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视野下中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防治建议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欺凌案件频发使公众对现有法律规制的可操作性与效果提出质疑。尽管中国建立了以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为主体的保护与预防机制,但受共同责任、工读学校自愿送读及刑责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针对欺凌者低龄化、手段恶劣、精神损害严重这一情势无法合理地给予受害人补偿或教育治理欺凌者。其一,面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现有法律规制多以保护性治理为主,欺凌成本低;其二,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所规定的收容教养及设立的保护处分机制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导致治理效果差强人意。在此情况下,弥补以上不足应当确立国家亲权责任,收容教养与处分保护并行,建立专门的校园安全法,落实各方主体具体责任及问责机制,构建少年司法化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以保护未成年受欺凌者的合法权益及治理引导欺凌者回归社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保护处分 少年法 预防 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劣性校园欺凌案件频发,引起政府与公众的广泛关注。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6年11月2日教育部等九部分发布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发布10起校园暴力典型案例。一方面,如专项治理等虽可暂时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但在专项治理结束后却无法解决校园欺凌复发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指导意见》及典型案例的发布在防治措施方面主张以教代刑,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原则,除刑事责任缺位外,教育施行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欺凌的治理结果呈两极化。从轻、减轻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处罚后,在共同责任的影响下简单的口头批评并不足以达到警示的结果、在收容教养的情况下并未尽到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侮辱性和手段多元等特点[1]的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所带来的部分损害结果虽未达到法定入罪程度,却对精神与心理健康有不可估量的侵害。此外,现有《刑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我国青少年平均首次违法年龄已提前至12.2岁[2],其中不乏劣性校园欺凌案件,如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二小男童遭受同学仍厕所垃圾筐,又如2019年11月河南禹州二年级女童眼部被男同学塞入小纸片等,刑事责任的缺位使得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并未达到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望,现有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和施行中的不完善无法解决劣性校园欺凌案件所带来的问题。在少年法视野下,如何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构建有效可行的治理体系以保护未成年受欺凌者的人身财产权益和教育矫正欺凌者已日趋紧迫,亟待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予以解决。
  二、校园欺凌的治理困境及成因
  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多因年龄限制而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或不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在涉罪认定时,性质极其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遇到困境,所受处罚较轻,而一般性校园欺凌案件在治理措施上多以教育引导为主,这使得学校与家长很难像司法机关一样具有强制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低估校园欺凌的危害程度,导致对施暴者较为宽容;二是以家长、学校、社会为主体的共同责任原则使惩治责任分散,不足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三是收容教养施行不足,包括设施收容度不足和附带的和解调解等财产赔偿带来的减轻责任。
  三、校园欺凌防治建议
  校园欺凌防治在保护受害者防治加害者的同时,还承担一个重要责任:即教育引导所有在校学生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主动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教育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要确立国家亲权责任。国家亲权责任的确立是校园欺凌防治最大的保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国家亲权为兜底责任,可缓解现有责任分散的现状。
  第二,建立保护处分机制。对未成年欺凌者的防治不僅在于给予相应的处罚,更要引导其回归校园。建立以司法机关、学校、家庭为核心的联合保护处分机制,确立各方责任及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落实收容教养制度。尽管我国早已施行未成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收容教养制度,且已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在防治力度上占主要地位,但其在施行过程中并不顺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收容教养场所的收容度不足,二是和解调节等财产赔偿带来的减轻责任使得收容教养施行不完全。对于前者,应该落实各地的收容教养地,建立相对应的特殊学校,招聘管理人员与教育者等,缓解收容度不足的问题;针对后者,应分级校园欺凌案件与对应的和解调节赔偿减轻责任限度,给予双方适当的处罚与补偿。
  四、结语
  校园欺凌案件的危害并不限于校园内,可能对未成年的成长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完善立法、厘清责任、回复诉求、落实收容教养制度是当今社会面对校园七零案件频发的有效解决措施。
  【注 释】
  [1] 袁翠清.未成年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法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5):11-15.
