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名称
“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
二、活动目标
通过对石岛沿海潮间带生物资源目前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说明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保护是海洋资源保护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保护海洋生物的自觉意识,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三、参与人员
1.来自学校海洋生态环保小组的三到五年级学生40人,年龄10~12岁。
2.学校生态环保小组指导教师4名:滕平、毕英健、谢峻岭、周桂荣、吕红亮。
3.养殖专家若干名,主要是具有养殖海带、海参、扇贝等经验的家长
四、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一)确定主题
潮间带是孩子们亲近大海的地方,既安全又有丰富的生物。翻开海边礁石,立即会爬出小螃蟹、小海虾,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可以捡到很多疤疤咧咧的牡蛎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螺壳,海边的养殖场里经常能看到收获的海带、裙带、海参和扇贝等。这些美丽可爱的潮间带小精灵们,是家乡最让人们喜欢与自豪的海特产,它们的种类、特性、保护的方法与意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同时学校海洋特色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环保小组有了“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的活动创意。
(二)招募动员
我校从2002年起,就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滨海优势,实施了以“海洋科普”为主要特色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有着良好的海洋实践活动基础。
海洋环保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调查问卷是我们招募动员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也比较积极,通过问卷我们获得了如下信息:有超过80%以上学生的家长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与海洋行业相关的工作,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生态环保教育活动;有超过85%的学生对与海洋相关的科技环保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列举出了探究意向;95%以上的学生曾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海洋科普活动。在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开展了“走进海洋”宣讲活动,利用学生们自行查找的资料进行保护海洋生物重要性的宣讲。在调查与宣讲等活动的影响下,孩子们踊跃报名,组成了校级海洋生态环保小组。小组成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指导教师一块走出校门,与大海亲密接触。
(三)活动实施
我们灵活运用了多种形式,适时、适地地开展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教学内容根据“编外教师”——我们聘请的有养殖经验的学生家长的特长选定,一般是养殖海带、裙带的小知识,海参、扇贝、鲍鱼等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支持性环境
海洋生态环保小组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渔民、海洋与水产局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从人力、物力、技术上对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帮助。
五、活动步骤记录
活动一:“家乡石岛海洋资源小调查”
(一)目的
了解海洋资源现状,引起对保护海洋资源的关注和重视。
(二)步骤
1.在网络上收集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海洋面积大,海水资源丰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资源种类很多”以及“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已经由近海发展到远洋”等信息。
2.对本地海洋资源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对潮间带、养殖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渔民的访谈,得到了“石岛海产品种类丰富”“石岛近海资源数量在减少”以及“海产品养殖发展很快”等结论。通过调查,学生认识到人们必须将科学捕捞与海产品养殖、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起来,才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
通过参与家乡海洋资源的小调查,知道了很多像紫贻贝、扇贝、海参、蛤蜊、紫菜等潮间带生物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也明白了珍惜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懂得自己作为海边人具有环保意识的迫切性。
(四)问题与建议
“家乡石岛海洋资源小调查”对潮间带生物的分类与环保知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二:“探访潮间带里小精灵”
目的:通过前期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我们确定了系列活动的第二部分“探访潮间带里小精灵”,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海洋宝贝知多少;(2)海洋与人类的关系;(3)我家住在大海边;(4)大海在哭泣。具体活动步骤如下:
1.选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纲要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参与兴趣,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研究主题之前,我们设计了“走进海洋科技实践活动调查表”,对初次参加此项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表如下:
考虑到3~5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探究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在制定方案时一定要体现出年级之间的层次、以便于操作。在活动方案包括班级和学生小组具体方案的时间安排上,学校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采用弹性时间,学生可根据活动本身的需要延长或缩短周期,比如,有的活动时间仅为一个周,有的活动长达数月之久。
2.方案实施的一般流程
(1)设置情景、发现问题、导入探究阶段;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阶段;
(3)升华主题、体验收获、总结交流阶段。
3.具体实施步骤
(1)参观、采访、调查、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2)查阅与海洋有关的资料及海洋科技动态,进行资料整理。我们引导学生网上查找和图书阅览,结合采访大鱼岛渔民以及实地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成资料本,并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的图片、文字等成果资料。
(3)聘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聘请的专家有水产局的专家、标本室的技术员、大渔岛渔民、市科协专家及中学生物教师等。专家分别介绍了有关潮间带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生殖及分布的知识,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技术和方法,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现状与未来等。孩子们积极认真汲取这难得的知识,集成材料,为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和总结报告的撰写打下了基础。 (4)注重操作技能的发展和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标本制作课题中,依据海洋潮汐规律,教师适时组织了小组成员来到海边,采集各种海洋生物。在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马上找到思路:到什么地方采,采什么,怎样采,采后怎样办,等等。在标本的采集制作过程中,学生在辅导员的启发下自主完成以下具体步骤:备好器具、药品→采集海洋生物→选定材料→制作标本→贴好标签→鉴定检收→合理摆放→布置展室等。
(5)结合成果展,开展深入研讨,完成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我们结合科技实践成果,利用各种海洋生物图片、音像资料及我们的校园网,开展以“海洋的现状与未来”“我和大海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研讨会,把此项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将几个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汇总、归纳,包括活动记录、问卷调查、采访档案、调查统计数据、研讨会记录、音像资料、资料本及文字图片等。依据整个实施过程及所整理的资料,结合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完成总结报告的撰写。
