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浅说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75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育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内涵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什么,目前似乎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如下:(1)是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不断掌握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2)是指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教学系统审视所获得的专业成长。(3)是教师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4)是指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5)是指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历程,旨在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
  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其实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培养“专家型教师”,而如何定义“专家型教师”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专家型教师”即“学者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具有理论创造能力的教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员。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这个定位是不恰当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像研究型大学那样培养具有学术能力的高等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当是应用型的教师,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领域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两方面专家,一方面,要具备较好的教育理论素质,成为教育教学专家;另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领域工程专家。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使用“双师型”教师作为衡量标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一般内涵为:具备与本专业同系列的技术职称或岗位资格证书,或者是已具有实际工作领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到校任教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讲师——工程师”、“高工——讲师”、“教授——工程师”、“教授——高工”等都被笼统地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应区分级别,其中“教授——高工”应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一种内在追求。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关键作用。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途径: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与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在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专家指导下开展的旨在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主要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达到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校本培训是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最基本的途径。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可以由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组织专题研究小组、举行校内学术会议、开展专家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
  个人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与教材、学生和自己对话,在课堂教学中不时设问,对教学设计重新审视,对教学效果及时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教育理论,选择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总之,个人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个体成为研究者。
  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法是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价值及在学校中与其他人一起学习的价值。专业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全校范围内的专业人员经常定期聚在一起,反思专业实践,评估工作效率,在一个社会情境中共同研究有必要予以关注的重要事项,就如何加强学习以使工作更有效制定决策,由此构成一个持续学习者系统,它是学校保持活力的主要元素,也是最有力的专业发展策略。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共同实践,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技能和策略,并将这种新的学习成果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使教师专业发展变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活动,渗透在学校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之中。同时,教师在与同事分享个人实践结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事之间相互拜访,互相观察,彼此鼓励,对教学活动提供反馈意见,使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成就,并增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与校本培训不同的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更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地位与自动自发的过程,但二者都致力于全校教师的共同持续的专业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校支持环境。
  科研活动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既包括教育科研活动,也包括学科领域科研活动。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只有走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之路,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培养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出假设、观察、反思、验证,达到研究的目的。对于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一般要与所任教课程紧密联系,并注重研究的实用价值。教师通过在科研活动中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网络资源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与Internet高速连接的校园网络,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可以检索丰富的电子期刊资源,这为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经常性地阅读电子期刊文献,把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动态,将新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一个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对于促进全校教师的共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培训课程与远程教育,促进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
  企业实训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要求教师具有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本专业的领域工程专家。而且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师所获得的学科专业技能要求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在一般的学院培训中通常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这一切,只有在企业中参加真实的岗位培训,在行业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才能达到目的。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平时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大可能远离课堂去企业接受培训,因此有些院校采取寒、暑假外派教师去企业的方式,每年派出一部分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在两三年时间内就能将所有的教师轮训一遍,使全校教师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有关高职院校教师
  专业发展实践的几个观点
  立足教学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问题。离开教学谈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教学是教师每天都在做的真实工作,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进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种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即研究”,主张把每一个课堂都当作实验室,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很容易误导教学与科研的方向。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最根本的目标。那种只重视科研而不重视教学的做法,是不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只有在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前提下,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才有意义。
  强调实践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不仅要成为教育教学专家,还要成为领域工程专家,只有通过长期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许多课程应用性强,需要由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讲授,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成为专业领域方面的专家。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在领域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通常的学院式培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递,不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理想。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企业岗位中接受训练,将发展实践能力摆在专业发展的首位。
  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在学科知识方面,要求专业领域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环境,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学科领域方面的专家;在教育知识方面,要求有能力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及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
  [2]张铁岩,等.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3]田杰.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4](美)胡弗曼,海普.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M].贺凤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何飞跃(1974—),男,湖南桃源人,硕士,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教学与研发。
  魏旻(196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施茂祺(1973—),男,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教师对教学现状和市场的分析,指出传统的VI设计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在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并对项目化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研究。同时阐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异,充分论证了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VI设计;项目化教学;市场;人才    VI,通常被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在品牌营销的今天,
今年,中央财政将拨专款2400万元,支持907所中职学校的紧缺专业特聘3010名兼职教师。  据悉,教育部、财政部近日正式下达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8年度项目任务,研究确定了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分配方案,并审核批准了各地中职学校紧缺专业兼职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专业点数为1249个。  对于此前已公布的培训6850名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计划,教育部、财政部明确表示,本年度国家级培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再只限于疾病治疗护理服务,融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指导为一体,主动、便利、综合、人性化医疗护理服务将成为卫生保健体系改革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医院疾病治疗护理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而社区护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及社区护士所承担各种角色的工作任务,决定了社区护士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摘要:在各种教育形式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及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加拿大的BCIT在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方面有很多特色,如以规模优势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满足企业及学习者的要求,重视办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多方位的服务和宣传意识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教育;市场化;BCIT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通常可以直接反映
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高官会议5月25~26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举行。会议通过了《第24届APEC贸易部长会议声明》和《支持多边贸易体系主席声明》,就促进多边贸易达成广泛共识。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及其他APEC成员贸易代表率团出席会议。  《第24届APEC贸易部长会议声明》指出,会议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共识:一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
摘要:通过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2006级和2007级三届新生的UPI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新生;UPI测评;心理健康    UPI测评简介    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
摘要:在对职业素质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通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培养方面,介绍了英国国际教育组织BTEC(Business
关于大学文化个性    大学文化个性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首先是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其次是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规范文化行为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保证了大学中的人群日常
关于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意指以政府为主体,以乡村为重点,在城乡间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其职业教育需求相适应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追求大致均等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在享受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机会方面都大体相当。对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可以进一步解读如下:其一,重视发挥政府的职能;其二,要求体现社会公平的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6月25日,外交部举行“中国—联合国:相聚再回首,合作再出发”蓝厅论坛,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首先是国际格局之变,进而影响到国际秩序和规则之变。  现行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从两次大战中吸取教训,试图通过建设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确立某种预期相对稳定并可体现公平正义的秩序。尽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