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培养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方式和话语交流模式发生了变革,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业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内新闻传播院系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也面临着革新,为了适应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闻从业者,高校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硬件配置、培养目标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力求培养全能型适应社会性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高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
  一、媒介环境的变革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web.2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媒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各种媒介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风起云涌,话语权从权威媒体独揽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传播模式从"一对多"的传统模式转变到"多对多"的开放自由模式,传播过程从单一的传受模式转变为传受互动、信息裂变传播。新闻传播门槛骤然降低,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和高度自由的发言权加大了新闻传播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对专业的新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一根粉笔讲到底"、"老师说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互联网的高度发到要求专业新闻人才掌握一定的技术,自媒体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更加激烈,抢占新闻的先机更有难度,新闻人才应该是全能型人才,采、写、编、评样样精通而又有所专长,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尤为突出。新闻传播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极度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光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实践中自我总结、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空谈理论无法满足快速信息传播时代的需要。因此,新闻教育的各项环节都应该密切配合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
  二、新的媒介环境需要新的新闻传播教育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协调
  新的媒介环境和技术环境背景之下,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新闻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因此高校新闻教育中理论联系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的重要性在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编辑这样的课程中体现的有为明显,如果不亲自实践,学生很难从课堂上、书本中写好新闻作品、做好新闻作品,只靠"看"、和"听"也无法办出一份报纸、做出一期电视节目。因此,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性强的课应当安排学生深入新闻工作的实践,多为学生提供平台,哪怕是校园新闻制作,也可以深入参与其中,得到锻炼。
  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中设置全面的政治、历史、文学、法律、英语、哲学、文献检索等,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培养方向侧重,旨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灵活进行文献检索、拓宽视野观测国内外新闻报道情况。
  另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要相协调、相适应,不能脱节,理论与实践要联系、结合。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中要注意,要在实践中及时应用、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及时修复、弥补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缺失,避免理论、实践课程都有,却相互独立、断层,失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注重引进新理念、新形式
  新形势下需要新型师生关系和新的教学理念,师生的尊卑观念已经不适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师生应当是平等、交流、共进、互促的关系,尤其是在新闻传播这样注重实践经验的专业。从师资队伍来说,新闻传播教师的学历与从业经验往往无法平衡,高学历的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新闻实践经验,而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新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又可能没有长期的受教育经历和较高的学历。面对这样的矛盾,高校在组建新闻传播师资队伍时不能"唯学历是从",弃纳有丰富经验、学历不足的人传授知识。要针对新闻传播的行业特点组建师资队伍。
  从教学理念来说,在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上不应囿于传统的教室授课,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展示,多开展讨论课、实践课,高校要为师生提供这样的平台,不应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限制了新教学理念的发展和运用、扼杀有利于教学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采用现场教学法,深入采访第一线,或在户外开展讨论交流课,不局限于呆板的课堂、创造活跃、宽松的交流气氛,开展摄影课、摄像课,教师在拍摄、剪辑中给予实际操作的指导等。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能力,强化其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
  (三)硬件设施和培养目标:提供技术平台,培养全能型人才
  为适应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全能型人才,集采、写、编、评等各项能力于一身,既要有发现、捕捉新闻的能力,又要有及时、迅速整合新闻的能力,还要有准确、多途径制作新闻报道的能力。因此,高校新闻教育不能只满足与课堂上的简单练笔和理论探讨,而要既掌握传统新闻业务的能力,又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介,这样才能运用传统新业务能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心应手。
  此外,高校应当加强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让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走入实践中,利用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等校内媒体平台去实践、锻炼[3],同时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建设虚拟演播室、购买摄像机、照相机等技术设备,为新闻传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现实的环境。高校还应与校外媒体或出版机构积极联络,形成媒体与高校的良好互动,这样既可以使高校师生了解媒体发展的实际动态,又可以使学生讲校内所学知识应用到媒体实践中去,积极联系媒体,为新闻院系学子创造实践锻炼的平台,为日后走上新闻传媒类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早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1).
  [2]陈应琴.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邱沛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界,2012,(9).
  作者简介:李俊婷(1993.9-),女,山西应县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其他文献
期刊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学生们因为有人聆听自己的见解,有人和自己争
期刊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力促进了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而旅游景区公示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必要的旅游信息,激起游客的兴趣。然而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满
古诗词新作品是给古诗词配以现代音乐旋律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我国的诗词文化,重视诗词文化,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项目通过对古诗词进行谱
期刊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即时通讯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它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搭建了全新的平台。本文对微信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积极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得到迅猛的发展,媒介传播途径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2011年1月
本论文基于文学伦理学对比大正时代和五四运动时期中日两国儿童文学.通过回归文学作品的伦理现场,在作品中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中日儿童文学中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以及做出
期刊
足球是最富于激情的竞技项目,因此经常导致足球节目解说员出现“说都不会话了”的场面,下面就是经过精心整理的中央电视台某足球节目解说员的经典口误。 Football is the mo
期刊
鲁迅早年在日本生活的经历对其人生的影响巨大,但他却很少直接表达对日本的看法,然而他的一些褒奖日本的言论却容易让人误解他对日本的态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查,不难看出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