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全国广播受众研究作品评比活动即将举办

来源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推进新媒体学科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加强海内外传媒业界与学界的交流,由中国传媒大学和澳门澳亚卫视共同主办的“融合与创新——现代传媒发展高峰论坛”于2009年3月28日在深圳市五洲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广电局,26个省、地(市)级广播电视局(台)以及瑞典、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国外学界及业界90多名领导、专家和嘉宾出席本次论坛。中国传媒大学苏志武校长亲临论坛并致辞,副校长高福安丁俊杰、吕锐等出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领域相关学院、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今年是《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的第六个年头,2004年我跟刘春一起做的“会诊中国电视”算是一个开端,其间做的一系列年度对话在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今年我们又把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先生请回来,同时还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舫州先生。刘春先生身在一线,但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论性思考,徐舫州教授身为知名电视学者,但对中国电视的前沿实践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体悟。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年会于2008年12月2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召开。业界学界专家学者计百余人聚集一堂,研讨改革开放30年与党报、北京奥运会与传媒、汶川大地震与新闻改革等2008年中国新闻传媒界热点问题。
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声誉和信仰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两者与艺术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其权威则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艺术观念。可以说,声誉与信仰既是艺术界公众协商合作或是彼此竞争下的产物,而且它们也构成了艺术界筛选机制中的某种超常规力量。这表现为它们一方面是艺术界体制化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独特的、非反思性的集体号召力,是艺术界体制性的最高体现;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特权之强大甚至具有了布尔迪厄所说的“任意必然性”的特点,这一特权足以赋予艺术家某种合法性去超越艺术界体制本身的各种限制,甚至摧毁这个体制
2003年中国电视经历了若干新的探索,业界和学界都以“创新”的追求不断推出许多新概念、新名词、新思路、新办法……在这些近乎“轰炸”般的新说法、新做法背后,却实实在在地、不可忽略地遮掩着不少新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想推“新”,除了时代与传媒发展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也的确因为这些诸多“问题”困惑着电视人,我们认为,只有好好对这些问题作一“会诊”,才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才可能寸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路径。为此,本刊副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专就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作了一番对话,希望能引起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电视民生新闻十年回顾展评会7月12日在济南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发起并主办,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中广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山东有线电视中心承办。这也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诞生十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大聚会。
1992年德国实施《卫生结构法案》所引起的范式转变,可以刻画德国医疗卫生政策的特征。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德国医疗体系的医疗结构,而且影响到其筹资来源以及监管机制。这次医疗卫生政策转型的核心是以竞争为中心的医疗供给结构改革,该改革的目标是在卫生服务领域建立一个管制的市场,使被认为是无效的医疗服务供给结构逐渐实现现代化。该改革伴随着治疗成本逐步由个人承担。这种医疗卫生政策的范式转变将使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更加适应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就戏剧故事情节在外面方面来说,电视戏剧属于一种联缀体结构;就情节冲突的内在方面说,戏说剧多属于一种线性冲突模式。戏说剧作业当代通俗性的大众文化文本,体裁结构具有杂体性与多声性的审美特征。在艺术思维层面,它以杂文式古今杂糅、嬉笑怒骂皆是“戏”(谈谐与滑稽)的文本活动,创造了以历史/神话为一端、以现实为一端的“双构性结构”。戏说剧体裁结构的狂欢化渊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诙谐文化传统。
在新闻频道推出一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其创办背景与意义、运作理念与模式、操作积淀与经验的理性梳理与追问,以及从深层次把握新闻频道的未来走向,对新世纪中国电视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幅生动直观的实践参照图景,并给予人们一种方法论的启示。本文通过研究提出:新闻频道的创办及其健康成长,是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深化新闻改革思想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新闻频道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之电视新闻传播梦想的实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象征意义。新闻频道提出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正是其传播理念的准确定位,
世界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尝试。在"世界哲学"中,"世界"一词标明人类互相理解的空间向度。世界哲学旨在克服"欧洲中心论"的视野,针对的是欧洲哲学与所有文化思想的相遇和讨论。雅斯贝尔斯世界哲学的理念与自身"哲学世界史"的庞大规划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哲学世界史是普遍的,因为它同样投入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们的那个最遥远、最陌生的文化圈子之中。对于实现世界哲学而言,对于普遍交往的可能性而言,哲学世界史是一个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