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伟艺不平常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梁伟平凭借着饰演的蜉蝣(《金龙与蜉蝣》)一角,突破以往塑造的舞台形象,将上海淮剧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都市新淮剧”一说也随之走出上海,辐射全国。此后,他饰演的项羽(《西楚霸王》,1999)、韩非(《千古韩非》,2005)、武训(《武训先生》,2017),在全新的表演理念中不断超越自我,求新求变,力图走向至真至美的境界。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刻苦的精神、开放的视野是分不开的:表演前,选剧第一,重在抓住角色的灵魂;表演时,进入角色,把握行当,着力塑造独特的舞台形象;表演后,及时总结经验,省视自身,明辨得失,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一定程度上来说,梁伟平的表演艺术在淮剧发展史上具有引领和示范的重要意义。
  多年的剧场表演,使梁伟平认识到,编、导、演艺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配合默契至关重要。戏剧文学则是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剧本难以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形象,表演艺术的高低亦仰赖于一度创作的优劣。因此他始终坚持“选剧第一”。“表演艺术的基础是戏剧文学,戏剧文学和表演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重要支点。戏剧文学支撑着表演艺术,表演艺术对戏剧文学的创作产生推动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拉动关系。”① 在传统戏曲文学剧本里,不同行当、不同年龄恪守其“法(程式)”,唱、念、做、打近于“技能表演”,梁伟平不满足于塑造人物类型化,主动把现代观众的审美品位、价值取向纳入剧场“观演”体系,更新舞台风格、表演手法,在“守法”中不断“破法”进而超越自我。
  当有了出色的剧本,抓住剧中人的灵魂是关键。一开始拿到《金龙与蜉蝣》的剧本,他有很多犹豫、疑虑,小说《笑面人》、电影《李莲英》以及导演的造型设计,使他对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慢慢梳理出蜉蝣的生命历程:蜉蝣出场亮相的时候,一个俊秀少年从金龙的王座下钻出来,宫殿对他来说既新鲜又陌生,因此,好奇与胆怯在蜉蝣的眼睛里扑闪,但此时的蜉蝣是青春、活泼、可爱的;被金龙实施阉割后,他陷入痛苦、绝望的泥淖之中,万念俱灰,淮剧音乐“大悲调”充分唱出了蜉蝣难以排解的悲伤情绪,剧种特色与人物心境有力地结合起来,悲观绝望的蜉蝣令观众同情。八年后,蜉蝣的形体举止与之前相比大变,声音也变得嘶哑,藏在心灵深处的仇恨和屈辱,在独自一人时便卸下面具流露出来,身体的扭曲与心理的扭曲相映衬,形成一种“扭曲的美”。蜉蝣不再受传统行当规约,舞台上既不是小生也不是小丑,是一种介于小生与小丑之间的人物,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与表演,“可以说每次演出都会产生新的感悟、新的即兴的表演。因此,当剧中人物不受行当限制时,表演上才容易进入体验的境界,演员也才能在规定情境中遨游,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这些恰恰是类型化的剧本所不能提供给演员的表演空间。”② 从可爱、可怜到可恶三个阶段,人物心理变化层层递进,梁伟平彻底把蜉蝣演“活”了。
  而《西楚霸王》里的項羽,则颠覆了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花脸形象,从“项羽是个年轻英雄”入手,于是有了舞台上那个面部匀净、披着红色披风、英气逼人的末路英雄形象。梁伟平饰演的项羽,自信、磊落、豪气冲天,在表演上调动各种艺术积累,武生、花脸行当糅合,豪放与阴柔交融,使舞台上的项羽形象英姿飒爽,即便失败自刎,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梁伟平注重演出时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说白,也把它拿捏到恰到好处,如项羽战败前将失败归为“天命”:“某自起兵,历时八岁。所击者破,所挡者摧。七十余战,未曾败北。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为突出项羽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表现出失败时情感的沉重、对自己战略的自信与对天命的不甘,梁伟平声音低沉婉转,初发声时压低语气,到“所挡者摧”时以韵白表现,“七十余战”时语音再度降低,“败北”的“北”字加重“喷口”,“非战之罪”的“之罪”二字用韵白处理,“半吟半白”的念白方式,使人物在丰满和生动的同时,摆脱了刻板和僵化,加深了项羽身上的悲剧意味。此外,梁伟平还有一个独立的创造:把项羽看作一个与将士一起成长的“战士”,从举鼎、杀宋义、坑卒、焚宫、自刎,当舞台上十八楚将乌江自刎后,真正融入角色的梁伟平“会景而生心”,此时的他,就是当年乌江自刎的项羽,大喊一声:“弟兄们哪!”这一声即兴的深情呼唤,既是对将士们的愧悔与心痛,更是梁伟平在角色体验中的创造性表现,从而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感染了现场观众的情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展现其表演艺术的精进。
