高考命题材料选择本国作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为了降低选文难度,拉近和考生的情感距离,大多省市选择了当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是选择了现代作家,也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如老舍。  3.
[答题“路线图”]  ①结合文本,发掘意蕴:解答探究能力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要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某些问题作进行解读。这里“结合文本”就是明白地告诉考生,“探究”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②紧扣提示,把握角度:探究能力题往往通过题干提示考生多角度思考。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11题中的第(4)题题干:“这篇小说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