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形成细胞功能异常诱发日光性黑子的研究知识科学优秀方法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儿男,1月龄,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表面覆火棉胶样膜,之后全身逐渐脱屑,2个月时火棉胶样膜完全脱落,鳞屑明显,皮肤干燥。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干燥,前胸残留紧张、有光泽且透明的塑料封皮样膜,躯干、头皮可见大片状、白色的盘状鳞屑,呈镶嵌状,鳞屑中央黏着,边缘游离。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CYP4F2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突变c.1137G>A(p.W379X)和母源突变c.467G>A(p.R156H)。诊断:板层状鱼鳞病。
目的通过分析真实世界奥马珠单抗治疗人工荨麻疹的数据,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2月到2021年5月完成16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人工荨麻疹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关键摩擦阈值(CFT)和激发试验瘙痒评分、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治疗前后组内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纳入27例完成16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人工荨麻疹患者。
目的探讨组合皮下组织蒂皮瓣对鼻翼全层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外科收治的11例鼻翼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女6例,男5例,年龄56~87岁(平均70岁)。患者肿瘤切除后均形成鼻翼全层缺损,先沿面颊部内侧设计一个皮瓣,翻转180°修复鼻黏膜形成衬里,再沿同侧鼻唇沟方向设计一个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继发缺损及肿瘤术后缺损处的外层皮肤。结果术后缺损平均直径1.8cm(范围1.5~2.5cm),衬里直径平均0.9cm(范围0.6~1.5cm)。7d后拆线,伤口
期刊
期刊
慢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而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可以更快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逐渐得到临床证实。本文总结分析慢性荨麻疹临床诊疗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为临床管理这类患者提供参考。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敏感且检测方便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CSU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疗效。在CSU日常管理中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患者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格外重要,如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荨麻疹疾病控制评分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CSU评估工具,分析其优点、局限性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旨在构建CSU临床评估体系,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皮肤微生物群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与玫瑰痤疮发病可能相关的重要皮肤微生物群,包括蠕形螨、Bacillusoleronius、痤疮丙酸杆菌、Corynebacteriumkroppenstedtii等,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接触性荨麻疹属于慢性荨麻疹中的可诱导性荨麻疹,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以及机制不明性接触性荨麻疹。致敏原种类繁多,近年来,由化妆品中相关成分及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诱发的接触性荨麻疹相关报道逐渐增多。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是诊断接触性荨麻疹的关键,多种皮肤试验可用于辅助诊断。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