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加速双向融合发展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约有2.65亿中小学生及1600万名教师集体“上线”,通过互联网实现“停课不停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规模在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无疑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初步形成了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当前,各地各类学校纷纷复学复课,在线教育极大可能将被按下“暂停键”,但实现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快速、更深入、更持久、更优质的双向融合,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教育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和探讨的主题。
  在线教育推动学校教育“三个转变”
  教育教学形态将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打破学校固有藩篱,不仅教学物理空间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实体教室转向虚拟网络,而且对象群体及教学资源也实现了显著增量,对象上呈现出“我为人人师,人人为我师”的景象,教育教学资源上呈现出“海量汇集”和“喷涌局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直线式”,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单一形态,奠定了建立多元化教育教学新形态的重要基础。由此,中小学要把在线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认知工具,融入学校教育生态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教育教学资源将从“适用化”向“个性化”转变。笔者团队曾就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教学进行专题调研,其中关于教师使用的主要网络教学平台数据显示,选用国家、省级、市县级和学校等四级资源平台的调研对象占比分别为18.35%、15.78%、13.11%、15.28%,另有33.71%的调研对象使用微信、QQ、钉钉等社交平台,还有3.77%的调研对象选用企业资源平台。该组数据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师生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与现阶段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管理及供给体系不匹配的新矛盾。由此,在当前及今后的学校教育中,应尽快完善新型教学资源开发及共享交易机制,开发并显著增加师生可选择、可生成的教学资源,建立起学校及师生根据需求自主选用教学资源的服务方式,避免一刀切的统一教学资源推送;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分别建立个性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推动实施个性化培养。
  教育教学模式将从“重教学”向“重教研”转变。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所暴露出的系列问题,显示我国“教学实践跑到前、教科研服务及指导落在后”的现象愈加突出。实施在线教育时,与之相应的课程设计、资源应用、教学方式、互动机制等,完全有别于课堂教学,这对教科研提出了全新挑战和启示。由此,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有待构建起开放、多元、智能的立体化教科研工作体系,建立学术共同体、教研训协同体,利用互联网开展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探索,并通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理论、技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既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又推进教学与教科研相融合。
  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探索“三个融合”
  探索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与日常在线教学的有效融合。复学复课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支持学校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和线上授课等工作,更好地适应全员参与在线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应选择合适的在线教育平台,结合学校自有资源,开展制度化线上教学活动,并同步遴选推出一批以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心理健康、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等为主的教育资源供师生使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采用静态课程和直播课程、线上学习和混合学习、直接授课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及辅导。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在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教科研机构要研究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规律,推动未来教育更好发展。
  探索在线教学与日常教学实施的深度融合。疫情前,在线教育普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不属于也未纳入常规教学范畴。然而,疫情期间出现的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育,既模糊了学校教育界限,也催生了新的教育生态,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已完全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复学复课后,很多学校计划采取周末调课、暑假补课等方式,减少延期开学对教学进展造成的影响,本质上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应对策略;当前,如果学校把在线教育纳入教学常规管理,统筹制定教学工作实施计划和教师授课计划,加强在线教育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双向备课,实现教学内容相互补充、教学效果相互检验、教学拓展相互延伸,构建起在线教育新的常态化模式,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然能填补因延期开学而落下的教学安排,也是一种主动的前置应对方案。作为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应尽快规划、加快实施疫后在线教育,以便各地各校正式开学后开展制度化线上教学活动。同时,要推动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走向融合未来,实现学生在线学习从非正式转换为正式状态。这种角色和功能的转换,需要相关主体积极跟进,学校和教师应及时走到前台,要从便捷学生学习的角度做好在线教育与常规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确保在线教育效率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探索传统教育与新兴教育生态的互动融合。疫情后,“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热度持续高涨,教育领域不断呼唤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时,在线教育大规模应用和普及后,不仅需要线上线下融合及优势互补的立体化课程形态支撑,也需要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教学服务支撑,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语言教学、测评系统自动批改作业、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学生学习全过程动态评测数据等新技术,来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应用的方式途径,以破解或改变过去固有的教育生态,推动构建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生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基于新型教育生态转型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建设的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学习空间等载体,加快建设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开设家长献计专栏、畅通家长建议通道,按照“无负共育”的原则,引导家长全流程参与教育管理与教学设计,并以學校为主体组织开发“亲子课程套餐”“亲子活动视频”等家校共育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交互式家校共育体系,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   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要实现“三个创新”