六、活动实施结果
1.形成有关本地海洋生物知识的资源库。收集和记录了较为完整的文字资料和活动图片资料,形成了“大鱼岛潮间带动植物种群调查”科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建立了一个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海洋宝贝研究馆”。展馆内收集自制标本、贝雕作品上千件。
2.活动成果得到多种嘉奖。根据活动开发的校本课程《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被评为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另有多篇教师和学生论文等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3.学生的生态知识和意识得到增进和提升。在“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活动中,3至5年级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近海洋,学挖螺,捡贝壳,学捉蟹,在快乐体验中系统地学习了海洋及海洋生物知识,认识许多种类的海洋生物,增强了海洋环保意识。队员们达成共识:海洋资源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淡漠。所以,学生向社会呼吁: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海洋,都应该自觉地从我做起。
七、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分析和建议
1.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走进海洋”科技实践活动中,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近海洋,学挖螺,捡贝壳,学捉蟹,在快乐体验中系统地学习了海洋及海洋生物知识,真正地意识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明确了海洋、海洋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此外,通过掌握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2.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得以增强。队员们达成共识:海洋资源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淡漠。所以,他们正向人们呼吁: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海洋,都应该自觉地从我做起。而且他们还提出了许多科学小设想,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一艘可以吸收海洋里的废油,可以清除海面垃圾的环保清污船。还有的同学设计出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做到废物回收和再利用。
3.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得到磨练。学生在大量的探究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不断生成了新的问题。比如,“绿色诊室”学生在采访造成水污染的鱼粉厂时,不仅遭到拒绝,还遭受了保安人员的严厉呵斥;“海滨艺坊”学生在制作贝雕作品时,发现胶棒的粘性对有些贝壳作用甚微。新问题的生成使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认识和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并在此过程中经受了磨练。
4.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尝试以“走进海洋”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也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从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对科技实践活动理论把握尚需提高。
案例点评:活动设计系统完整、有层次性,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企业等社会资源,将儿童参与与家长参与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整合。学生探究发现的成果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如研究报告、主题展览、儿童论坛、生态剧等多种形式呈现。此外,可将活动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如何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海洋。
“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
二、活动目标
通过对石岛沿海潮间带生物资源目前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说明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保护是海洋资源保护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保护海洋生物的自觉意识,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三、参与人员
1.来自学校海洋生态环保小组的三到五年级学生40人,年龄10~12岁。
2.学校生态环保小组指导教师4名:滕平、毕英健、谢峻岭、周桂荣、吕红亮。
3.养殖专家若干名,主要是具有养殖海带、海参、扇贝等经验的家长
四、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一)确定主题
潮间带是孩子们亲近大海的地方,既安全又有丰富的生物。翻开海边礁石,立即会爬出小螃蟹、小海虾,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可以捡到很多疤疤咧咧的牡蛎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螺壳,海边的养殖场里经常能看到收获的海带、裙带、海参和扇贝等。这些美丽可爱的潮间带小精灵们,是家乡最让人们喜欢与自豪的海特产,它们的种类、特性、保护的方法与意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同时学校海洋特色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环保小组有了“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的活动创意。
(二)招募动员
我校从2002年起,就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滨海优势,实施了以“海洋科普”为主要特色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有着良好的海洋实践活动基础。
海洋环保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调查问卷是我们招募动员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也比较积极,通过问卷我们获得了如下信息:有超过80%以上学生的家长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与海洋行业相关的工作,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生态环保教育活动;有超过85%的学生对与海洋相关的科技环保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列举出了探究意向;95%以上的学生曾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海洋科普活动。在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开展了“走进海洋”宣讲活动,利用学生们自行查找的资料进行保护海洋生物重要性的宣讲。在调查与宣讲等活动的影响下,孩子们踊跃报名,组成了校级海洋生态环保小组。小组成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指导教师一块走出校门,与大海亲密接触。
(三)活动实施
我们灵活运用了多种形式,适时、适地地开展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教学内容根据“编外教师”——我们聘请的有养殖经验的学生家长的特长选定,一般是养殖海带、裙带的小知识,海参、扇贝、鲍鱼等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支持性环境
海洋生态环保小组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渔民、海洋与水产局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从人力、物力、技术上对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帮助。
五、活动步骤记录
活动一:“家乡石岛海洋资源小调查”
(一)目的
了解海洋资源现状,引起对保护海洋资源的关注和重视。
(二)步骤
1.在网络上收集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海洋面积大,海水资源丰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资源种类很多”以及“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已经由近海发展到远洋”等信息。
