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为了适应时代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一元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在京城第一家使用留声机招徕顾客。当年,张一元茶庄在门市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当时的“流行音乐”,进行商业造势,招徕顾客。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剪刀创立于清朝顺治八年,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数百年来,王麻子刀剪产品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王麻子”剪刀依然火遍全国,成为百年老字号的杰出代表。在生意最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麻子”曾创造过单月销售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的最高记录。
  然而2003年,这家已有35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宣告破产,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人意识到老字号的黄金年代已不复存在。事实上,“王麻子”只是过去几年消失的众多“中华老字号”之一。权威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约有16000家。但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群体已锐减至1600多家。
  众所周知,跟普通商铺不一样的是,老字号之所以称为老字号,有悠久的历史和口碑非常重要。如何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命力?除了有独特的为商之道、重品质、讲诚信外,笔者认为,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理念不可或缺。
  所谓与时俱进,指的就是正确把握商机、判断形势,顺应市场潮流,适应市场变化。当形势、市场变动时,能够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及时调整产品的结构。通俗地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创新。
  创新,首先要求经营者要有理念意识。其次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包括科技。当然,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高科技才是科技。比如大家熟悉的张一元,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在京城第一家使用留声机招徕顾客。当年,张一元茶庄在门市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当时的“流行音乐”,进行商业造势,招徕顾客。其播放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吸引了许多人在茶庄内外围聚听曲,起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科技手段运用到产品当中,从现在遗留下来的一些民国时期的老字号包装、介绍上我们也能看出个明细。比如当年在上海颇受欢迎的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中,经常会出现标注有类似字样的说明:“本品依照最新科技配方”、“古法加最新科技生产”等,如今看来,虽是老物件,却也颇有“新意”。
  与时俱进还体现在产品的改进上,根据时代的不同,社会审美变化的不同,让产品更加合大众胃口。内联升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据悉,在开业之初,内联升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在上层社会的皇亲贵戚,文武百官、贵族绅士,因此专门制作各种宫靴和朝靴精品,满足贵族官僚的需要。民国元年清帝退位,随着清王朝的结束,官靴被历史所淘汰,内联升原来的主要客户群也因此而消散。但内联升应时顺便,调整经营方向、产品结构和制作工艺,使用新材料。而料精工细,品质上乘是始终不变的,内联升制作千层底布鞋,仍然成为当权新贵、军阀政要和旧朝遗老、富贾豪商的最爱。“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依然是上层社会的品牌着装。
  民国时期,人们的着装仍是长袍大褂,内联升专门为公务人员等穿长衫的群体设计制作的小圆口千层底布鞋,做工精巧,式样秀气,穿着舒适,坚固耐磨,风靡一时。着青布长衫,配一双小圆口千层底布鞋,既有风流倜傥之气,又不失谦谦儒雅之风范,这样的行头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历史老照片和影视作品中寻觅其踪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联升再次对产品进行了一定改进,面向老姓的“千层底布鞋”、“老头乐”、“老棉窝”、“纳帮辍鞋”、“直圆鞋”等受到市场的欢迎,是不少人的挚爱和必备。
  与时俱进还体现在根据产品的定位,来调整广告、营销策略。不要以为“名人、明星效应”是我们今天才有的词,百年前的老字号,已经开始将这种广告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依靠什么的样的背景做广告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皇室宫廷。六必居将清宫御赐红缨帽和黄马褂视为品质和身份的象征而供奉。天源酱菜把装过“桂花糖熟芥”这种清宫御用的产品的坛子,供在红漆大木架上,并且挂以“上用糖熟芥”五个大字作品牌广告招徕顾客。
  二是当时的名人。积古斋、王致和、月盛斋等老字号悬挂的大学士、大学者、社会名流题写的匾额,都是商家彰显历史、品位、质量、知名度的“金字招牌”。
