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乃良农民画创作的精神追求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mily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乃良是著名农民画画家。他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以初心彰显劳模精神;走精品之路,以匠心彰显艺术追求;表现美好愿望,以乡愁诠释时代品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画家的良知。
  关键词:农民画;纯手工;匠心;时代精神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且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王乃良是践行这三种精神的著名农民画家,以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著称,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陕西关中乡村生活气息,情感细腻,热情奔放,一涂一抹之中足见其精神追求。
  坚持纯手工创作 以初心彰显劳模精神
  王乃良农民画创作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他坚持不懈、孜孜追求的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上,在印刷画泛滥的艺术品市场上,初心不改,难能可贵。他自幼酷爱绘画,1974年,中央美院开门办校进驻他的家乡户县(今鄠邑区,下同)时,受著名画家王征骅、戴顺智影响,王乃良业余从事国画创作。1990年,他所在的东韩新村搬迁建成“陕西第一旅游村”后,经常有海外旅游团来此吃农家乐,看农民画,住农家院,这让王乃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他改学户县农民画,从此走上了农民画创作的艺术之路。
  王乃良的纯手工原生态农民画创作追求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县农民画开始走向市场,一些画家的家庭画室发展为“家庭作坊”,或雇用人员集体复制,或丝网印刷批量制作,使得原来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艺术品,一下子变成了作坊化批量生产,这让王乃良很是苦恼。他也想尝试这种市场化的作画方式,但始终觉得这不符合诚实劳动的精神,有违创作初心。所以,2002年,他租下了村广场旁一间94平方米的房屋,开办了“王乃良农民画展室”,把自己的纯手工画从廉价的印刷画市场上撤下来,专门在此展示并进行创作。2004年,他接待了一个16人的美国老年旅游团。这些外宾现场看到他亲手画的农民画时,惊叹不已,一次性购买了近5000元的作品,这让王乃良看到了手工画的价值,给了他走纯手工原生态创作道路的信心。从此以后,王乃良的手工画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喜欢他手工画的游客越来越多。2009年,他的画从过去在旅游景点被当作印刷画十几元卖出,到一下子卖到过去的几百倍,手工画的价值终于被市场认可。2018年,他的农民画《丰收曲》《春的气息》《耕读传家》《果园的歌声》入选“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首日封邮票。至今,王乃良先后有18幅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相继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上。
  王乃良追求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劳动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7年度“首届西安工匠”和2018年度“西安十佳工匠之星”,被西安市总工会授予2018年度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西安市文化领域西安之星”,被中共西安市委文明办评为2020年度“西安好人”等,并当选为西安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这是对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充分肯定。
  走精品创作之路 以匠心彰显艺术追求
  王乃良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以匠心践初心、铸品质,使他在精品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宽广,彰显了他作为“西安工匠”的艺术追求。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绘画工艺上。他创作每一幅作品,总是先在草纸上进行构图,经过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开始过稿和上色。王乃良说:“纯手工原生态制作,必须先用铅笔在草纸上构图创作,再用灯箱过稿到200克水彩纸上,水粉颜料平涂,底色饱和均匀,再逐步上色场景、道具、人物。”因此,他的农民画作品,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手法细腻,看不出笔触纹。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作品用色上。对色彩的喜好是人们情感、经验和思想的显现。户县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套着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2]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王乃良喜欢用大红大绿表现乡村生活。他的许多作品,如《辣乡》《乡音》《红土坡》《金牛奔腾》《万山红遍》等都是以大红为主色调的;而另一部分作品,如《春耕》《春满乡间》《开春》《倩秋》《秋韵》《小燕子》等,均是以大绿为主色调的。无论大红还是大绿,用色非常饱满,充满了喜庆之气。著名美术教育家靳之林说:“红色作为生命象征的神祇崇拜,源于对大自然中太阳的崇拜、对火的崇拜和对人类自身生命象征的热血的认识。长夜漫漫,红日东升,万物复苏,有红太阳,有火焰,有热血,就有生命。”[3]王乃良把对生命的崇拜,转化为红色,用以表达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生命的讴歌。他的画作《乡音》,描绘的是一青年男子坐在果树下的碾子上拉二胡的情景。在这幅作品中,地面是红的,碾子是红的,果树的叶子是红的,白色上衣的口袋边沿也是红色的,连果子也泛着红晕,给人以火热生活之感。在《红土坡》和《金牛奔腾》这两幅作品中,烈日下的天、地、山、水等一切物象都成了红色,可以从中感受到王乃良作为一个画家,躯体内那种热血的奔腾与创作的冲动。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细节运用上。在王乃良的作品中,单数、谐音、眼睛等细节的运用十分成功。他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以单数者居多。如《倩秋》中1个吹笛子的姑娘,膝下19只嬉戏的小白兔;《童年》中9个在正月十五挑灯笼的孩子;《开春》中5个锄地的农民,9只在田间飞翔的小鸟;《耕读传家》中,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一只狗和六只鸡,人与动物均成单数。单数也叫奇数,是与偶数相对的。《周易》中提道:“阳卦奇,阴卦偶。”