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为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快课程交流互动步伐,坚持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丢,更注重方法教育,实现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 新课改 中专语文教学 观念转变
  长久以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枯燥、样板戏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社会各界众多的批评扑面而来。对于一门基础工具性、长期存在严重问题、待改革的学科来说,一场轰轰烈烈的彻底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此时新课改的出现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及时雨、雪中炭。
  一、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改有机融合
  新课改用好教材、用多种教材,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将网络、信息引进,通过补充网络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充分地了解文章、了解文章作者、了解作者相关文章,善于激发学生兴趣。除上课时间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外,可以把课余时间当做第二课堂。只有善于引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习知识,避免纯粹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课堂、课外的积累,终能厚积薄发,取得成效。此种情况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应时时备课,不断通过网络、日常生活等各种手段补充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充分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等的引入而没能把握好课堂,起到反作用。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沿袭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拓展思维。
  三、朗读课文,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增加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通过文中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传授知识。
  五、注重方法指导,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更应该将其应用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知识固然重要,如果我们能在授予知识的同时将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教给学生,我想他们的成长道路是无限宽广的。同时教会他们灵活运用新方法,在学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只有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学到新知识。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将道理变做教学中的实践。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又可塑造学生的自信。
  六、重视课堂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课堂的主导方向,要充分依据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此处的人应是学生,而不能再是老师。新型课堂要改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重视课堂的交流互动,课堂上切不可是老师讲学生听。要通过课堂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主导并不意味着一切以学生至上,不能将课堂变成毫无秩序、思维混乱的课堂,应是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此外,在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穿插德育、学习方法等教育,此举不单单是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关键期的中专学生来说,对其今后的各方面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七、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感悟,调动其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体验与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引入对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职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尝试;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既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又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实践教学,做到“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企业愿意要”,即“学习—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思路,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天空。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使专业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结合本校实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是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门必修课程[1]。从当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来看,远未达到上述要求。长期以来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摘 要: 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写作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寻找适当方法和途径,提炼写作素材,分析写作技法,总结归纳写作教学角度和方法,形成写作一般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不断内化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丰富学生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初中语文 写作资源 案例研究  张志公先生说:
倡议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去完成某项任务,开展某种公益及竞赛活动时向有关方面和群众提出某
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世界文学艺术画廊中两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妇女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基于这两个人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的原因,她们分别呈现出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在这两部举世瞩目的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子君和娜拉都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家出走,从表面上看,鲁迅是借小说的文学形式表现主题的,而易卜生则是用戏剧的文学样式表现主题的
摘 要: 语文教育价值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语文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的存在。本文从语言本体论的观点讨论语文教育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育 语言 本体价值  长期以来,语言符号一直被仅仅视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被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忽视了语言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直到哲学的“语言转向”使人们重新审视语言,人们才重新认识到语言在人的成长与发展、在社会文明的存在与
摘 要: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由一九六一年在香港的八次演讲汇编而成的,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通史和文化史两个总题,以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六个分题。此书反映了钱穆先生三十年史学见解之精华,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结合该书的论述和观点,尝试从中国哲学、朝代体系和中国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历史研究坚持整体观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 历史研究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整体观
摘 要: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日常教学的基础。因此,在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全盘脱离传统的法律课堂,也不能随性地创造新型教学模式,而是要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加入新颖的“活跃剂”,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关键词: 中职法律课堂 新奇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职学生逐渐沉沦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物,比如网络小说、交流软件、
目的(1)了解15d-PGJ2在大鼠肝移植中是否有抗排斥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2)了解15d-PGJ2在大鼠肝移植中发生作用的机理。 方法(1)在用“两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