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常见方法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紧急患者的主要部门,是医疗护理的前线,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纠纷的部门。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医患矛盾。本文分析了急诊护理风险,提出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常见方法。

急诊护理主要风险识别


  1.高危患者。有吸毒史、酗酒及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以及“三无”患者最易出现安全隐患;猝死患者护理风险最高。
  2.高危护理人员。资历浅、知识老化、情绪易激动护理人员以及聘用制护理人员。
  3.高危阶段。交接班前后、夜班、节假日、急诊工作繁忙时间段是最易出现医患纠纷的阶段。
  4.高危环节。就诊手续的办理和危重患者转运是急症护理中的高危环节。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常见方法


  1.加强急诊护理风险意识。医院要开展应急护理观念的培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组织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组织观看急诊护理的相关视频,提高其护理风险应急反应能力;定期举行急诊相关操作程序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悉各种急诊操作流程;提交周结、月结、特殊情况的护理报告,查找错误,跟进改进;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分组或集体讨论,回顾分析工作,改进并制定计划。
  2.提高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是减少及避免护理风险的保障。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急诊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常规的插管、吸氧、吸痰、心电图监护、配液和洗胃等操作,熟练使用各种急救仪器,掌握危重患者的急救技巧,保证急救程序操作规范化和专业化。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急诊科负责人应根据护理安全管理的规定,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应制订履行告知程序、患者移交病房或手术室的签名制度、紧急情况事故应急方案,完善值班制度,制订护理规范和标准。
  4.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护士长可以根据医院出诊率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急诊患者的就诊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合理实行24h值班制的弹性排班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避免人员超负荷工作,提供持续24h的急诊护理服务。
  5.履行告知义务。在急诊护理中,医护人员应强调告知义务,使患者以理解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让患者熟悉环境,并介绍各种急救设备、仪器,让患者了解它们的用处,询问患者病史,告知其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说明处理的技巧、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使患者及家属清楚各项检查、操作的程序及风险因素,让其知晓未知风险,避免护患纠纷。
  6.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协助,有序良好的护理活动需要患者的配合和支持。急诊护理中,医护人员应做好及时的沟通,秉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和生命健康权,从患者的角度去了解其需求,维护其权利。
  7.严格检查督促工作。护士长应做好跟班检查,督促护理人员工作,及时指出工作中有遗漏或不到位的地方,指导其当面改正;制定风险管理质量手册,做好每日检查记录,并供大家查阅,让护理人员引以为戒。护士长还应做好每日的晨会点评和提醒,月末做好总结,点评护理人员的月结报告;建立科内的奖惩制度,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8.做好急诊设备及药物专项管理。急诊设备仪器和药物是保证急诊的重要物资,医护人员应做好专项管理。医院可实行每日三次的交班检查,做好补给,确保急诊设备仪器及药物齐全、完整。对急诊设备仪器做好定期检查和维护,避免因设备仪器及药物问题影响急救护理。
  9.优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急诊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部分护理人员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时因害怕惩罚而隐瞒或不愿如实报告,对风险管理极为不利。护理人员长期驻守一线,非常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安全隐患,若因害怕不敢汇报,会导致护患纠纷。医院可以放宽惩罚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并进行讨论分析,对护理风险防范有推动作用,能有效降低或避免护理风险发生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民医院)
其他文献
“叫停”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暂时停止学生学练的教学行为。“叫停”后及时进行指导、教育、展评、总结、警示等,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一、德育渗透“叫停”  体育除了育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注重育人。当教学中教师发现德育的良机,要抓住时机“叫停”,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引起学生共鸣。如:比赛中,没有遵守比赛规则和要求而取胜,教师“叫停”,指出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现,取消所得名次,进行规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多项改革措施。《意见》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完善青少年體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等等。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将会破
初冬时节,沐着暖暖冬阳,为进一步办好本刊“一线话题”栏目的“阳光操场”板块,为全国各校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栏目调研采访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在合肥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下简称:大课间)的专题调研。一路走来,调研组感受到了该区浓厚的大课间文化氛围,更感受到大课间在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调研过程中,随访了1位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1位省体育特级教师、9位学校校长、5位
小阳今年上一年级,他有重度听力障碍,必须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因为是先天性疾病,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都比同龄的学生要差一些。  1.初“识”印象。开学初,小阳身上的助听器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助听器一边连接耳朵,一边固定在衣服上,长长的线,像极了一个“定时炸弹”,感觉这根线随时会被某个“熊孩子”扯掉。  2.都是助听器惹的“祸”。新学期第一节体育课,我开始给学生们在走廊排队。我按
一、捋清关系,化解教学两难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视同仁表现为:没有任何歧视,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因材施教表现为: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以及技能学习能力等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一视同仁保证了学生享受平等的教学,但班级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同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会让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得到
“方法”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类推“教学方法”,最直接的释义则是:为获得教学效果或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因此,一切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手段、方式也都可以称得上是教学方法,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把握。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学效果是否达成,检验教学效果达成,主要依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自我认可,“本身”操作经验是否有
半个月前,“一线话题”栏目组通知我做好准备,协助栏目校对几篇稿件,虽然工作任务应接不暇,但我仍然既爽快又兴奋地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使命”,因为当初有幸得到“一线话题”栏目组的信任,成为了“特邀联络员”,栏目组寄予的“要为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服务”的期望让我一直牢记在心,况且这是一次难得的既承担义务,又能学习成长的好机会。  接到稿件时,我正在市里带队参赛,每天白天指导学生比赛,晚上开完总结分析会,安排
校园花式篮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历经10年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实现了技术动作内容的传承与创新,考核评价的合理完善,活动展示的成果积累,让这门课程逐渐走向成熟。双球技术是校园花式篮球的核心技术,学生通过序列化的规范学习,可逐步掌握动作技能,全面达成健体、启智、树德的育人目标。  一、双臂交叉换位抛接球  练习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耐力素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培养
冬季体育课堂教学有其显著的季节特点,很多学校进入冬季后及时调整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体育教师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就有目的地提前安排了进入冬季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关于冬季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题。如何开展好冬季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季节特点、学情、学校教学资源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选择与开展一些适合季节及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并采用适宜的方法与策略。通过本期研讨交流,对根据地区特
一、挖掘根源,找出原因,探明问题实质  教师需回归课堂,以学生为视角,探寻影响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因素,挖掘其根源,有的放矢地为趣味化体能练习内容设计寻找突破口。  1.剖析内在因素,找出根源  研讨中很多教师认为,长期枯燥的体能练习,致使学生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怕苦叫累,不愿参与,产生抵触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因自身缺陷对体能练习产生自卑心理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愿参与体能练习的内在因素。如,江苏周万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