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有13份试卷涉及到了对作品篇章结构分析概括的考查,而最为典型的试题当属湖南卷的第21题,要求学生能就鲁迅的《忆刘半农》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更引起了大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简析六种常见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结构。
  
  一、整体结构的布局
  
  从文章结构思路上看,有三种类型:时间型、空间型、逻辑型。时间型的主要反映时间顺序,如先后、早晚等;空间型的主要反映空间顺序,如上下、内外等;逻辑型的主要反映逻辑顺序,如正反、主次、类比、归纳、证明、阐释、叙议等。
  【示例】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焰火的变奏》):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解析】这篇文章的主体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空间上的两种物象互相映衬,时间上的两种生活状况的交织,空间与时间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交织,作者借此种表述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二、开头结尾的谋划
  
  1. 一般说来开头段主要起着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的作用。
  【示例】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灯火的温情》):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结合下文,不难发现文章的核心是在谈“人生的孤绝境界”,开篇“闲话”谈自己常走乡间夜路,加深了对黑暗的理解,作者用视野的黑暗为下文谈人生境界的孤绝进行铺垫。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此外,2007年的高考试卷涉及到对文章首段作用分析的试题还有江苏卷第16题、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辽宁卷第17题、2007年广东卷16题。
  2. 结尾段常常起着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引发思考等作用。
  【示例】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焰火的变奏》):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解析】本文题目为“焰火的变奏”,又因为这句在文章结尾,所以不难得出卒章显志这个作用。同时文章的主体是借助焰火的变奏来传递不同的生活年代,最终传递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清楚,这里采用一个反问句,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涉及此考点的还有浙江卷第21题。
  
  三、详略主次的安排
  
  这里的“详略主次”是指文章材料的运用的详略主次,大凡优秀的作品,材料自然安排的详略得当,使得文章结构紧凑、中心突出、表达合理。
  【示例】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告别三峡》):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解析】仔细阅读作品,不难发现文章以告别为中心,把游客的告别与移民的告别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由失落到崇敬再到赞美的感情变化,从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上热情赞颂三峡移民对三峡工程、对祖国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据此不难得出下面的答案。
  【答案】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四、行文线索的贯穿
  
  将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需要线索来帮忙。如果线索运用得当会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5)中心事件为线索;(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等。
  【示例】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4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解析】落叶”是全文的一个主导意象。它具有多重含义:它是游子形象的写照,是指漂泊四海、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我”;同时也是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的形象。全文以“落叶”为线索,将记忆中故乡风景的印象,母亲日渐衰老的印象,游子对母爱的感恩以及无法报答的遗憾、愧疚等种种感悟交集在一起。
  【答案】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过渡照应的勾连
  
  过渡句和过渡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通常起到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紧的作用。
  【示例】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泰山很大》):“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以这句话为节点的上下文的意思分别是“对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和“自己写不了泰山的原因”。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并且重在启下。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此外涉及到这一考点的还有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9题。
  
  六、伏笔悬念的设置
  
  为了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作者常常安排一些悬念以便使得文章引人入胜,趣味横生,逻辑严密。
   【示例】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7题(《日月行色》):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此文以情写人,以反话明真心,以语言和细节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前后语言细微的变化,理解女主人公含蓄的表达,透过“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这一句准确把握女主人公的态度。
  【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喜悦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结构是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以上六种归类并不一定全面。所以,在解题时还应注意四点:一是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
  思;二是体味题目的含义,它或是涵盖全文的内容,或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思路;三是善抓中心词和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的段首或末句,或总领下文或收束上文,并为理解全文的主旨奠定基础,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深刻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四是看清标志语,就是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词句,
  就像道路口的“指示牌”,不断探究行文的思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周俊
其他文献
There were seven lions who were friends to a cow. One day, the lions invited the cow for a meal.  They prepared lots of meat to share with the cow. However the cow could not eat the meat but he remain
期刊
There were three brothers.They each decided to find a precious treasure and meet a year later.  One year later, the three brothers gathered again. They each boasted about the treasure they had.  The o
期刊
青春时期是自我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更注重倾听内心的声音,能更清醒地认识自我,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正视自我在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和烦恼。因此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关注青年自我人格的培养,并企图通过作文命题,在青少年的思想里融入积极的人格内涵,倡导优良人格精神。  “关注自我”类作文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来命制,如“挑战自我”、“成长故事”、“心灵感悟”、“内心冲突”、“锤炼意志”、“笑对人生”、“
期刊
The various customs of Qingming Festival are very interesting. In addition to fire prohibition and tomb sweeping, there are also lots of customs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cluding spring outing, playing
期刊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诗人介绍】  张祜,字承吉,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风深沉浑厚,有隐逸之气。《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作。  【赏读】  隋堤刻印着隋朝短暂的历史,记录着隋炀帝
期刊
祈使句常用来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祈使句的谓语动词一律用原形,句子中通常省略主语,句末用惊叹号或者句号,读降调。 祈使句的谓语动词都为一般现在时。  一、祈使句的形式  【肯定结构】  1. Do型,即:动词原形(+宾语)+其它成分。例如:  Sit down, please. 请坐。  Stop! 停下来!  有的祈使句在意思明确的情况下,动词可省略。如:This way, please. 相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觊觎 手谕 愈合 坚贞不渝 瑕不掩瑜  B.果脯 苗圃 黄埔 蒲柳之姿 铺张浪费  C.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卓有成效  D.悄寂 峭拔 讥诮 销声匿迹 惟妙惟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沮丧钟灵毓秀故伎重演有则改之,无则加免  B.昭雪满腹经纶和盘托出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C.防碍
期刊
编者语:“推断和想像”要借助文本中的已知信息对未知信息进行推测和断定。李祖龙老师的这篇文章揭密设题陷阱,寻找解题思路,化难为易,交给了同学们一把“无中生有”的金钥匙。    一、考点诠释    “根据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2001年开始设题,是阅读能力考查的第四个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题都出现在四个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侧重考察学生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品质,体现了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创新意识和
期刊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评价鉴赏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也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考查方向。    【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形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
期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鉴赏“表达技巧”的考题中,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  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特的艺术技能。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