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必须以现代教学论、学习论、课程论及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实现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有效预习,课堂教学的保障
所谓“自主学习”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与其相对应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本人在教学中体会到:凡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因而抓好预习这一环,通过有效预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1)对于较浅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到重难点。
(2)对于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是列出与学习目标有关的预习题。
(3)由于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学习主要涉及理性思维,完全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就由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共同解决。
2 有效互动,自主学习的经验
课前预习是否有效是通过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来检验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灌进去的,不理解背进去的,而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教学,构建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3 有效反思,师生共同进步
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但许多教师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教学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随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1)课堂反思
偶尔让学生做总结(当然会根据课堂情况而调节提问方式)。
(2)章节知识结构归纳
让学生画章节知识结构图等等。
(3)建立学习档案
在档案里记录下同学们好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法、易错题、发现老师因疏忽的出错题。与老师持不同观点的问题以及本节课学生提问的闪光点、学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收获体会等等。
4 对学生成绩进行有效评价
(1)设计学生学习成绩成长表,激励学生进步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检测应该以过程为依据,而不能完全以阶段性的考试结果作为检测的根据。从事大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也许他一辈子的努力付诸一个失败的实验上,那么,我们能不能以“失败”来总结他的一生呢?显然是不行的。“失败乃成功之母”虽是千年古训,但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信心,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承受能力更差,而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往往会特别满足,可能激活潜在他们身上的巨大自信,从而使他们走向成功。因此我将测评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把他们每次测验的成绩都记录在一张表格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感觉自己的不断成长。分层竞争,激励每一个学生前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表扬。
(2)推迟评价,为学习吃力生开绿灯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特别是为学习吃力生开了“绿灯”,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改革期末总评,扭转传统观念
大部分学生,对平时学习非常放松,到期末便“临急抱佛脚”。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与传统的评价观有联系,因为它注重的仅仅是一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在计算总评成绩时,期末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60%至80%),既然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学生很自然把重心放在期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期初就向学生宣布考试、测评、考核的改革方法,将堂上表现、活力课的表现、平时测评、考核的分数提高,把它与阶段考试分数的比率持平。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考核时。我是分类检测的,对优生用“三好”标准去评价和考核,而对学习吃力生则看重其在原有学习基础及学习成绩上的提高。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推动全体学生在下一个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方式就把学生的考试观念从以前的思维定势中扭转过来,让评价结果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即“评语+等级”的评价方式。如“这个学期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几何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证明题的证题方法你有独特的见解。但是对于代数的计算题在计算能力方面你显得稍差一点,也许与你平时的少练有关。努力吧,成功是属于我们的!评定等级:C。”学生阅读了这类评语后,实际上是与老师的情感上的一次交流。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李平安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必须以现代教学论、学习论、课程论及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实现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有效预习,课堂教学的保障
所谓“自主学习”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与其相对应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本人在教学中体会到:凡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因而抓好预习这一环,通过有效预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1)对于较浅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到重难点。
(2)对于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是列出与学习目标有关的预习题。
(3)由于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学习主要涉及理性思维,完全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就由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共同解决。
2 有效互动,自主学习的经验
课前预习是否有效是通过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来检验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灌进去的,不理解背进去的,而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教学,构建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3 有效反思,师生共同进步
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但许多教师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教学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随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1)课堂反思
偶尔让学生做总结(当然会根据课堂情况而调节提问方式)。
(2)章节知识结构归纳
让学生画章节知识结构图等等。
(3)建立学习档案
在档案里记录下同学们好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法、易错题、发现老师因疏忽的出错题。与老师持不同观点的问题以及本节课学生提问的闪光点、学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收获体会等等。
4 对学生成绩进行有效评价
(1)设计学生学习成绩成长表,激励学生进步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检测应该以过程为依据,而不能完全以阶段性的考试结果作为检测的根据。从事大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也许他一辈子的努力付诸一个失败的实验上,那么,我们能不能以“失败”来总结他的一生呢?显然是不行的。“失败乃成功之母”虽是千年古训,但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信心,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承受能力更差,而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往往会特别满足,可能激活潜在他们身上的巨大自信,从而使他们走向成功。因此我将测评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把他们每次测验的成绩都记录在一张表格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感觉自己的不断成长。分层竞争,激励每一个学生前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表扬。
(2)推迟评价,为学习吃力生开绿灯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特别是为学习吃力生开了“绿灯”,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改革期末总评,扭转传统观念
大部分学生,对平时学习非常放松,到期末便“临急抱佛脚”。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与传统的评价观有联系,因为它注重的仅仅是一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在计算总评成绩时,期末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60%至80%),既然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学生很自然把重心放在期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期初就向学生宣布考试、测评、考核的改革方法,将堂上表现、活力课的表现、平时测评、考核的分数提高,把它与阶段考试分数的比率持平。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考核时。我是分类检测的,对优生用“三好”标准去评价和考核,而对学习吃力生则看重其在原有学习基础及学习成绩上的提高。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推动全体学生在下一个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方式就把学生的考试观念从以前的思维定势中扭转过来,让评价结果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即“评语+等级”的评价方式。如“这个学期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几何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证明题的证题方法你有独特的见解。但是对于代数的计算题在计算能力方面你显得稍差一点,也许与你平时的少练有关。努力吧,成功是属于我们的!评定等级:C。”学生阅读了这类评语后,实际上是与老师的情感上的一次交流。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