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般若与文学意象、意境之美学融摄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aJov2Qc88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佛教般若与文学的融摄,是文学形成自觉的美学旨趣,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对此加以调整和变革的反映。学术界对唐代文学的研究,长期立足于文学本身的规律来追溯佛教渊源,对于美学之于文学的关系以及佛教思想从中所起的作用,尚存诸多疑惑,且征稽不详。本文从唐代般若与文学的美学联结着眼,重点讨论般若美学特质及其思想蕴涵对文学意象、意境的影响,以及文学意象、意境自身在汲取般若构成的同时所发生的次第演变,通过般若识性、幻化推动意象复合,推动诗歌意境由表达普遍空寂意识到粘合现实情境、独辟深邃美学空间的状况,揭示唐代文学因般若美学引领所达到的美学自觉与历史贡献。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肇兴于西汉早期,盛行于东汉时期.20世纪初至今,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已蔚为大观,成为汉代社会文化史和艺术史等研究的重要内容.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壁画《四神
引言相比于其他国家,当代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实现了人口从农村的流出,却并未实现人口在城市的定居[1]。住房已成为影响乡—城迁移人口在城市定居主要因素之一,农民工作为乡—城迁移人口的主体,解决其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为标志,中国住房保障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住房供应从“重市场、轻保障”转向“市场、保障并重”[2—3]。
通过这些观察者的记录,一个多元的中国在读者心目中被渐渐搭建起来    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愈加被关注,越来越多的西方记者开始调整自己对中国的观察方式。他们已不满足于为所供职的媒体撰稿,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角度,去记录这个国家的变化。  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众多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他们用多元的目光审视和考量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当何伟这样的记者在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时,
在整体的、流变的、联系的视野观照下,由作品原典出发而至史料验证的红学研究,可以称之为大红学史观史料学方法论;《红楼梦》一书为三人接力写作的结果,其中曹頫为《石头记》
河北廊坊霸州胜芳镇闻名遐迩的南音乐会,是冀中传统音乐文化笙管乐的代表之一.源自西亚波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筚篥,经历千余年的流变,成为胜芳镇音乐会主奏乐器——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