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动力作用与丽江7.0级地震的发生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从动力学角度研究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从分析该地震所处的滇西产大区的构造动力背景入手,揭示了近年来该地区中强、中小地震的异常活动特征和丽江附近形成的空区的孕震意义。尔后通过对多种外力的时空动态跟踪分析,发现震前中期尺度的涝旱剧变、短期尺度的气压突变及临震尺度的引潮力增大是促使孕震介质渐趋定直至破裂发震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20 0 1年 11月 14、 15日新疆喀什台记录到 86次振动事件 (“奇异震群”事件 )。为识别其性质 ,应用波谱分析、偏振分析等方法 ,对该事件和同范围构造地震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 :(1)喀什“震群”的全波列衰减比构造地震的全波列衰减快很多 ;(2 )与构造地震的速度谱相比 ,“震群”的频谱相对较为“集中”,而构造地震的则较为“发散”;(3)“震群”位移谱的拐角频率和卓越频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进行了统计检验。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地震的时间间隔服从幂指数分布,对华北地区而言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小地
采用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地震损失预测方法对中亚地区地震损失作出评估。利用易得、合理可行人口和GDP分布资料得到了中亚的区未来50年地震损失分布图。分析表明:中亚
针对当前分析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 ,介绍了“九五”攻关中连续形变 (倾斜、应变及重力固体潮 )观测的一些实用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分析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前兆参量、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有关判别准则 ,并给出了各参量和方法的实效检验结果和有效率统计结果
共搜集到1970-1984年中亚地区8个地震序列。通过分析这些板块内部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震源机制,归纳出它们的特征是:震中分布的长轴部比较短,震中分布长轴和短轴的比值小;长轴的方向受当地地
利用甘肃河西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观测到的肃南南部地区1988年9月至1990年4月间的地震记录资料,以及刘家峡,合作,肃南,靖远等地震台观测到的景泰地区1989年2月至1990年10月的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这些台站
位于库车县北面的却勒塔格动断裂带发育在上第三系塑性岩层中,为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其部分地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断层性质转化为正断层,并锚动渭干河阶地,断层滑动速率在1mm/a以内,却勒
对鲁-14井井径变化试验的井水位潮汐资料进行了反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后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改变较小.根据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弹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ΨN35°~37°,γE113°~115°范围内,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ΨN30°~40°,γE105°~125°)4.0≤MS≤
阐述了小震活动增强图像的物理基础、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和地震活动水平等级划分标准、预报判据及回顾性预报检验结果。还介绍了1996 年新疆阿图什6.7 级和喀喇昆仑7.1 级2 次强震的中期预报过程。震例分析表明:多数目标地震发生前1 ~2 年内出现区域小震活动增强异常图像,若取异常结束后12 个月作为预报时段,则异常对应率为0.35,有震报准率为0.70。通过R值检验,中期预报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