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育空地区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在白马城崭新的柏油路上,随处可见现代化超市与车行,表现印第安文化的图腾柱和画着神鸟的墙壁掩映其间,现代文明与印第安文化在此和谐地交融。
  发现金矿的消息不胫而走,数以万计的人涌向道森,许多人一夜暴富,建起最豪华的旅店,最奢侈的珠宝店,这使得道森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大城市,并一度成为育空的首府。
  雄伟的山峰是墓碑山公园最壮阔的景象,隐藏在其中的湖泊则给这些山峰注入了丝丝柔情,而夜空中绚烂的极光因为有了山水的衬托,更加让人沉醉。
  “秋夜,当狼群追踪食物走近山谷的时候,透过凄冷的月色,可以看到它在狼群的最前面奔跑,像个骄傲的领袖。而它放开喉咙高歌一曲,则成就了一支原始世界的雄浑的歌,振荡在整个山谷。”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描写,而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加拿大靠近北极的育空地区。
  育空是加拿大三个地区之一,位于加拿大的西北方,是以流经这里的育空河来命名的。杰克·伦敦在小说中称育空河为“母亲河”,说那里孕育着独特的北美文明。
  的确,育空是伟大的,是美丽的,是野性飞扬的,这不仅仅是杰克·伦敦在小说中对这里的描写,更是当地现实中的一草一木、万种生灵的精神所在。在这片荒野上,驯鹿、群狼、棕熊等野生动物一代代繁衍,印第安人的游牧生活也千百年未曾更改,在淘金热的大背景下,白人与印第安人共同谱写了生命的赞歌。无论北美大陆的皮毛生意如何繁荣衰败,民族教化和原住民清洗运动如何残酷,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从未受影响,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也始终未变,这里的风景也依然美丽如初。
  除了白马,育空还有一座有名的城市,那就是道森市。道森市紧邻白马城,连接白马和道森的高速公路叫“克隆戴克高速公路”,它的名字来源于著名的克隆戴克河,也就是19世纪发现金矿的那条河流。
  这条高速公路两边,密密麻麻地伫立着白桦树和杨树,到了秋天,这些树木就汇集成了金黄色的海洋。除了这些随季节而变色的植被,公路两旁的常绿植物也很多。松树茂密,黑云杉呈现着幽暗的深绿色,冷杉高大威严,它们的根生长在永久冻土层里,在冻土化开一点的时候,由于吸饱了水分,整个树干东倒西歪,被称作“醉水”。在这些树木的荫护下,北美烟草花红色的小果实犹如满天星,欧洲刺柏井然有序地排列,鼠尾草绿意盎然。   如果说白马曾因淘金热而繁华,那么离金矿位置更近的道森则受淘金热的影响更大。
  当年,克隆戴克河畔发现金矿的消息不胫而走,道森附近的商人就迅速进入这里划分地盘,其中有两个矿产大亨把育空河与克隆戴克河交汇处的矿产资源收购一空。紧接着,金矿的消息被散播到全世界,报纸上大肆宣传“数以吨计的黄金,在河床随便就能捡到金块”之类蛊惑人心的话,这使得近10万人源源不断地涌向克隆戴克流域。然而这些人根本没有长途跋涉的心理准备,上千公里尚未开发的山路,还有雪山、急流和数不清的野生动物的攻击,最后真正到达道森并扎下根的只有3万多人,其余大部分人在听说最好的金矿和土地都被收购了之后,便悻悻打道回府。留下来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发了财,许多人一夜暴富,便在这里挥金如土,建造最豪华的旅店,最奢侈的珠宝店,这就使得道森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大城市,并一度成为育空的首府。然而,只过了两年,阿拉斯加诺姆市附近发现黄金的消息便强烈地冲击了道森的淘金热,吸引人们纷纷奔向诺姆,这里只留下废弃的建筑和空荡荡的街道。到了1952年,随着育空的首府迁到白马,道森便彻底衰落,人口锐减到600人,只有那条被反复修葺的克隆戴克高速公路还散发出往日的辉煌。
  育空地区拥有多处较为显著的山脉,其中当数麦坎奇山脉最为壮阔,它横穿育空和西北地区的两个省份,如此广袤,以至于地质学家把它划分为若干个生态区域。在与北奥奇维尔山重合的一个地带,远古时期的地质运动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原貌,这场运动造就的两座高峰被分别取名为“墓碑山”和“独石山”,它们所在的区域被命名为“墓碑山公园”。这个鲜为人知的公园只有几个寻林员守护着,唯一的游客中心不通电话,而除了挑战极限的户外爱好者,它几乎远离了一切人类文明。
  从道森市进入墓碑山公园,除了自驾和徒步,还可以乘坐直升机。在直升机刚出发的5分钟里,视线所及之处是道森近郊被改造的河流和人为堆砌的沙砾,这是当年淘金热留下的“风景”,毫无美感,直到大片的森林铺展开去,空中的行程才变得瑰丽迷人,尤其是在邻近公园边界时,大片的针叶林与白桦林扑面而来,壮丽的景色让人震撼。
  在茂密的森林里,隐藏着许多湖泊,这些湖泊称得上是墓碑山公园的点睛之笔,给雄伟的山峰注入了丝丝柔情。灰熊湖、分隔湖和塔卢斯湖是公园最主要的湖泊。分隔湖和塔卢斯湖相距只有6公里,连接两湖之路因为难度不大,而且沿途的景色非常怡人,因而成为徒步者极其喜欢的徒步路线。而从灰熊湖到分隔湖则堪称惊险,需要越过一座布满碎石的高山,途中还可能遭遇出没的棕熊和狼群带来的威胁。塔卢斯湖是这片山区的珍宝,那半月形的湖泊被太阳的金光照射得闪闪发亮,而环绕着湖泊,盛开着各种黄色和红色的冰原苔藓,就像菊花一样绚烂。塔卢斯湖也是墓碑山的核心区域,从这里可以远眺墓碑山诸峰,其前前后后的小湖也为徒步者和摄影师提供了最好的观赏和拍摄素材。
  墓碑山的风景在秋天达到高潮,从8月底到9月中旬,地面的冰原苔藓绽放出最美的红色,配上矮小的黄色灌木,这个季节就像调色板,对这片鲜有人问津的荒野进行浓妆艳抹。到了10月中旬,十几万头加拿大驯鹿会从更北的地方迁徙过来,形成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而凶残的狼群追随而来,一切求生与杀戮即将在冰雪覆盖的墓碑山中展开,那时也是人类彻底远离这片山区的时候。
其他文献
虽然片马是西南边陲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是很大的木材集散地。在这里,最值钱的东西和最不值钱的东西都是木材。  1996年,在片马的原始森林里,人们发现了一架二战驼峰坠机C-53号,这就是失踪了53年的C-53号运输机残骸。  新房建成后,山寨里的歌手们,身背象脚鼓,手执铓锣,跳起古老的舞蹈,猎手则到新房一侧列队,高举火药枪朝天鸣放。  从滇西怒江大峡谷出发,沿着高黎贡山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海拔升高,气