  《武训先生》一剧,梁伟平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得出“当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立意,从人物心路历程梳理出青年(憨厚的憧憬未来)、中年(乞讨生涯的甘辛)、老年(夙愿得偿)几个阶段,“在理顺人物的心路历程后,我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式将人物心理外化。”③为了把武训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他再展雄心,挑战自我,以60岁的年龄,饰演跨度从20岁到59岁的武训。他接受韩剑英导演提出的表现主义手法,夸张、变形的形式给了他更多的表演空间,将人物心理变化与外部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在饰演青年武训时,动作憨实可爱,踩着小碎步,耸肩、甩头、憨笑,节奏明快,烘托出人物的快乐与天真。“我在排练时经常跳出规则自由发挥,任由自己的感觉去捕捉灵感。往往有些不经意间激发出来的灵感恰恰就是精彩美妙的。”④ 导演给青年武训设计了大量的形体动作,即便只是大段唱,也很消耗气力,为提升体能,他每天到人民广场跑步,冬夏无休,坚持锻炼身体将近两年,确保演出时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跟得上。为了突出舞台形象的真实感,甚至突破心理障碍,剃成了光头,唯美小生变身为嬉笑的丑角。但作为艺术家,他认为艺术不能只考虑个人的“美”,舞台形象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对艺术的执著、认真,使舞台上出现的武训,可爱、可怜、可敬,唱、念、做、打浑身是戏。
  戏曲舞台艺术的创作,以塑造人物为起点,以塑造人物为归宿。“演员的本分是要创造,而非因袭模仿。……从演出‘蜉蝣’到演出‘霸王’,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表演艺术境界。”⑤ 秉持着艺术家的责任感、使命感,梁伟平塑造了蜉蝣、项羽、韩非、武训等艺术个性鲜明的人物,“含情而能达,体物而得神”,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梁伟平也是少有的把舞台实践经验化成文字的演员:每每演出结束,在他并不意味着表演完结了,而是不断地回顾、反思,把每一场演出的感受、瑕疵、犹豫之处,反复推敲、判断并适时做出调整、修改,容不得一丝犹疑、粗疏,思考舞台人物心理、情感的微妙变化,把文字变成完美的舞台画面,追求舞台的完美呈现,进而追求一种诗意的艺术境界。为艺术穷尽一切努力,是一种演技与意志合力的纯粹,也是其表演艺术不断提升的秘诀,如其《从“风雅小生”到“变态太监”——我演〈金龙与蜉蝣〉》《从蜉蝣到霸王——对当代戏曲文本与戏曲表演艺术的一种认知》《我演韦应物》《卑微与崇高——我演武训的创作体会》等文,梳理、分析了人物心路历程,以及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将之外化的过程,及时汲取经验,打造细节,使舞台形象更臻化境。《唱“人”别唱“行”——戏曲表演唱腔之我见》《半吟半白 情之所归——我的念白方式》两文,则从表演的积累和经验出发,认为唱腔、念白应虚实结合,一切从人物出发,体会戏情、戏义,依据人物的品性和心理特征来变化音色,给人物“声音造型”,“做到每一句台词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都要符合剧情需要,准确表达人物情感”。⑥
  《市场中的淮剧》《2006,淮剧走进上海第一个百年》《从江北小戏到上海文脉》则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淮剧在上海扎根、走出国门的艰难历程。淮剧与上海的社会变革、城市格局、人口结构、艺术生产手段、文化消费方式息息相关,梁伟平从舞台演出的实践经验出发,认为淮剧的发展应兼顾市场意识与文化价值,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坚持前卫探索,体现剧种价值,“淮剧的探索创新之路,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要坚持发挥淮剧剧种敢想敢做的传统,主动承担戏曲的前卫性探索实验,以淮剧的内在生命潜质,再创戏曲的一片新空间,体现淮剧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⑦ 从艰难突破到坚定文化自信,梁伟平一直在探索中奋力前行,这既是对淮剧这一剧种的自信,更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自信。在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上海,对于中外艺术,既有包容、开放的温情,也有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残酷,淮剧能与沪剧、评弹、昆曲、越剧等剧种平分秋色实非易事,在梁伟平内心深处,剧种危机一直都存在,“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危机感,从淮剧生根上海便一直存在,也因此,他清楚地认识到淮剧没有“双休日”,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作,淮剧才能常演常新,而其表演艺术的高妙,来源于日常里的“会”(勤学)、“熟”(苦练)、“精”(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精确使用程式动作)、“通”(在运用自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和提升)。
