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思路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停止大规模学校撤并行为,同时加快恢复必要的教学网点,农村教育步入所谓的“后撤点并校”时期。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时期的布局调整虽然保障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权利,却又产生了教育资源过于分散、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这表明,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农村学校网点布局政策,探寻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新反思
  农村学校的“小微化”是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小微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带来办学成本高、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学校的撤并成为农村教育资源重组的必然结果。2001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启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工程,这在当时对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基层政府的功利主义,这种撤并逐步演变为追求政绩和效率的重要目标。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2年,我国农村小学由468527所减少至155008所,减幅达66.9%,我国农村教学点由165374个减至62544个,减幅达62.2%。在政绩和效率的双重刺激下,有些地方政府过高、过快、过急地进行撤并,带来学生上学成本提高、家庭负担加重、路途安全隐患增多、辍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资源浪费等诸多社会问题。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意见》,标志着政府层面对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由鼓励撤并到叫停撤并的重要转变。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2012年后的恢复农村学校网点的行动,又沦为一场矫枉过正的政绩竞赛,撤并与恢复大起大落的现象背后,实质上遵循的仍然是政绩和经济效益至上的非理性逻辑,相当部分教学点恢复的背后,掩盖着当地功利化目的的推动。例如,为了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运转问题,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学生数量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对于那些现在仍不必要的教学点也不愿意主动撤并,却又恢复了一些本不该恢复的教学点。在有的行政村,多数村民并不愿意送孩子去教学点上学,当地村委会却对申请恢复教学点非常积极,甚至把教学点恢复当作政绩,导致一些完全可以撤并的教学点得以恢复。为了得到更多的公用经费,教育主管部门、乡镇学区(中心小学)仍然坚持保留了那些学生人数过少、很难维持正常运转的教学网点。从表面上看,这虽然保障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权利,但实际上造成了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等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这部分群体对好的教育的需求更加难以满足。
  上述情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一)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012年的农村布局调整新政策是对以往非理性撤并行为的理性回归,但这绝非意味着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完全否定“撤点并校”,更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以前那种资源分散且效率低下的乡村教育时代。教育不能追求规模效应,但是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背景下,适度的规模仍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一个教学点不管人数多少,哪怕只有1个学生,至少也得聘请一位教师。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现有10人以下的教学点2635个,学生总数12205名,校均在校生数4.63人,师生比是标准数的5倍。中部某省的一个县级市,2014年10人以下的教学点共有178个,其中仅有“一生一师”的竟达14个。有的教学点随时可能因为没有学生而撤销,造成“建成即闲置”的状况。
  (二)“托底”的农村布局政策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和交通等公共设施落后的背景下,合理布局农村学校,保留一些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于保障学生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全国义务教育的入学普及率和巩固率均已超过90%的时候,教育公平更多地体现在普及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上,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诉求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也就是由“教育机会公平”转向“教育质量公平”。在办学成本过高、地方财政有限的状况下,“托底”政策的实施、低水平的维持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现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下,只能保证他们获得公平的入学权,而难以保证他们在教育质量层面享有公平权利。然而,保障这部分学生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关系到义务教育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调整农村网点布局政策,改变农村学校过于分散的现状,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思路
  当社会条件发生改变,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绝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学校的撤并。“上学距离”“服务半径”“覆盖人口”等作为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指标,一直是推动基层政府学校撤并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决策者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把握,绝对不能片面化、固定化地解读这些指标。学校网点布局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撤点并校只能是布局调整中的一种形式,绝不能将它与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完全画等号。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任何“一刀切”的思维模式都是不适宜的。撤点并校本身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撤和留的问题,而是应该包含学校的重组、新建、拆分以及改造等多重行为。应当超越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方式,顺应新型城镇化大趋势,统筹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地理环境、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坚持农村学校网点布局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适应新型城镇化大趋势,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立,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否成功,一定要看它的定位是否准确。只有定位准,才能在学校立足。如何才能准确定位呢?我认为应注意三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校本课程必须以校为本,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进行开发。例如,有教师开发的《剪纸》校本课程,就是看准了它材料易得、工具简单、技术易学、人人都能
我国有些水厂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有的系统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些水厂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从目的、设计、设备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通过北美海棠不同时间及不同砧木选择进行嫁接试验,对其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美海棠“王族”“绚丽”两个品种嫁接繁殖时选用花叶海棠为砧木.于春季4月用劈接法
针对国内转印纸需求不断增加却缺乏品质优良产品的现状.通利丝印器材有限公司推出英国乐士高网印转印纸。英国乐士高是世界上知名的纸品制造商,所生产的网印转印纸属极高质量网
激光雕刻系统对任何一家网版印刷厂来说都可能是一种主要和有益的补充,因为它可以为网印企业提供装饰以前未曾考虑或现有设备不支持的材料和加工物的机会。激光切割和雕刻系
南宁市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作中,合作单位结合国内排水管理经验和本地实际情况,设计了南宁市排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本文通过对习惯施肥和三种不同品牌的油菜专用肥增产效果、经济性状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金大地专用肥的增产率为15.5%,可以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了青海东部城市群2016年3月9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浓度的分布、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评估,检验了模式对沙尘天气中PM10的可预报性,
2007年4月11日,中山中益油墨涂料有限公司在东莞文华大酒店四楼会议室举行了“中益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07广印展暨经销商‘发展·共赢’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