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梧桐树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透过梧桐树繁茂的枝叶,洒在我稚嫩的脸上,温暖而柔软。小时候我总喜欢玩捉迷藏,我喜欢躲在这棵高大的梧桐树后,调皮地朝小伙伴做鬼脸。每当玩伴发现躲在树后的我时,我总是骄傲地说道:“这是我的梧桐,我最爱的树!”这棵梧桐树是我最好的玩伴。爷爷在梧桐树下带着我念诗,当不解其意时,我便回头看看梧桐树。“庭中有高树,绿叶发华滋。”碧绿的嫩叶上,跃动着金色的阳光,我明白,是绿意盎然的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微黄的叶子翩然飘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我明白,是萧瑟阴冷的秋。小时候,梧桐树是我的启蒙老师。
  春天来了,梧桐树长出了新芽。我惊喜地望着那抹清浅的绿,嗅着春的气息。秋天来了,梧桐树便与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道别。我心疼地望著那光秃秃的树枝,感慨冬日将至。我与梧桐树共同度过了一段多么美妙的时光!
  我升入了更高的年级,见她的次数越来越少。我时常会想她,细细地想她的每一根枝干,每一片新叶,以及她扎根的那方土地,每至秋天,我便拾起她的一片落叶,夹在泛黄的纸页间。当我翻书时,那片枯叶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秋天的故事。遇到困难时,我会细细地端详那清晰的叶脉,纤细的叶柄,这美丽的梧桐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不过,它仍然愿做我的书签,发出最后一点光芒。我意识到,苦难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顿时充满了力量。
  终于,我考上了大学。宿舍楼前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我呆呆地望着它们,又想到了故乡的那棵梧桐。秋风萧瑟,我在铺满梧桐叶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那吱嘎吱嘎的声音,像是来自故乡的梧桐树的呼唤。我想拾一片落叶,可那些落叶,或干枯,或破败,竟寻不到一片像故乡的落叶一样饱含生命的灵气的落叶!也许是来的时候不对吧,我这样想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梧桐的哭泣,更是我的思愁。我竟不知该走向何方!
  春去秋来叶飘零,暮至朝离思愁添。在萧瑟的秋风中,我似乎仍能听到小时候的同伴们的欢笑声,却不能再见到当年那棵梧桐树!
其他文献
那年夏天,天蓝得很。湛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西湖边的柳树上,知了纵情地唱着歌,宣告着盛夏的到来。慕名而来的游客,时而发出欢快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嘈杂。  我和外婆坐在亭子中,虽然阳光并不能直射进来,但是亭子里非常热。望着满湖的荷花和四处乱飞的蜻蜓,我的心一直都没办法平静下来。我的目光落在宽大的、碧绿的荷叶上,它们是那样沉静而安恬。一瞬间,我的心舒坦了许多,我莫名地感到十分清爽。这时,突然吹来一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歸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  ——梭罗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才华横溢,被誉为自然散文的创始者。梭罗以两年的湖边生活来感悟生命与自然之美:锄地、读书、写字、湖中洗澡、林中漫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向我们展示了精神者的富有。正如徐迟在《瓦尔登湖》的序中写道:“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
“996是福报”的言论一经提出,便遭到各界质疑。今年两会上,李国华等多位委员接连发声反对超时工作,主张整顿996工作制。消息一出,网友纷纷叫好。近年来,因996而消陨的年轻生命实在太多:拼多多的22岁女孩、大疆的25岁硕士生接连因超时工作猝死……血的代价犹在眼前,却仍有不少企业公开推行996。  企业为何热衷996,个人认为可用囚徒困境理论解释。市场环境中,A公司的工作制可分为两类。一是遵守劳动法
去南非时,我偶然来到纳马夸兰。听说,她是花的海洋,她是沙漠中的明珠。  可当我踏入这片土地的,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海。一切都是黄色的,甚至都是棕色的,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热辣的阳光如同火焰一般炙烤着地上的砂石,呼呼的风在耳边怒号,如同出笼的野兽,在宣誓自己的自由。粗糙的沙子,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钻心的疼。迷了眼睛的我,坐在滚烫的沙地上,望着布满水泡的双脚,心中暗暗地后悔。  这是一片怎样的不毛之地
青春易老,韶华易逝。不知不觉,时光就从一个又一个的树荫丛中溜走,等到迟暮时,树还是树,人却不再少年。  记忆的闸门突然被打开,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心头。  光阴流转,有人在慢慢地长大,有人在慢慢地变老。姥爷和我们一起度过了最难捱的封城,虽说一起,可实际上,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下。前些天回家,我与爸爸接姥爷去医院看病。我坐在车上,漫不经心地环顾四周,蓦然之间瞧见一个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向我走来,背有些驼。
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探索,是人类美好的品质。当下,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只需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联系起来,各种不同的文化也随之高度融合与碰撞。中西方文化如此得不同,又如此得互补。许多人为了追寻不同文化的魅力,踏上了千里追寻的脚步。  幼时站在故宫的门口,第一感受是故宫的雄伟和神秘。深刻记得当时有一位外国大叔,在午门外认真地素描,勾
诗者,吟咏性情也,志之所在也,在心为智也,发言为诗也。这种文学艺术记录了千年前古人、古社会、古国的沧桑之变。我,一个平凡的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回味着流淌在中国古诗中的景与情。  我喜欢想象,通过想象诗中出现的景物,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珍贵的画卷。  遨游在诗歌的世界中,我想象着诗歌里的四季:春有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的温情脉脉;夏有小荷尖尖、蜻蜓低飞的肆意洒脱;秋有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凄凉寒意;冬有黄河
小时候,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没空照顾我,陪伴最多的总是奶奶。在奶奶那里,我度过了一段温暖美好的时光。  小时候,奶奶总会带着我去河边抓螃蟹。乡间的河流总是那么清澈映人,映着奶奶慈祥的脸庞,也映着奶奶挽起的裤管;微风把奶奶轻纱的衣领缓缓吹起,水波涌动,奶奶迅速抓向那水里爬动的螃蟹,看着那螃蟹张牙舞爪却无能为力的样子,奶奶自豪一笑,我也跟着哈哈大笑。那是令我难忘的夏季。在那时,每当我难过伤心时,奶奶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