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 情意 深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增强自身感悟、培养审美情趣和语感的重要途径。而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阅读材料的情感与内涵,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读出“新”意
   探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明显不同。传统的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往往预设了阅读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学生的阅读是有局限性的。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倡导开放式阅读,它不限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不禁锢学生的理解和思想,倡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新感悟”,得到“新见解”,归纳“新观点”,形成“新认识”。
   如学生在阅读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时,不难从诗词的意境中获得审美享受。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山上有“层林”,江中有“百舸”,空中有“雄鹰”,水底有“游鱼”。作者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万山红遍的壮丽秋景。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其他角度获得某种“发现”吗?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努力挖掘“新”的阅读感受。全词首句“独立寒秋”中的“独”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而纵观全诗中的关键动词——“立”“看”“问”“忆”,均有“领词”之称。“独”使人感受到秋的寒意,却反衬了作者内心的高亢,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才能慢慢体会风景的细节,才能直抒胸臆,表达豪情壮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独”才有了“忆”,才有了作者人生的另一番“景致”。
   又如《荷花淀》,作者在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设置了一个“空白”: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颤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读到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水生嫂的手指到底被苇眉子划破了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展开想象,在这个“空白”处填写各种不同的答案,进而水生嫂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和美的形象也能在学生心中明晰起来。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空白”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文中,这样的“空白”是很多的,如:《祝福》中祥林嫂在“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项链》中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迸射出来的想象的火花。
   二、读出“情”意
   任何有感染力的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一定是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爱情的某种感悟或情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无须雕琢和修饰,它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怜悯。这种情境交融、发人深省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也要着重找准一个“情”字。
   例如,编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欧·亨利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脍炙人口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哀莫大于心死”,琼珊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她已经对这个世界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想放弃生命。但令她惊奇和惊喜的是,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是什么在支撑琼珊“生”的希望?表面上看不过是一片藤叶。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主阅读与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发现,这种生的希望或力量正是藤叶中所凝结的一种人间真情,贝尔曼“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正是他的精神与慰藉成了琼珊的保护神。这种人间真情打动了学生,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和希望甚至生命之光已经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这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且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同时,笔者又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笔者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流去的仅仅是江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和“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默念些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当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心中就有疑惑了:“我们平时送朋友一般都是送到家门口,最多送到楼下,客人走了,我们也就转身走了;而李白却是在老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还久久不愿离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对此,笔者就通过讲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故事和李白为孟浩然写的另外一首诗《赠孟浩然》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笔者这样处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释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白和孟浩然,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体现的“深厚情谊”。
   三、读出“深”意
   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许多学生常常采取“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虽然表面上提高了阅读效率,却把握不了作品的内涵,更难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既有心灵的沟通,又有思想的共鸣,学生只有潜心静读,反复推敲,才能读出“深”意。
   在一些反映特定历史及环境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例如鲁迅的名篇小说《祝福》,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迫的穷苦农家妇女,在家庭出现多次变故后,她虽然努力挣扎,但最终难逃封建礼教的“审判”,经过生存与精神压力的双重打击,祥林嫂丧魂落魄,沿街乞讨,以至于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街头。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细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来达到深化阅读的目的。“究竟是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是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还是柳妈和‘我’?”似乎这些人物的出场都促使了悲剧的发生,但又不直接构成“谋杀”,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祥林嫂这样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生不如死呢?——吃人的封建礼教。学生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挖掘社会根源,才能真正走进作品,产生情感的强烈共鸣。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也不是任意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的教学,若要深入探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人论世,探究“不幸亡故国”却“有幸成词宗”的内在原因;也可以通过其亡国前后所作的一系列词作的比较,探究其政治生活对词情、词风的影响。但这些探究似乎都超出了高中语文学习探究的标准。笔者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的现状,引导学生从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发,进行这样深层次的探究:“这首词是写亡国之愁的,为什么历代的读者乃至今天的我们,虽然不是亡国者,但是读这首词还是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愁”之于我们的民族来说,是有它特定的内涵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其他文人写愁的名篇名句,通过比较深入探究愁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悟。
   总之,探究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探究的意识。语文教师应及时总结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于9月19日发布
期刊
一、背景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又这样指出:“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也只是给学生一些
期刊
办学校就是办氛围,做教育就是做文化。浙江省新昌中学在继承传统德育载体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德育新载体,营造新昌中学特有的德育“磁场”,使德育直抵学生心坎,全心书写“幸福教育”的精彩!其中,“培菊展菊”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一项活动。新昌中学大规模自培菊花已有12年历史。12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举办大型菊花展,作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参观人数累计超过30万以上。
期刊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消沉等心理问题,且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笔者所在的嵊州市崇仁中学曾对近2000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同时,我们又设计了20个以情境设置为
期刊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法布尔《昆虫记》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体会到他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若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
期刊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社会生活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以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地区回族的婚姻习俗变迁为切入点,具体阐释该地区回族在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变迁,并深入分析其变迁因素,有助于全面深入研究该地区回族的婚姻文化及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章从三个部分阐释临夏农村地区回族婚姻习俗的变迁及其原因。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缘起、意义、方法及理论,概括总结国内外有关回族婚姻研究现状,并详细展现当地回族婚姻习俗产生的文化生境。第二部
“郑志湖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成员由来自台州市9个县(市、区)的10名优秀物理教师组成。3年来,工作室开展了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举行了20多次研讨活动,开了50多节研究课,还与上海市等省内外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了研讨会,同时在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室以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以“学生主动、问题驱动、教师导动、多元互
期刊
编者按  随着全国教师教育工作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师训工作的重心下移,校本研训成为了实现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期前沿,我们选择浙江省长兴中学为范本,多方位地撷取学校管理、教学观察、教师成长等方面内容加以剖析。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建设
期刊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作文定义”这一问题,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经过自身探索后得到的一些想法。   一、作文定义研究之必要性   作文概念都不知道,教师如何教作文?学生如何写作文?中考、高考阅卷教师又该如何评判作文?   教师教作文时是心中无数的,学生写作文时也是心中无数的,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也是心中无数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高级的作
期刊
记 者 杨校长,您好!我们知道,目前全国已有很多中学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尝试,温州市第二中学作为浙江省内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典型,已经开展了近两年的相关教学活动,并加入了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的C20联盟,那您是如何把握住这次教学变革的契机的?   杨晓燕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主体的自我觉醒,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