2.对本地海洋资源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对潮间带、养殖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渔民的访谈,得到了“石岛海产品种类丰富”“石岛近海资源数量在减少”以及“海产品养殖发展很快”等结论。通过调查,学生认识到人们必须将科学捕捞与海产品养殖、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起来,才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
通过参与家乡海洋资源的小调查,知道了很多像紫贻贝、扇贝、海参、蛤蜊、紫菜等潮间带生物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也明白了珍惜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懂得自己作为海边人具有环保意识的迫切性。
(四)问题与建议
“家乡石岛海洋资源小调查”对潮间带生物的分类与环保知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二:“探访潮间带里小精灵”
目的:通过前期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我们确定了系列活动的第二部分“探访潮间带里小精灵”,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海洋宝贝知多少;(2)海洋与人类的关系;(3)我家住在大海边;(4)大海在哭泣。具体活动步骤如下:
1.选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纲要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参与兴趣,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研究主题之前,我们设计了“走进海洋科技实践活动调查表”,对初次参加此项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表如下:
考虑到3~5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探究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在制定方案时一定要体现出年级之间的层次、以便于操作。在活动方案包括班级和学生小组具体方案的时间安排上,学校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采用弹性时间,学生可根据活动本身的需要延长或缩短周期,比如,有的活动时间仅为一个周,有的活动长达数月之久。
2.方案实施的一般流程
(1)设置情景、发现问题、导入探究阶段;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阶段;
(3)升华主题、体验收获、总结交流阶段。
3.具体实施步骤
(1)参观、采访、调查、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2)查阅与海洋有关的资料及海洋科技动态,进行资料整理。我们引导学生网上查找和图书阅览,结合采访大鱼岛渔民以及实地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成资料本,并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的图片、文字等成果资料。
(3)聘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聘请的专家有水产局的专家、标本室的技术员、大渔岛渔民、市科协专家及中学生物教师等。专家分别介绍了有关潮间带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生殖及分布的知识,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技术和方法,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现状与未来等。孩子们积极认真汲取这难得的知识,集成材料,为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和总结报告的撰写打下了基础。 (4)注重操作技能的发展和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标本制作课题中,依据海洋潮汐规律,教师适时组织了小组成员来到海边,采集各种海洋生物。在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马上找到思路:到什么地方采,采什么,怎样采,采后怎样办,等等。在标本的采集制作过程中,学生在辅导员的启发下自主完成以下具体步骤:备好器具、药品→采集海洋生物→选定材料→制作标本→贴好标签→鉴定检收→合理摆放→布置展室等。
(5)结合成果展,开展深入研讨,完成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我们结合科技实践成果,利用各种海洋生物图片、音像资料及我们的校园网,开展以“海洋的现状与未来”“我和大海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研讨会,把此项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将几个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汇总、归纳,包括活动记录、问卷调查、采访档案、调查统计数据、研讨会记录、音像资料、资料本及文字图片等。依据整个实施过程及所整理的资料,结合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完成总结报告的撰写。
六、活动实施结果
1.形成有关本地海洋生物知识的资源库。收集和记录了较为完整的文字资料和活动图片资料,形成了“大鱼岛潮间带动植物种群调查”科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建立了一个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海洋宝贝研究馆”。展馆内收集自制标本、贝雕作品上千件。
2.活动成果得到多种嘉奖。根据活动开发的校本课程《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被评为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另有多篇教师和学生论文等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3.学生的生态知识和意识得到增进和提升。在“漫步潮间带探访‘小精灵’”活动中,3至5年级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近海洋,学挖螺,捡贝壳,学捉蟹,在快乐体验中系统地学习了海洋及海洋生物知识,认识许多种类的海洋生物,增强了海洋环保意识。队员们达成共识:海洋资源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淡漠。所以,学生向社会呼吁: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海洋,都应该自觉地从我做起。
七、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分析和建议
1.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走进海洋”科技实践活动中,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近海洋,学挖螺,捡贝壳,学捉蟹,在快乐体验中系统地学习了海洋及海洋生物知识,真正地意识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明确了海洋、海洋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此外,通过掌握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2.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得以增强。队员们达成共识:海洋资源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淡漠。所以,他们正向人们呼吁: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海洋,都应该自觉地从我做起。而且他们还提出了许多科学小设想,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一艘可以吸收海洋里的废油,可以清除海面垃圾的环保清污船。还有的同学设计出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做到废物回收和再利用。
3.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得到磨练。学生在大量的探究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不断生成了新的问题。比如,“绿色诊室”学生在采访造成水污染的鱼粉厂时,不仅遭到拒绝,还遭受了保安人员的严厉呵斥;“海滨艺坊”学生在制作贝雕作品时,发现胶棒的粘性对有些贝壳作用甚微。新问题的生成使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认识和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并在此过程中经受了磨练。
4.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尝试以“走进海洋”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也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从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对科技实践活动理论把握尚需提高。
案例点评:活动设计系统完整、有层次性,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企业等社会资源,将儿童参与与家长参与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整合。学生探究发现的成果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如研究报告、主题展览、儿童论坛、生态剧等多种形式呈现。此外,可将活动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如何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