  《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武训先生》等剧一再为戏剧界所瞩目,蜉蝣、项羽、韩非、武训等形象的精准把握、精彩演绎,与梁伟平勇于实验的胆识、魄力是分不开的。尚长荣评价他:“量今发古制新装,韩子蜉蝣楚霸王。淮调绕梁谁得似,方知伟艺不平常。”他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他的天分、才华,另一方面,与他对淮剧深沉的爱、对表演的精益求精正相关,他用自己的天分、才华激活并超越淮剧传统,使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此意义上,梁伟平堪称“上海淮剧的脊梁”,都市新淮剧赋予他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淮剧借助于他的表演折射剧种独特的魅力,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对其他剧种的发展与走向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当代戏剧表演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作者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注釋:
  ①②梁伟平:《从蜉蝣到霸王——对当代戏曲文本与戏曲表演艺术的一种认知》,《中国戏剧》,2000年第1期,第42页。
  ③④梁伟平:《卑微与崇高——我演武训的创作体会》,《上海戏剧》,2017年第6期,第34页。
  ⑤梁伟平:《从蜉蝣到霸王——对当代戏曲文本与戏曲表演艺术的一种认知》,《中国戏剧》,2000年第1期,第43页。
  ⑥梁伟平:《半吟半白 情之所归——我的念白方式》,《上海戏剧》,2011年第8期,第34页。
  ⑦梁伟平:《市场中的淮剧》,《上海戏剧》,2006年第11期,第16页。
其他文献
该论文的目的是在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基础上设计强效的吡咯类HMGR抑制剂,期望找到更好的临床药物.该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动脉硬化症起因于血浆中胆固醇浓
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这个话题真的很大,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就是一个大的互联网.近几十年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戏剧所处的环境及形态也大不一样
期刊
编者按:  《戴茜今晚嫁给谁》的剧本刊登于《上海戏剧》2018年第3期,2018年6月该剧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个戏真的是在讨论戴茜今晚要嫁给谁吗,还是在这个问题之下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你去发掘?就让戴茜的饰演者严晓频和编剧陈小玉来回答这问题,分享她们是如何与这部戏结缘又是如何解读角色和剧本的。  严晓频|戴茜饰演者  这部戏是2017年9月1日在北京建組排演的,演我妈妈的是非常棒的女演员马之秦
期刊
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常设展览中,有一组抽象表现主义的名作《红》(Red on Maroon)。它来到伦敦,成为泰特收藏品的故事,和创作它的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本人一样充满传奇性。1958年,罗斯科收到著名软饮公司西格拉姆(Seagram)的邀请,要他为他们新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中的四季餐厅的正厅进行设计与作画。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罗斯科完成了三个系列总共将近四十幅全都是褐红色
期刊
怎么会有这样的音乐剧呢?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小型埃及乐队抵达以色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它并不重要。  奔波了一整天的我,在抒情的音乐中,在唯美的画面中,在阴雨的天气里,沉沉睡去……不甘心因为没睡好而错过这部“最佳”作品,时隔数月之后,我再次坐在了百老汇47街埃塞尔·巴里摩尔剧场里。这一次,70分钟一气呵成,连百老汇音乐剧标配用来让大家买酒的中场休息也省略了。  《乐队来访》讲述的是一个错误
期刊
《婚姻生活》是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于1973年完成的影片,这个法国明星版话剧《婚姻生活》6月上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版过于追求戏剧化的呈现,而失却了伯格曼作品的厚重感,以及那种平铺直叙下自然流露出的对两性关系和人性的痛苦追问。笔者异常平静地见证了一对结婚十年的法国夫妇如何走向关系终点的完整过程,却并没有真正被带入这段关系。  失却了情感关系的微妙感  伯格曼原作里人类情感关系的微妙感
期刊
《抄写员巴特比》故事描述:“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用了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
期刊
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和葡萄糖是细胞内两个重要的代谢物,其中,α-KG是连接三羧酸循环、谷
本论文包含三部分工作。  第一部分涉及一个简单的双光子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低分子量氨基硫醇,发挥
人物说明:  少年周敦颐(简称少年周),青年周敦颐(简称青年周),中年周敦颐(简称中年周),老年周敦颐(简称老年周),分别由不同的演员扮演。  [舞台灯光亮起。莲花池在音乐声中缓缓升起。舞台靠近上场门的一个区域里,老年周躺在竹躺椅上,在音乐声中他缓缓地起来,开始打量周围的一切。少年周从下场门向上场门方向边吟诵边走过。  少年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