阳卦指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比较有利,含有一切顺利、吉利之意,因奇数象征“阳”,所以王乃良就用奇数传递自己这种美好意愿。他在作品中,总是留下一个人物或一个动物,无法与其他人物或动物成双配对,顯得“多余”,又暗含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连年有余”。传统年画中的“连年有余”,常常是用“莲”和“鱼”这些具体物象来表达,而王乃良则用单数表情达意,其匠心独运可见一斑。在《红土坡》中,正在河里饮水的5头牛,其饮水的举动也是暗藏玄机。王乃良介绍说,他之所以让牛在河里饮水而不是在坡上吃草,是想以“饮水”喻“薪水”,来表现他对农民走向致富道路的美好期盼,所以,在作品《耕耘》中,我们也看到一个耕作完毕的老农,在回家途中,尽管扛着犁、牵着两头牛,再困再累,也不忘让牛在河边“饮水”。在汉语言文字中,人们常常依据谐音意会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在这里,王乃良借用了汉语言“谐音”手法,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艺术效果。在《黄土人家》《小燕子》《绿色田野》等作品中,王乃良让树干上长满了“眼睛”,表达了万物皆有灵的理念,意味着在他的心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机勃勃的。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他的画风上。他的画饱满浓烈,豪迈奔放,洋溢着乡野的神韵与灵动。在作品《万山红遍》中,为讴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及大丰收时的喜悦,画面主体是各式各样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四周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劳动的深切感悟。《倩秋》是一幅表现秋季丰收景象的作品,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一位农家姑娘坐在碌碡上吹笛子,笛声中,一群小白兔在脚下嬉戏。在这幅作品里,人物被置于左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而葡萄架上的任何一串葡萄甚至一片叶子,都显得比她大。所以,在王乃良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传统绘画中的远近比例和明暗手法,看到的只是色块的交相辉映和线条的优雅韵律,描绘夸张、追求神似、积极明快,这是传统水墨画所不具备的。
  表现美好愿望 以乡愁诠释时代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乃良所在的村庄,老百姓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日子越来越红火。但在王乃良看来,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物质生活越是丰富,精神生活也要同步,否则,就会失去许多优秀传统,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他在作品中极力表现乡愁,用劳动精神、和谐美德和崇高境界来滋养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王乃良通过描绘田园乡愁来诠释劳动精神。田园乡愁是对传统农业时代田园生活的缅怀,是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如今的陕西关中农村,田间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乡间基本看不到牛羊,农田看不到耕犁等传统农耕方式。但在王乃良的画作里,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田園生活比比皆是:扛着耕犁、牵着耕牛的农民,挥舞镰刀、锄头辛勤劳作的妇女,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牧童,赶着羊群的姑娘……这些传统的农耕生活,在王乃良的画笔下栩栩如生,为现代人洗净铅华,使其回归内心的平静。作品《人勤春早》描绘了一家三口奔赴田间的欢快,紧跟在耕牛后扛着农具的父母,吹着竹笛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冲在前面带路的牧羊犬,一旁小溪里伴游的鸭子,另一旁盛开着桃花、油菜花的田园,远处山坳间,红日露出半个笑脸,一幅充满祥和、温馨、欢快的现代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最典型的莫过于《春夏秋冬》这幅作品了,作者将四个季节农民在田间的不同耕作生活置于同一个画框中,呈“田”字形结构,集中展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劳;为了避免构图的呆板,作者在“田”字形中心“十”字交叉处,别出心裁地嵌入了一幅圈状画面:爷孙俩端着饭碗坐在家门口,挑起碗里的裤带面,比赛看谁的又宽又长。情趣盎然,把关中农民的朴实品质和淳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乃良通过描绘庭院乡愁来诠释和谐美德。庭院乡愁是对儿时家庭生活的留恋,是对家庭美德的呼唤。王乃良所在的东韩村,几乎家家小洋楼,居室内的配置与城里人相差无几。所以,王乃良描绘家庭生活的画作,有意避开了室内,主要描绘居室外的庭院式生活,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在《献爱心》这幅作品中,屋前树下,一家三代人围着餐桌,孙子捧着一个大石榴递给爷爷,父母欣喜地看着孩子,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孔融让梨的美德。在《耕读传家》中,奶奶坐在碾盘上教孙女做布老虎;在《农家秋色》中,晚辈正跟长辈学剪纸;在《火红的日子》中,母亲在刺绣,父亲在拉二胡……在这里,布老虎、剪纸、刺绣、二胡等是一个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人、促进和谐的愿望不言自喻。
  王乃良通过描绘内心的乡愁诠释思想境界。内心乡愁是对过往岁月内心感受的追忆,是梦想曾经萌芽的地方。在《放飞的遐想》中,一位农家姑娘倚在树干上,眼神充满期待地眺望远山,山外是她朝思暮想的地方,作者特意让女孩手中捏着一朵花,以表现情窦初开的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种敢想精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的可贵品质。王乃良创作了大量这种非劳动题材的宁静作品,其实都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在《兴旺的事业》《春的气息》《月光曲》《牧牛图》《倩秋》这些作品中,人物极少也极小,且不在画面中心位置,要么坐在野外树下吹笛,但面前却是绿色的田野、满树的桃花、遍地油菜花,心花随着悠扬的笛声怒放(《春的气息》);要么坐在牛背上吹唢呐,而面前是红色的牛群,一望无际,内心的牛气随着声声唢呐尽情宣泄(《兴旺的事业》)……而《奔腾的金牛》中压根儿没有人物,尽是勾着头、奋力向前、竞相狂奔的一头头金色的牛,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倔强、顽强、奋力与执着的“牛”劲。这些既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也表达了对故乡人民辛勤劳作和坚韧顽强精神的赞扬。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EB/OL].https://m. sohu.com/a/435226011_120055072/