  [2] 王牧.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与走向[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4):4.
  作者简介:田童,1999,女,汉,辽宁省大连市,本科在读,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其他文献
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好,国家才能治理好。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党纪必须严于国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纪律就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绳。严明党规党纪,是维护党的权威、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
期刊
行政诉讼调解作为社会纠纷的解决途径之一,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合理地解决群众的问题,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结合。但是,我国对于行政诉讼原则上不适用调解,目前我国又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阶段,对于自由平等及人权的保护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对行政诉讼法中的调解制度的构建问题也急需突破和解决,此时则必然存在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定位问题。  一、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定义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
期刊
【摘 要】 当患者缺乏自主决定能力或者不宜对医疗行为作出自主决定时,需要由他人代为决定,此时的代理具有强烈的人身性,我国《民法典》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可适用代理的情形,但尚未能构建起完善的医疗决定代理制度,应当从维护患者自主决定权的角度出发,明确代理的理论依据、适用前提、代理人范围以及代理规则等问题,真正实现医疗决定代理保障患者权益的作用。  【关键词】 自主决定权 知情同意 医疗
期刊
【摘 要】 严厉打击赌博行为,是公安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日常抓赌过程中,涉及赌博最多的就是打麻将。为了达到良好的警示教育目的,民警通常在现场就将麻将机砸毁,但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涉案财物有其特定的处置程序,公安民警的此行为显然违反了相关规定。本文拟通过从现有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角度来分析公安民警打砸麻将机行为的违法性。  【关键詞】 公安民警 涉案财物 违法性  公安民警在日常案件办理中
期刊
【摘 要】 基于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日本防御商标制度的研究,进行比较法分析,得出我国可以借鉴防御商标制度的结论。  【关键词】 防御商标 商标 驰名商标  一.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  (一)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现状。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我国对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同类保护,对已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跨类保护。同时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仅限于个案认定,所以认定驰名商标时,也就意味着案件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经典案例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初浅探讨利益衡量理论的适用现状,与司法实践的适用出路。通过对该理论的认识,解除我国利益衡量理论的适用障碍。以增强法的妥当性、时效性、和安定性,并希望可以早日实现利益衡量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案 情  本案“黄某红与甲县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甲县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阳光嘉园分公司噪声污染责任纠纷案”是我国近几年环境污染侵权案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笔
期刊
【摘 要】 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风险化的时代,要对生物识别信息提供区别于一般个人信息的专门保护,才能适应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保护首先需要遵循区别于一般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故本文在借鉴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个人生物信息识别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旨在为防止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滥用提供原则基础。  【关键词】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保护原则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生物识别技术在日
期刊
【摘 要】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刑事诉讼法修改所确立的一项新制度。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导向型制度创制,既符合我国司法实践中反腐败和国际追赃追逃工作的需要,也与国际刑事司法趋势相契合。对比域外立法,我国设置贪污受贿犯罪的缺席审判程序,旨在严密海外追逃、追赃的刑事法网。基于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被害人权益和彰显刑罚目的的考量,应当在明晰轻罪范畴的基础上构建轻刑案件的缺席审判制度。  【关
期刊
【摘 要】 我国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探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前理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该制度的发展史和域外立法例表明,其背后的立法逻辑是维护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排除他人的不当干涉,进而促进社会交往和谐。为体现这一法理,应当在未来法律中将基于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财产权的外延扩大化,把法人列为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并在审判实务中将“当事人双方相对的经济地位对比”纳入确定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使赔偿标准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吴英案为落脚点,探讨对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非法集资”、“诈骗方法”等几个关键性构成要素及其存在的缺陷,建议以刑法谦抑性原则为前提,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与客观的外在活动,及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来设定该罪的相关法律条文,从而使我国的集资诈骗罪更加的完善。  【关键词】 集资诈骗 吴英案 非法占有目的 诈骗方法 制度设计  一 吴英案反映出的集资诈骗罪的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