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敏感且检测方便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CSU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疗效。在CSU日常管理中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患者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格外重要,如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荨麻疹疾病控制评分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CSU评估工具,分析其优点、局限性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旨在构建CSU临床评估体系,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机 构】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100191北京医院皮肤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敏感且检测方便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CSU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疗效。在CSU日常管理中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患者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格外重要,如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荨麻疹疾病控制评分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CSU评估工具,分析其优点、局限性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旨在构建CSU临床评估体系,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8例CSU患者(CSU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8例健康对照(HC组)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利用16SrRNA测序技术鉴定微生物种类,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菌群差异。采用SPSS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α多样性方面,CSU组ObservedOTU指数161.28±35.47,Chao1指数161.31±35.51,Shannon指数5.15±0.47,Simps
目的回顾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疗效、安全性及停药复发情况。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SU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门诊随访形式,通过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不良事件及停药后复发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
患者女,25岁,因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反复1个月就诊。7年前患者因腋臭双腋下曾行小切口汗腺切除术。1个月前因颈部滑膜肉瘤(ⅡB期)术后行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3次化疗期间,出现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皮损逐次加重。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及腋下、腹股沟等间擦部位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边界较清楚,上有粟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可见糜烂;皮疹处皮温高,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双腋下行小切口腋臭手术的部位无皮损,无疼痛。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基底层下水疱形成及部分汗腺坏死。诊断:多柔比星脂质体相关间擦
目的分析和总结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临床特点,探讨Williams、日本和中国AD诊断标准的满足情况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0年10月至2020年5月期间根据Williams标准或中国张氏标准确诊的165例特应性皮炎住院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illiams、日本和中国AD诊断标准重新评估,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165例AD患者中,66例(40.00%)2岁之前发病;95例(5
患儿男,1月龄,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表面覆火棉胶样膜,之后全身逐渐脱屑,2个月时火棉胶样膜完全脱落,鳞屑明显,皮肤干燥。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干燥,前胸残留紧张、有光泽且透明的塑料封皮样膜,躯干、头皮可见大片状、白色的盘状鳞屑,呈镶嵌状,鳞屑中央黏着,边缘游离。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CYP4F2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突变c.1137G>A(p.W379X)和母源突变c.467G>A(p.R156H)。诊断:板层状鱼鳞病。
目的通过分析真实世界奥马珠单抗治疗人工荨麻疹的数据,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2月到2021年5月完成16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人工荨麻疹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关键摩擦阈值(CFT)和激发试验瘙痒评分、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治疗前后组内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纳入27例完成16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人工荨麻疹患者。
目的探讨组合皮下组织蒂皮瓣对鼻翼全层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外科收治的11例鼻翼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女6例,男5例,年龄56~87岁(平均70岁)。患者肿瘤切除后均形成鼻翼全层缺损,先沿面颊部内侧设计一个皮瓣,翻转180°修复鼻黏膜形成衬里,再沿同侧鼻唇沟方向设计一个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继发缺损及肿瘤术后缺损处的外层皮肤。结果术后缺损平均直径1.8cm(范围1.5~2.5cm),衬里直径平均0.9cm(范围0.6~1.5cm)。7d后拆线,伤口
慢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而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可以更快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逐渐得到临床证实。本文总结分析慢性荨麻疹临床诊疗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为临床管理这类患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