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知识体系复杂,课型多样,同时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如何让作业能有效巩固知识、促进学习、锻炼能力、培养兴趣,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作业中得以充分体现,不能拘泥于原有的作业框架,需要不断尝试。
关键词:高效课堂;科学;导学稿;多样化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延伸部分,是巩固、内化新知识,逐渐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作业包括了导学稿、配套作业本和自编练习,其中导学稿成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核心,但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中,包括导学稿在内的作业大多采取的是同一制:同一内容、同一难度,组长、组员也同一要求、同一评价,长期如此,不仅抑制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展,也阻碍了小组整体的良性发展,同时,科学课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以及高效课堂中小组组员的差异性,更需要我们将“多样化”糅合到作业的设计中。
笔者将从导学稿设计和练习检测设计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导学稿预习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导学稿将原本教师“不可控”的预习内容转变成了“可设计”、“可评价”的预习作业,而科学学科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它更注重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预习并不只是在课本中双色笔划线而已,更应体现多样性、实践性,在难度上倒无需过多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在完成过程中自然体现出层次性,下面简单叙述下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
(一)搜集整理式预习
“搜集整理式预习”是指在教材中寻找相关新知识或是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并进行归类,并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重现有关旧知,为学新知提供支点,或是搜集、整理新课教学时所需要的素材,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案例1: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第一课时的导学案预习部分,体会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片段取自导学案)
1.请详细阅读课本,并用双色笔勾勒知识后答题。(请组长检查课本预习痕迹)
2.依据已学知识,请归纳生物体结构层次(从小到大)
案例2:七年级上册《细胞》第一课时导学案预习部分,学会调查并汇总有用资料,最后尝试得出结论。(片段取自导学案)
[争论]到底是谁发现了细胞?
请同学们阅读各类资料(可上网查询),汇总“列文虎克”与“罗伯特虎克”的相关事迹,请与课前与组员交流汇报。
当然,除了上述两例外,我们还在实际教学中大量使用“搜集整理素材”的预习方式,如在学习电功率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家中所有电器的功率说明图;又如在学习被子植物中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时,要求学生搜集菜市场中的各色各类叶子等。
(二)操作实践式预习
此类预习则是根据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和生活经验进行预体验或再体验,这类预习作业的设计要点在于:要求需具体、便于操作、便于展开自学。
案例3:在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的预习作业中,按教材要求学生自行制作“生态瓶”,在高效课堂中还可利用小组资源对学生制作的“生态瓶”进行组内、组间展示,以提高其表达与交流能力,并以组内、组间评比的方式来完成作业“评价”。
案例4:《牛顿第一定律》的预习部分设计(片段取自导学案)
[活动]回忆小时候滑滑板时的场景,并请回答下列问题:①那种滑梯更刺激?②在同一个滑梯上,穿什么样的衣服滑的更远?③怎么样才能滑的更快?
[活动]家庭小实验—模拟滑板:在变量控制的条件下模拟活动1中的问题。
建议寻找的材料:砧板、毛巾、象棋棋子(或麻将牌)……
你寻获的创意材料:
案例5: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预习部分设计(片段取自导学案)
[活动1]家庭小实验—水被什么压住了?