  疫情背景下,一批学校和教师难以适应在线教育的窘态,以及未来应对各种灾难对学校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都向我们昭示,线下线上融合教学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新型教学形态。各地各校要将在线教育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按照“以战养战”的要求进行系统部署推进,并做好疫情在线教学与日常在线教学、在线教学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衔接及持续创新。
  创新在线教育协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教育、网信、经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工作协同,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各项法规制度的梳理及条款衔接,明确规定在线教育供应企业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优化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备案、选用、监督、检查、通报、退出等全周期管理制度体系。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管理机构等外部监督作用,实现在线教育全方位、全流程的共治共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在线教育运行规律及特点,系统研制在线教育实施办法、指导意见等教学文件;各地要结合国家和省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指导学校将在线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实施计划,既为学校提供科学有效的行动指南,也为学校实施在线教育提供参照执行依据。
  创新在线教育资源建设路径。过去的学校教育,广大教师普遍或习惯于采用线下课堂教学或者“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特殊环境下组织教师全员在线教育,由于前期知识储备及经验积累的不足,对于大量教师而言,技术手段的熟悉操作及应用是首要难题,无法设计开发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或难以选择适用的在线教育资源是第二大难题。因此,必须重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机制,研制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质量标准,建立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学校、市场四方协同参与的资源认证制度,整合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育教学资源,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新机制,以及创造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其保护机制。
  创新在线教育技术服务模式。据了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当前已在发达国家在线教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充分发挥助力在线教育全过程的关键性作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科技研发、资源开发、应用服务等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初期,大部分研发产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没有实现融合应用,尚未推广应用到产业链前端,甚至仅为概念产品。各地应抢抓机遇,以一定区域为单元,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助力在线教育全过程试点,可探索建立基于学生能力、知识、情感等综合水平的“教、学、考、管、评”一体化智能决策系统,推动构建适合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育深度融合应用的规则体系。同时,要推动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创造技术及时转化为在线教育新产品,鼓励行业领先企业、服务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共建人工智能在线产学研平台,多方式、多渠道利用人工智能领域优质资源服务在线教育。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负责人)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创设更为安全的校园环境,需要包括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安保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校岗位设置,以专业人才保障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堵住校园安全监管的漏洞,织就未成年人“保护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标配  随着学校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如果遇到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师生突发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基于我国国防的要求及目前人防工程的发展情况,对修建在山体处的地下室局部高出室外地面可采取的一些构造形式进行探讨,从而能对一些类似工程起一定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基于地下
地铁竖井施工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地层,进而引起周边建筑物沉降,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结合长春地铁1号线南广场站1#竖井工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竖井的开挖过程进
当拖拉机(包括汽车)的转向、制动、传动系统及悬挂装置等工作正常时,驾驶员手握方向盘感觉很轻松,有时可以短暂松手,车辆仍能直线行驶。如果上述装置发生故障,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时
姚登峰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
通过试验研究了陶粒所占体积、水灰比、粉煤灰掺量和纤维用量对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陶粒掺量的增加,陶粒混凝土强度逐渐降低,综合成本考虑,陶粒的最佳
多年来,邱志杰始终以热情而多产的形象活跃在艺术界,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中国当代最有创作激情的艺术家之一,他在架上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均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对抗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負面情绪,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一种非常有效,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策略:睡个好觉。  一位睡眠研究者曾经说过,如果睡眠不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睡眠的存在一定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错误。的确,我们一生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中度过。想象一下我们靠狩猎为生的祖先,在睡觉时,他们不仅无法去捕猎觅食,而且对外界的危险(如猛兽,敌人)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