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也要设置缓冲坡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
  您好!今天跟您说一件让人有气的事儿,就是我那个不孝逆子的事儿。
  我们老两口今年60多岁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姐弟俩都结婚成家了。最近因为老房拆迁,我们家里闹成了一锅粥,主要是我那个儿子蛮不讲理,简直闹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按照拆迁政策,我们可以要3套补偿房。我的想法是,大的归儿子,中的归女儿,最小的我们老两口住,我们那套以后也归儿子。没想到听了我的决定,儿子就不高兴了,不同意给姐姐,都要归他所有。我一听也来气了,这也太贪了吧。越说越生气,我们当场就吵了起来。闹到后来,儿子甚至提出,三套房子都归他所有,就是说,不仅不给姐姐,连我住的一套也要写他的名字。闹到最后,非要让我答应把名字全改成他的,不然就不认我这个爹。
  想想他长这么大,我们全家是多疼他啊。因为是男孩,我们大事小事都惯着他,姐姐就更是处处让着他。他自小有些自私,我们也没太在意。哪知道长大了这样没良心。
  我被他闹得心烦意乱,心想要不就由着他;又一想,那可不成。他现在凉薄自私,真的把名字全写他的了,将来连我们都不让住了怎么办?嗨呀,您说我怎么摊上这么个不孝子啊?
  读者 吴海泉
  吴海泉先生:
  您好!您的故事让我想起前不久微信上看到的一段视频,是一家电视台的调解节目。说的也是因为拆迁,拆迁补偿款还没到,儿子就提出要自己那一份。没有钱,就让父亲给自己打欠条,不打欠条不行,节目现场就对父亲大吵大闹,说了许多浑不讲理的话。面对这样一个不孝子,主持人和嘉宾都看不过了。看过节目的人更是众口一词,骂这个儿子不孝,甚至骂这个儿子禽兽不如。
  您知道当时我看过什么感受?气愤、怜悯、同情、忧思,真是五味杂陈,一言难尽。但是,除了这些感受外,我还在想一个问题:这个儿子确实是太不像话了,但是,他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了这个样子?
  苦果是谁种下
  凡事都有因有果,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有没有良心,孝敬不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而一个人的性格,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后天因素又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行为的種子,就会收获习惯;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性格;种上性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一句话,一个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看父母给他的心田播种怎样的种子。由此说来,一个孩子成了不孝子,父母是有责任的,对与错,一定有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儿女不孝敬父母,大多是父母亲手养成的苦果。
  三种原因让亲情淡漠
  那么,父母是怎样亲手养成儿女不孝这枚苦果的呢?
  一是父母娇惯成性,让孩子没有学会做人。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甚至打骂了自己,还从心里乐滋滋的:看,我们孩子会骂人了,我们孩子会打人了。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小,看孩子会从别人手里抢东西了,还觉得是长本事了。但是不要忘了,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上一颗这样的种子,到头来收获的必是儿女不孝父母的苦果。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段视频,那位父亲的话让我的问题有了答案:都是我从小惯的。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很有道理。用心理学的话说,从小教孩子做人,是孩子一生性格大厦的奠基工程。从小娇惯成性,怎么会有好性格?没有好性格,没有良心,就最容易没有孝心,父母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吃苦果的人了。
  二是父母尽孝不够,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平常说,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用心理学的话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模仿的高手,而且,孩子眼睛看到的总比耳朵听到的深刻。所以,父母自己对老人不好,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后就会模仿复制出来落实在行动上。于是,父母也会自食恶果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女不孝的老人,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往往有不孝的劣迹。
  三是父母处事欠妥,诱发子女不孝的言行。在处理家务事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彼此切身利益的时候,如果父母处理欠妥或方法不当,也会导致亲子冲突,诱发子女不孝的言行。一位老先生两个儿子,根据现实情况老年后大儿子照顾方便,就自作主张出资几十万帮大儿子买了房,和大儿子一起住,原来住的房子打算给二儿子。但是,由于老先生自作主张缺乏沟通,二儿子只看到了给哥哥几十万,非常不高兴,从父母搬进新居从未登门。从此父子关系僵住了,后面的事也不好商量了。其实,如果事先开个家庭会议,各方当面沟通好好商量,完全可以避免冲突。还有的父母,随便把钱给了儿女,然后又去要债,有的父母,随便把房子给儿女住,然后又去要房。一旦闹起来,谁的好人都难做了,儿女也就成了不孝的人。
  软处理不让矛盾爆发
  回头看您家的情况,我看您的儿子不是有多不孝。他如此的表现,确实与您有关。至少第一条是存在的,您儿子心里没有别人,可以说就是您家里娇惯出来的。再有,您在处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如果您先和儿子私下好好谈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拿到家庭会议上讨论,给儿子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也许事情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真的,不把孩子逼成不孝的儿女,是我们做父母的大智慧。
