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研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好,国家才能治理好。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党纪必须严于国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纪律就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绳。严明党规党纪,是维护党的权威、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党规党纪必须严于国家法律。作为一个政治坚定、组织严密、有铁的纪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严明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对依规治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13亿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必须从严依规治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是势所必然、不言而喻的。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不仅体现在党中央的鲜明态度中,更体现在党规党纪对于党员干部的实际约束力上。
  从各级纪委这两年查处的案件类型可见,党规党纪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生活纪律及作风建设等方面对党员干部有着比国家法律法规更为严格的要求。
  例如,收送节礼、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等行为在国家相关法律中,一般情况下,并未作出定罪的规定,却因有违作风建设相关规定而成为党员干部不敢触碰的“高压线”。“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相关要求,对普通公民来说只是一个道德教养问题,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可能就会被上升到违反党规党纪的高度,受到相应惩处。”中央党校教授封丽霞指出,“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的约束严于国家法律,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今年上半年中组部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规定“裸官”不得在五类岗位任职,各省区市据此展开了“裸官”整治和调岗专项行动。专家分析指出,“迁徙自由虽然是公民权利,但是鉴于‘裸官’的贪腐风险,党规党纪作出了严于法律的规定”。
  二、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是对党自身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党内法规制度是自我党建党以后就有的一套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套制度日臻完善,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指出,日臻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为八千多万党员提供了规范体系,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与时俱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滞。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等党内“立法法”;集中清理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出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形势任务的准确判断和从严依规治党的坚定决心。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依规治党必须抓好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工作,必须稳步推进,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快。”中央纪委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志勇认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呈现出一些新亮点: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巡视工作等形势发展需要;从工作急需入手,注重实践探索;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做到要义明确、简明易懂、便于执行;制度建设重质不重量,以务实管用为宗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让党规党纪成为一种刚性约束
  “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宣誓入党,就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 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加强纪律建设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决不能视之为儿戏。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党规党纪也是如此。如果执政党连自己的党规党纪都守不住、执行不下去,那么依法执政就是一句空话。切实肩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确保党的纪律成为刚性约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对各级党委和纪委提出的要求。
  “党内法规不仅用来规范党自身的内部行为,更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切实执行。换言之,也就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党员干部的遵纪守法行为,带动全社会依法办事、遵纪守法。”封丽霞指出,中国古话“治国者先受制于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等,强调的正是“欲肃民风先正官风”的道理。
  纪和法是两个分不开的字眼,在我们这个社会,守法应先从守纪开始。作为党员,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做一个守法的自己,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宫兆岩. 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研究[J]. 现代国企研究, 2018, 144(18):220.
  [2] 黄海苑.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探讨[J]. 青年时代, 2017:79.
  [3] 柳红卫.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创新的探讨[J]. 神州, 2017(14):252-252.
  [4] 陈明.新形势下做好基層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煤地质报,2018-06-18(1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于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放缓的现象来说,中小企业的能否健康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人力管理作为管理活动中的最大变量,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发展问题。本文将分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人本主义、激励反馈、培训成长、鼓励创新等核心要素作为管理理念,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绩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做出重要讲话:“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争取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打击贪腐、肃清官箴一直是古今中外关于官场永恒的话题。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腐败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公众机构的产生便存在的一种问题,上可追溯到奴隶社会,下可联系到当代时期,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我们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腐败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此时便需要发挥全人类的主观能动
期刊
【摘 要】 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呈现出“失礼入刑,互为表里”[1]一特征。而这在以“十恶”为中心的重刑原则,以“八议”为中心的轻刑原则,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和以矜老恤幼为中心的恤刑原则中有着显著体现。  【关键词】 唐律 刑法原则 “失礼入刑”  一、“失礼入刑”  西周时期开始就存在“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而入刑”[ 《汉书·陈宠传》。]的礼刑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唐代。礼是本,是制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应运而生的健康码中记载的关乎每位公民的隐私与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遭受侵害,公民的不安情绪将使已经人心惶惶的社会再受到创伤。而在最新通过的《民法典》中《人格权编》第六章专门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法律规定,足以说明我国对作为新型人格权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恰逢其时地为健康码用户遭受潜在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提供了救济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 健康码
期刊
【摘 要】 劳动人事问题是企业上市审核中的关注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密集的企业中,为外来务工人员全员缴纳职工社保成为企业的难点问题,而往往是务工人员个人缴纳意愿不强,企业为了节省管理成本,没有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职工社保,但在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的大前提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以达到企业持续经营,全体员工足额缴纳职工社保的目的。  【关键词】 职工社保 新农合 新农保  员工的职工社保缴纳一直是企业治理中的重
期刊
【摘 要】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ii)项的适用虽已到期,但对于该条款的争论并未就此停歇。对该条款存废认识不一的原因主要归于各方对其中性质认识存有分歧。如果该条是有关中国“非市场经济”身份的界定,那么(a)款(ii)项的适用到期自然意味着“非市场经济地位”这顶帽子可以从中国头上摘除;如果第15条是有关WTO成员对待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方法,那么(a)款(ii)项的终止只是与反倾销
期刊
【摘 要】 公开权是指自然人利用自己的肖像,声音,姓名等人格标志来获得财富名声的权利。公开权属于权利人获取经济利益的财产权,但其还具有隐私权和知识产权属性。本论文主要介绍韩国民法中的公开权,包括其概念、法律性质及保护范围并对其侵权的救济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公开权 公开权侵权 损害赔偿  一、公开权的概念及性质  1.公开权的概念。公开权可以根据对权利的性质、主体和客体的不同看法,存在不同
期刊
【摘 要】 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开制度是解决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执行难”这一重大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健全我国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对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一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与法院信用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来保障,促使失信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以达到失信惩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中,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发挥了主导作用
期刊
【摘 要】 新《土地管理法》于2020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法在土地征收方面的重点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土地征收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等。其中,改革重点之一是对“公共利益”界定的范围进行了例举界定。由于原法公共利益的模糊性描述,容易造成了各地方、各时期政府执行层面对“公共利益”这一重大前提条件掌握标准的不统一,从而导致所有人权利受损等事实,影响社会稳定。新法将“公共利益”的范围进行明晰,但
期刊
【摘 要】 英国早在16世纪就有了针对贫穷、流浪等问题的社会立法,1601年汇集为《伊丽莎白济贫法》,相比已经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济贫法案,在法案汇编之前各个阶层为法案的颁布所积累的物质生产实践经验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择其历史长河中的这一重要转折点,在唯物史观视角下着重探讨现实的人对该时期的社会立法形成的重要作用,以期加深对现代英国的认识,并给其他国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伊丽莎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