图 彭浩 杨世龙 胡志刚 李飞 遵义市汇川区申遗办提供 文 李飞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考古是一道桥梁,结合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以及口碑传说,让我们对海龙囤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王宫、一城的来历逐渐清晰。400 多年前,土司餐桌上摆着什么样的食物,破碎的青花瓷片代表土司的什么喜好,这些都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尖一一复原,指引我们一点点走近那早已尘封的世界,看到杨氏土司奢华的生活。    如果时光能够逆转
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异步法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一生充满传奇,“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以及与师兄庞涓斗智斗勇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诵。  令人意外的是,被削去膝盖骨的孙膑居然还是位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孙膑拳在山东流传千年,古老而神秘。  孙膑拳传授极严,以口传身授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人们才得以一睹孙膑拳的真容,许多特异的技法
2014年3月中旬,一则新闻突然开始在媒体网络上流传: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文物——皿方罍,即将回到它的故乡湖南,与它的器盖合二为一。这件被拆散了近100年的文物,终于有机会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被重新命名为“皿天全方罍”。  罍,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大型礼器,经常被用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中,不过由于青铜罍诞生于商周,而止于战国时期,流行的时间短,因此数量稀少,十分罕见。这件皿天全方罍,是商周时期方罍中最大
拇指西瓜学名叫做“佩普基诺”,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区,它本是野生水果,后被当地居民引入家庭种植,如今已成为高档水果。顾名思义,拇指西瓜是一款微型西瓜,外形与普通西瓜无异,个头却仅有成人的拇指大小,因此被称作“迷你西瓜”。由于拇指西瓜口味与黄瓜相似,并带有一点近似柠檬的酸味,所以还有“墨西哥酸黄瓜”的别名。  最早引进拇指西瓜的国家是荷兰,随后,英美等国也相继引进这种水果,近年来,拇指西瓜也出现
“摩洛哥几乎每日艳阳高照,天气好得令人绝望。”当无数人读到三毛这句话的时候,心底都会有想买一张机票的冲动。  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一个沿海的阿拉伯国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  那是一个让人牵挂的国度。作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境内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电影《卡萨布兰卡》中那浪漫唯美的爱情,揪住了无数文艺
根据《浮华如盐》作者龚静染的说法:“李冰算得是四川井盐的始祖。”他在治水的同时,勘测出了盐卤的走向,并不辞辛苦四处寻找盐井。  “川盐济楚”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四川盐业影响深远。四川五通桥出现的“花盐街”,就是“川盐济楚”的产物,因此,五通桥曾号称“川省第一场”。  从“川盐济楚”到清末楚岸失守,到抗战八年再度辉煌,川盐百年盛衰起伏,都和官方的盐制盐法休戚相关。川盐也经历了从引岸制到国家专卖
火棘果富含营养物质,不仅可供食用,还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外敷治疮疡肿毒的功能,同时,其植株也是优秀的观赏植物,可春季看花、冬季观果。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小灌木,其中很多都会结出可食用的果实,成为山里人的日常零食。而有一种枝干上密布小刺的小灌木十分独特,从每年秋季到次年初夏,其茎干上都挂满如豌豆大小的扁圆状红色果实,这就是火棘,而红色小果子就是火棘果。  火棘是一种多
农耕文明、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的风暴,如势不可当的瘟疫席卷而来,使得涵养渭河水源的草原与森林,离渭河越来越远;当曾拥有庞大水量的河床开始裸露,当泥土变为遇风则扬的尘埃,渭河就开始离开我们了——当然,消失的不仅仅是水和森林,还有渭河人的童年与故乡……  草场和茫茫林海,一度在渭河流域肆意蔓延,因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渭河流域是羌、藏、氐等游牧部族的乐园。到了春秋时期,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慢慢受到当地土著
拉萨人是最虔诚的佛教信徒,大昭寺前被头部磨亮的青石板是最好的证明;拉萨人外表土里土气,很多人却是家资数百万的土豪;拉萨人乐善好施,每年6月的“萨格达瓦节”期间,甚至有人专门换数百元零钱来布施,不少人发愿在这一天里,要让拉萨城的每一个乞丐都拿到钱……  在藏语中,“拉”意为“神”,“萨”意为“地”,拉萨是神圣之地的意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拉萨人,尽管面临的是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但他们凭借着虔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