  当然,这些都不是儿女不孝敬父母的理由。我们说这些,是为了让我们做父母的人,看到自己的责任,心里会少一些委屈,多一些平衡,在处理亲子关系上会少一些马虎,多一些智慧。考虑到您最后的问题,我们就先说这么多。相信我们交流之后,您的心情会平静许多,您也不至于作出过激的决定。在连续下坡的山路旁边,人们会设计一些缓冲坡,以免车辆失控。如果在家庭矛盾爆发前,设置一些迂回的空间,给事情留出处理的余地,给亲子关系留出缓解的余地,也给晚辈做好儿子一个机会。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有的人,和你有很多交集,却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记忆;而有的人,和你只是擦肩之缘,却能付你无限的明月清风。  慈悲、善良、谦逊、快乐、俊逸、健康……一个美好的老人,一个能给人以精神启迪的老人,他的存在是如此的生动,他的日常是如此的当下。  世界这么大,和这样一位老人同小区,真的很幸运。幸运的是,和这样一位老人同小区,感觉世界真的很美好,很广大。  我甚至都不知道老人的姓氏,只知道他已年逾古稀,然而,每次
期刊
有人把退休比作一道坎儿,不同心态的人,迈过这道坎的难易程度大相径庭。近闻两个老同事的境遇颇有感触,其中一位退休后决心彻底休养,只图不受累不受气,看孙子觉得辛苦,养宠物觉得麻烦,外出旅游认为危险,安逸了一阵子身体却出了不少毛病,精神也萎靡不振。另一位却迅速进入新角色,照顾老人、看护儿孙、寻访老友、四处旅游,上了老年大学,学会了跳舞、摄影,日子过得舒心快活。  说到“养老”,很多老人和家庭都将“养”作
期刊
初露锋芒:小女兵登台讲战略  梁芳出生于军人家庭,军校毕业后被分到北京延庆农村技侦团,去了一周脸上就晒出了“高原红”。梁芳的工作是夜里值班,外面伸手不见五指,从宿舍走到工作岗位,要穿过一大块玉米地,风一吹来刷刷作响,吓得梁芳头皮发麻,便大声唱着歌给自己壮胆。  梁芳调回机关后,负责外文情报整理工作。上世纪90年代,正逢世界军事战略变革,海湾战争中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作战模式,战争进
期刊
据资料显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于1956年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会上4703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其中就有24岁的郑秉强。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近日,笔者走近郑秉强老人,与精神状态尚佳的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回忆当年事:  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85岁的郑秉强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充实的计划,其中有一项计划他坚持了几十
期刊
父母渐老,儿女为生活奔波无法照料,把他们送至养老院养老,不料此举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去年年底,民政部、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简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包括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违约责任,关注到入住养老机构的法律风险防范。  “服务设施”写入合同  案例:小王在外地工作,鉴于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前不久回家探母,她看到了一则养老院打出的
期刊
创办“温馨小屋”  73岁的刘月华是北京通州区葛布店社区退休人员,2013年5月,刘月华跟随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协辛庄村孩子上小学的家庭做了家访,目的是摸清孩子们课后的生活情况。协辛庄是葛布店北里社区的一个平房村,土地流转后,农民离开了村子,一间间平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租给了外来务工者。  通过走访,刘月华发现,协辛庄村里很多家庭的收入来源,都是经营小买卖,他们的生活条件与本地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来自
期刊
当朱观景得知房东大娘病重无人照料时,毅然辞职返乡照顾老人,无私地照顾老人9年时间。2017年3月,他光荣入选了中央文明办主办的 “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候选人。  故人牵动游子心  2001年9月初,在北京市司法系统工作的朱观景接到高中同学丁启亮的电话。丁启亮告诉他,当年他们借宿的房东朱学秀患上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经常晕倒,孙女琪琪年幼无人相助。  挂上电话,朱观景再无法安心工作,脑子里浮现的都是朱
期刊
大连市退休职工刘新道20多年如一日精心服侍年近百岁、因病瘫痪的老母亲,因此荣获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是这项活动开展以来获此殊荣者中为数不多的7旬老人。  父母养育之恩铭记心中  刘新道今年77岁,是家中的独生子,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中比较少见,因此刘新道常说:“我是在父母浓浓爱意包裹下长大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刘新道从上学读书,到参加工作、结婚成家,一路走来,父母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
期刊
外祖父避免特大事故  82岁的张述明是这个特殊家庭的第一代司机。他1953年参加工作,当年开着冒白烟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穿越莽莽林海,为国家建设“多拉快跑”。张述明一辈子跑车10万小时,安全行驶600万公里。他驾驶的蒸汽机车,经常跑哈尔滨至长春线路,跑一趟得用四五吨煤,行车7小时,煤都是一锹锹地铲到锅炉里,一趟行车下来,整个人都变成了“黑人”。  由于驾驶室三面透风,加之蒸汽机车噪音大,张述明
期刊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出土报告,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而历史上第一个食花的文人骚客就是屈原。他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楚辞名句,给后世留下了“花洁,食花者更洁”的千秋念想。  主食粥面菜,一个不能少  菊花大约是我国第一种纳入食谱的花卉。按照古人的观点,菊花能够清火而且助长生机,按照魏文帝曹丕的说法就是“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可以食用也能泡水还能做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