  三是在具体的服务当中体现细致、周到。比如当年鹤年堂为顾客抓药时,对方子上每一味药都分别包装,在每一味药的包装内,都放置一张“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这种药材的药名、产地、气味、主治、功效,以及药材的图形,以便于患者自己按图查对,并对药的性能有所了解,使患者明明白白用药,增加信赖感。而在各地的一些茶庄老字号当中,设计产品外包装时,往往还会将创始人的图片印制在包装上,以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和品牌历史的认识,直观上也很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近代的老字号甚至还有了今天看来都具备借鉴意义的企业管理制度。比如始建于明朝的北京万金堂,在竞争压力下近代就采用了调整分配方案,一概论资排辈的方式,凭业绩拿酬金,大大鼓舞了伙计们的士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老字号不少已敌不过岁月的风尘,但在顽强生存者中,改变、改进却是不变的共同主题。
其他文献
“寻城记”——寻的并非美食、并非美景,更并非美女,而是一城一地的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近日,北京匡时发起的“收藏寻城记”——中国收藏地理发现之旅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禁让同事们回想起前几年本刊即开始做的“收藏城市”系列专题策划,收藏本是个大概念,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城市发现之旅——搜罗中国的城市收藏文化,探寻在不一样的地理、历史背景下,收藏文化的多样呈现。  中国的孩子自小学起,便被教之中国“地大
期刊
京城民间的歇后语中,关于老字号的有不少。比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这些听起来亲切朴实的市井俚语,生动地表述了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什么是老字号?无疑,往细里说,年头长、东西好、讲诚信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拔高了看,它不仅是城市的一道商业景观,更是中国商业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万物
期刊
下滑  成绩平平 风头不再  2012年11月25日,张大千《番女掣厖图》立轴在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首场拍卖会上亮相。这件作品作于1944年,上绘两位少数民族女子及一大一小两犬,颇具异域风情,人物与动物的情态、动作极为生动,堪称张大千画作中的精品。这件作品在拍前即被认为是此次保利香港首拍中的“重头戏”,备受瞩目,可说是被寄予厚望,更被业内人士定义为2012年秋季拍卖中最重要的张大千精品之一。  然
期刊
项元汴所与交游者,或权势显赫、或文化名流、或翰墨时望,他们以鉴藏玩物为中心内容,项元汴等人穿梭其间评鉴真伪、翰墨往来,织起一张绵密有力的社会关系网。  作为晚明一代收藏大家,项元汴“宿负嗜痂之癖,喜蓄宋元明之三朝佳器”,他不仅收藏瓷器,还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其著作《历代名瓷图谱》记录了他所见所藏的宋、元、明诸窑名瓷83件,并为之逐一图解,图施彩绘,区分类聚,勒成十册,这是中国刊刻最早的一部图谱类窑
期刊
《本草纲目》中即有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而所谓“用新鲜柳木棍搅拌”,也并非故弄玄虚,新鲜柳枝确实有解热镇痛的药物疗效。  能称得上“老字号”的,一般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年,真正牛气的老字号,要能进得了宫、面得了圣,供皇帝以及后宫嫔妃们使用,这几乎是一切老字号最向往也最引以为傲的成绩。  质量第一位  每一种商品,只要不是独门发明,就必然有千百家厂商在生产;而就算开始的时候是
期刊
哪怕只是一个包装盒、一张广告或海报,都融入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和心血,反映着当时商人们的经商之道和服务之本。  提到对于老字号的收藏,孙文雄和张淑茹夫妇的藏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在北京圈内都是数一数二的。上万件藏品,从汉、唐、宋元明清各代手炉,到清末民初的茶叶罐、服装鞋帽、化妆品、皮具等,种类繁多,以至于老两口至今都没能整理好并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在我们本期的策划当中,绝大部分藏品图片提供
期刊
手持2尺多长的片刀,身体随着片羊肉的动作,有节奏地移动,刀起刀落,自然潇洒,简直就是街头一景。  关于美食,近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梁实秋曾这样夸奖北京的“老字号”:“买酱羊肉就到月盛斋,去晚了买不着。吃涮羊肉就到正阳楼,吃烤牛肉就要照顾安儿胡同老五,喝酸梅汤要去信远斋??”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字号”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讲究。  讲究个“老”字  梁实秋笔下卖酱羊肉的“月盛斋
期刊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明初承袭元代宫廷陶瓷制度,于饶州(江西景德镇)、处州(浙江龙泉)、彭城(磁州窑系)、钧州(河南禹州钧台)、真定(河北曲阳)等地烧造宫廷用器。其中江西景德镇自明初正式设立御器厂以来,官窑瓷器生产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官窑瓷器几乎成为此后明清历朝宫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全国其他产地在明中叶以后逐渐萎缩,无论产量、质量均无法与江西景德镇竞争,奠定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
期刊
老字号的风景中既少不了景,也离不开人。这些老照片虽然只是瞬间的定格,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时代特点,给观众带来了无尽遐想。当中有百十年前老街道的模样,又有令老字号备感荣耀的瞬间。从静态中追寻蛛丝马迹,往昔便容易变得生动起来。
期刊
关于老字号的藏品,或许看起来貌不惊人,但实际上,外表的平凡,并不等同于就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薄薄的一张税票,还是那早已褪色的老照片,每一样老物件、老资料,都是沟通今时与往昔,联接传统与现代的有力载体。  老字号的历史为何耐人寻味,因为它所讲述的,实际上就是时代的故事、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有自己的观众。特别是在当年影像等记录设备不够发达的局面中,历史长河的迷蒙性质催生出了一个极富文学色彩的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