  [2] 范华、李程:《户县农民画中色彩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23期,第20页。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第95- 96页。
其他文献
时间:当代。  地点:某政府大院。  人物:  杜保安——男,三十多岁,大院车位保安。  张秘书——女,三十多岁,领导秘书。  姜 莉——女,四十多岁,企业家、劳模。  司 机——女(可由张秘书换装后顶替)。  杜保安 (上)哎,你走好,欢迎下次再来办事。(对观众)政府大院当保安,专管车位停和占。官位不大像芝麻,见风使舵玩得转。  张秘书 (夹公文包匆匆往办公室走了几步,又回)保安  杜保安 到!
期刊
摘 要:梁启超,身上凸显兼有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多重性质,不仅引入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美学家和文学家将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了我国近代美学思想的新篇章,梁启超无疑是我国近代美学思想教育第一代重要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而如今的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从诞生到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来讲有着很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一门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学科。本
期刊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生生不息。它亦是坚实铁坯,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誓死不屈。有人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
期刊
摘 要:头牌菜是指地方菜系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菜品或系列菜品。令人欣慰鼓舞的是《千年陕菜》首次精准推出陕西美食的头牌菜——鸡米海参。  头牌菜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推出,是《千年陕菜》的重要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烹饪餐饮研究的重大成果。头牌菜是烹饪餐饮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对菜系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对烹饪餐饮行业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尤其对陕菜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必将载入中国烹饪发展史,影响深远。 
期刊
摘 要:陕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多样性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百万年前,蓝田人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在这里创造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为非遗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非遗传习馆(所)成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20年7月21日—8月6日,渭南市非遗中心对渭南市十个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的传习体验设施体系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建设规模、经费来源、人员构成、藏品保存、社会服务、传习情况、发展状况、存在问
期刊
摘 要: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仅要正确认知民族文化的意义,更要深刻认识到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优势作用。在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上,需要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衔接,更需要从本质上认定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传统文化紧紧跟随中国现代化文化的发展步伐,迎合现代文明的元素。本文以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为研究核心,分析阐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期刊
安康学院教师侯红艳的旬阳民歌研究专著《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之所以冠以副标题《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是因为这是此书的显著特色所在。  我们知道: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那么,侯红艳的《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是如何从生态美学入手,探究旬阳民歌之美的呢?  首先,她通过深入调查、系统研究,为我们厘清了旬阳民歌与自然
期刊
摘 要: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馆进行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文化扶贫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予以帮助,从而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有效推进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是当前的重要策略。文化馆要进一步地接地气,要做到文化下乡,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文化,学习到文化,不断发挥文化馆的服务职
期刊
合唱和芭蕾、交响乐等艺术一样,是一门高雅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艺术素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喜欢上了合唱,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来。合唱能陶冶情操,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励。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和提高合唱演唱水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练习。  一、培养树立合唱理念  一)合唱理念强调合唱队员要了解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吴灵芬教授说过:“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