所需器材:长塑料吸管、玻璃杯、凉开水;(明天器材带到学校,用于小组实验展示)
探究1:将吸管插入水中,用嘴吸到水后用嘴唇贴住吸管,将吸管从水中提起。
你看到的现象是:
然后将嘴唇移开,你看到的现象是:
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的预习变为形象的小实验探究,即培养了动手、观察能力也达成了预习新课的目的,同时也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前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引发其积极思考。
“操作实践式预习”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应用最多,但也最为诟病,其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及主动性的缺失,往往流于形式。但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开展的科学课堂教学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笔者认为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兵教兵的土壤,是知识流动的渠道,所以组长或副组长等优生展示实验并进行讲解,其它组员倾听而后质疑,这也正是“多样化”理念的一种体现。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要能充分调动小组内各层次学生,优者多劳,后进者多体验。
二、课后巩固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这一部分都是针对学习目标,以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调动各层次学生,这部分不仅需要体现多样性,同时在反思小结以及难度层次上,更需用心设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下列几种方式:
(一)“当堂练习”式(当堂完成)
根据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设计习题,一般以当堂例题的模仿性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组长、副组长当堂批阅,并能由优生解释,帮助全组成员过关。
(二)“口头作业”式(课堂结束时)
用语言复述相关知识,是令其内化的一种方式。
所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及时理解所学知识,要求其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用自己的话阐述某一概念、现象、定理”或“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进行口头复述”。此类作业一般交由后进生完成,如内容较多,可事先给予一定时间,令整组进行归纳,此时优生会帮助整理,完成小组合作。 (三)“反思式”作业(课后)
当然,导学案上的当堂练习并不足够,如何提高课堂作业本的利用率也需思考。笔者尝试的“反思式”作业,简单归纳其要素如下:
1.“看书不作业”:整理回顾课堂知识,并完善笔记;
2.“作业不看书”:独立完成作业,不翻书,不询问;
3.“做千题不如订正一题”:红笔订正错题;
4.“订正千题不如反思一题”:问题讨论,错因分析,组内同学交流互助;
5.“上交师批”:评价反思,鼓励。
(四)“二次作业”式(每周巩固)
“二次作业”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例题、思考讨论、阅读材料、实验活动以及各类当堂练习、配套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代表性错误而设计的巩固性作业。其使用周期为“一周”,可作为周末作业使用,也可作为每周测试。
“二次作业”的主体是学生的“错点”,脱离学生的二次作业设计是低效且无用的。同时,“二次作业”也是拔高难度,体现分层的最佳环节。
(五)“思维导图”式(复习阶段)
在章末或学期末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专题复习总结,在学生尚不会熟练使用思维导图时,可由检索表代替。思维导图是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好方法,能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绘出的“图”中发现各自的精彩,且能在组内群学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总之,将多样化融入到“导学稿设计”和“练习检测设计”两个维度,尝试并坚持多种作业的设计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师对各层次学生的关注度,更能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不能将学生限定在“书本”知识中,用“搜集整理式”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归纳;用“操作实践式”学会探究、学会观察;用“口头作业式”学会表达、学会交流;用“反思式作业”学会小结、学会反思;用“二次作业式”学会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用“思维导图式”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泉.农村小学分层作业的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0
[2]陈泽华.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9):15-17.
[3]曾佑全.初中科学“二次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3(3):29-31.
关键词:高效课堂;科学;导学稿;多样化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延伸部分,是巩固、内化新知识,逐渐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作业包括了导学稿、配套作业本和自编练习,其中导学稿成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核心,但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中,包括导学稿在内的作业大多采取的是同一制:同一内容、同一难度,组长、组员也同一要求、同一评价,长期如此,不仅抑制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展,也阻碍了小组整体的良性发展,同时,科学课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以及高效课堂中小组组员的差异性,更需要我们将“多样化”糅合到作业的设计中。
笔者将从导学稿设计和练习检测设计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导学稿预习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导学稿将原本教师“不可控”的预习内容转变成了“可设计”、“可评价”的预习作业,而科学学科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它更注重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预习并不只是在课本中双色笔划线而已,更应体现多样性、实践性,在难度上倒无需过多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在完成过程中自然体现出层次性,下面简单叙述下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
(一)搜集整理式预习
“搜集整理式预习”是指在教材中寻找相关新知识或是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并进行归类,并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重现有关旧知,为学新知提供支点,或是搜集、整理新课教学时所需要的素材,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案例1: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第一课时的导学案预习部分,体会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片段取自导学案)
1.请详细阅读课本,并用双色笔勾勒知识后答题。(请组长检查课本预习痕迹)
2.依据已学知识,请归纳生物体结构层次(从小到大)
案例2:七年级上册《细胞》第一课时导学案预习部分,学会调查并汇总有用资料,最后尝试得出结论。(片段取自导学案)
[争论]到底是谁发现了细胞?
