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记录多彩的中国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这些观察者的记录,一个多元的中国在读者心目中被渐渐搭建起来
  
  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愈加被关注,越来越多的西方记者开始调整自己对中国的观察方式。他们已不满足于为所供职的媒体撰稿,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角度,去记录这个国家的变化。
  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众多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他们用多元的目光审视和考量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当何伟这样的记者在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时,他的同事、《纽约客》记者欧逸文,对中国已经进行了五年的“触摸”。
  在这位《芝加哥论坛报》北京站的前主管笔下,中国年轻的“新保守派”、如雨后春笋般的大亨新贵、顶级拳击手、资深媒体人、前卫艺术家…… 轮番出场。
  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驻华记者罗德·吉福特则采用了跟何伟相似的方式来观察中国。2008年,他沿着312国道,从上海起步最终抵达新疆。在他所著的《中国行》一书中,记录下了公路沿线的普通人、村庄、城市在社会变革中的模样。而另一位外国记者兼作家格拉汉·恩尔肖,在《长走中国》中记录了他从上海一路走到西藏的旅程。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前驻京记者詹姆斯·金奇出版了《中国震撼世界》,它对中国的城市化、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等现状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全面的考察,并因此获得当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奖。
  在这些观察中国的媒体人中,还有一位外国作家不能忽略,他就是1995年就来到中国的迈克尔·梅尔。作为国家地理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项目职员,他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居住过两年。2009年,他写了一本《老北京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在自己日常体验和观察中展现老北京胡同和胡同居民在迅猛的城市规划漩涡里所面临的困境。此书被一些评论者认为可以与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提并论。
  这些作者们用各不相同的角度去观察中国,而不再像此前那样,单纯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出发。
  比如《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2009年,他又出版了《中国大趋势》,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
  还有一本书名叫《内裤从哪里来?——一包内裤看中国》,其作者、新西兰作家本尼特来到中国内裤生产的“源头”,探访中国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厂,以及新疆的棉田,展现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
  同样是观察中国经济,英国《卫报》记者乔纳森·沃茨选择的视点颇为有趣。小时候他总听人说,“如果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地球将偏离轨道”,为此,他长时间忧心忡忡。
  2003年,乔纳森来到中国,“我发现,十亿中国人真的一起跳起来了,他们都选择了西方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乔纳森从山西的非法煤矿,到白鳍豚消亡,再到广东省的垃圾处理厂,追踪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事件和人物,最后写出《当十亿中国人跳起来》一书。而曾担任过《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杂志社驻中国负责人的詹姆斯·麦格雷戈也写出一本《十亿消费者》,试图解读这个生产和消费大国。
  而正是通过这些观察者的记录,一个多元的中国在西方读者的心目中被渐渐搭建起来。★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以光化学反应为基础的改良的光化学法动物血栓模型;基于已经建立起来的改良的光化学法动物血栓模型来探讨消栓通络汤对改良的光化学法动物血栓模型的作用;对治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肇兴于西汉早期,盛行于东汉时期.20世纪初至今,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已蔚为大观,成为汉代社会文化史和艺术史等研究的重要内容.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壁画《四神
引言相比于其他国家,当代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实现了人口从农村的流出,却并未实现人口在城市的定居[1]。住房已成为影响乡—城迁移人口在城市定居主要因素之一,农民工作为乡—城迁移人口的主体,解决其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为标志,中国住房保障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住房供应从“重市场、轻保障”转向“市场、保障并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