请同学们阅读各类资料(可上网查询),汇总“列文虎克”与“罗伯特虎克”的相关事迹,请与课前与组员交流汇报。
当然,除了上述两例外,我们还在实际教学中大量使用“搜集整理素材”的预习方式,如在学习电功率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家中所有电器的功率说明图;又如在学习被子植物中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时,要求学生搜集菜市场中的各色各类叶子等。
(二)操作实践式预习
此类预习则是根据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和生活经验进行预体验或再体验,这类预习作业的设计要点在于:要求需具体、便于操作、便于展开自学。
案例3:在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的预习作业中,按教材要求学生自行制作“生态瓶”,在高效课堂中还可利用小组资源对学生制作的“生态瓶”进行组内、组间展示,以提高其表达与交流能力,并以组内、组间评比的方式来完成作业“评价”。
案例4:《牛顿第一定律》的预习部分设计(片段取自导学案)
[活动]回忆小时候滑滑板时的场景,并请回答下列问题:①那种滑梯更刺激?②在同一个滑梯上,穿什么样的衣服滑的更远?③怎么样才能滑的更快?
[活动]家庭小实验—模拟滑板:在变量控制的条件下模拟活动1中的问题。
建议寻找的材料:砧板、毛巾、象棋棋子(或麻将牌)……
你寻获的创意材料:
案例5: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预习部分设计(片段取自导学案)
[活动1]家庭小实验—水被什么压住了?
所需器材:长塑料吸管、玻璃杯、凉开水;(明天器材带到学校,用于小组实验展示)
探究1:将吸管插入水中,用嘴吸到水后用嘴唇贴住吸管,将吸管从水中提起。
你看到的现象是:
然后将嘴唇移开,你看到的现象是:
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的预习变为形象的小实验探究,即培养了动手、观察能力也达成了预习新课的目的,同时也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前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引发其积极思考。
“操作实践式预习”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应用最多,但也最为诟病,其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及主动性的缺失,往往流于形式。但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开展的科学课堂教学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笔者认为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兵教兵的土壤,是知识流动的渠道,所以组长或副组长等优生展示实验并进行讲解,其它组员倾听而后质疑,这也正是“多样化”理念的一种体现。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要能充分调动小组内各层次学生,优者多劳,后进者多体验。
二、课后巩固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这一部分都是针对学习目标,以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调动各层次学生,这部分不仅需要体现多样性,同时在反思小结以及难度层次上,更需用心设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下列几种方式:
(一)“当堂练习”式(当堂完成)
根据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设计习题,一般以当堂例题的模仿性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组长、副组长当堂批阅,并能由优生解释,帮助全组成员过关。
(二)“口头作业”式(课堂结束时)
用语言复述相关知识,是令其内化的一种方式。
所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及时理解所学知识,要求其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用自己的话阐述某一概念、现象、定理”或“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进行口头复述”。此类作业一般交由后进生完成,如内容较多,可事先给予一定时间,令整组进行归纳,此时优生会帮助整理,完成小组合作。 (三)“反思式”作业(课后)
当然,导学案上的当堂练习并不足够,如何提高课堂作业本的利用率也需思考。笔者尝试的“反思式”作业,简单归纳其要素如下:
1.“看书不作业”:整理回顾课堂知识,并完善笔记;
2.“作业不看书”:独立完成作业,不翻书,不询问;
3.“做千题不如订正一题”:红笔订正错题;
4.“订正千题不如反思一题”:问题讨论,错因分析,组内同学交流互助;
5.“上交师批”:评价反思,鼓励。
(四)“二次作业”式(每周巩固)
“二次作业”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例题、思考讨论、阅读材料、实验活动以及各类当堂练习、配套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代表性错误而设计的巩固性作业。其使用周期为“一周”,可作为周末作业使用,也可作为每周测试。
“二次作业”的主体是学生的“错点”,脱离学生的二次作业设计是低效且无用的。同时,“二次作业”也是拔高难度,体现分层的最佳环节。
(五)“思维导图”式(复习阶段)
在章末或学期末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专题复习总结,在学生尚不会熟练使用思维导图时,可由检索表代替。思维导图是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好方法,能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绘出的“图”中发现各自的精彩,且能在组内群学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总之,将多样化融入到“导学稿设计”和“练习检测设计”两个维度,尝试并坚持多种作业的设计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师对各层次学生的关注度,更能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不能将学生限定在“书本”知识中,用“搜集整理式”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归纳;用“操作实践式”学会探究、学会观察;用“口头作业式”学会表达、学会交流;用“反思式作业”学会小结、学会反思;用“二次作业式”学会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用“思维导图式”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泉.农村小学分层作业的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0
[2]陈泽华.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9):15-17.
[3]曾佑全.初中科学“二次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3(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