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藻的新天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一位艺术家,首先应从其作品开始。了解徐文藻即是先识其画,再识其人。新千年以来,我们相继在国内外各种画展中,发现徐文藻的国画。其既深厚华滋又灵动飘逸的风格,在极力保持传统山水画正宗文脉的前提下显示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已越来越引起画坛同仁的注意,国画界甚至有人戏称其是“斜刺里杀出的一匹黑马”。
  后来,我们了解到徐文藻自幼砚习中国画,自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在长期研究水彩画的同时,一直关注中国画的学术方向。这两者在他心中,曾是其艺术生命的左右手。双管齐下,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好事,俗称多面手,但徐文藻认为,专攻一项,更有利于学科的单一研究。后来,他决定放弃水彩这只手,全力进行山水画创作和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
  徐文藻是位学者型画家,他的学识在于经历和心路的坎坷中的文化积累。他的每一步艺术实践都写满了画家跋涉的印记。他是以倾注全部感情,如杜鹃啼血般的追求来进行丹青文化之旅的前行者。在他的文人画之路上,首先是具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志士情怀,勇于为民族兴亡而献身,在艺术上同样肩负艺术发展的重担来努力尽一位画家的历史责任。
  徐文藻有两个画室。一个在画院,一个在家里。家里的画室,他冠名为“听雪山庄”,60多平方米。朝阳的南墙上,有两扇并列的大窗户。东窗爬着常青藤,而西窗外是蓊郁的桂花树和芭蕉。我们还知道,画家最喜欢在深夜作画。他边听音乐边创作。月夜,抬头掭墨时,看一眼窗外,有月上树梢的意境相伴;雨夜和雪夜,则聆听雨打芭蕉和雪压枝头的意境……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公认的一代山水画宗师,他把传统文人山水写意画推到了现代顶峰。当今中国画坛“黄潮热”依然不减,这一现象说明黄宾虹山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对其空前未有的认知度,因此也成就了“黄潮滚滚”的壮观现象。传承前贤风格并不等于没有思想的临摹。透视当代“黄潮”,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纯粹处在跟风状态。而有一些画家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态度,徐文藻便是其中的一位。徐文藻在画山水时,他以学习黄宾虹入手却跳出去,直击画家胸中的佳山秀水,在师承中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来,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学术特征。其实,目前在厨坛的学术界也已形成对徐文藻艺术的总体印象:
  他对水彩艺术的形容,始终坚持学术研究的多层面和前瞻性,以研究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度开拓水彩画创作的可持续性空间,人物、风景、静物、作品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水彩艺术语言纯真,技法丰富娴熟,作品很有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他的油画与水彩相反,追求丰富而凝重的美;他的中国画山水,上追宋元,揣摩于明清,渗透于近代黄宾虹等大家,形成老辣厚重华滋入微的风格,引人注目。
  一位画家的生态决定其艺术质量,徐文藻的学术特色是“走”出来的。踏遍名山名水的徐文藻,仍然要往外跑,往那些不知名的山脉里钻。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写生。他三进西藏,五下云贵,数十次登临黄山、庐山……望山之雄奇,看水之缥缈。他翻越贡嘎雪山,攀登一个苗寨里的原始山峰,一路风尘一路收获。
  目前,有机会欣赏到《山情水意——徐文藻山水画作品集》,心灵由衷被徐文藻笔下的山水感触升华,诚如泰州女诗人程越华看了他的作品填词《满庭芳》赞曰:
  山抹林岚,泉映花坞。翠色消尽游尘。柳风征棹,虚掩几樵门,三两亭台逸境,迷鸿雁,忘了南春。昆仑气,胸中丘壑,落墨俱销魂。
  惊闻,君亦擅,缤纷水彩,缱绻胡琴。慢言岫中云,雨雪难分。季后见分晓也!长江水,浪底淘金。登高处,先生谅幸,雪韵伴金樽。
  自称为游子回到山水画精神家园的徐文藻,对画学的研究一刻没有停息。他面对黄宾虹的研究就有两大课题:一是如何用黄宾虹的笔墨来表现当今时代;二是在现代山水画中如何把色彩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徐文藻已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效尝试。画品之高,根在人品;人品之高,根在学晶。在当今画坛浮躁之风弥漫成团的大气候下,徐文藻的清醒、理智、眼光、努力以及由之而来的超凡学识都是难能可贵的,难怪乎近年来国画界、收藏界对他的画给予极大的关注。
其他文献
我的学画经历可谓幸运,原本是拿锄头的手,不经意问却拿起了毛笔,开始了素宣染墨的日子。  我出生在浙东天台山里。小时候体质赢弱,不能做重活,家人没法,只好让我放牛。于是每天与牛为伴,纵迹于山野溪涧之间,后来喜欢上山水画,多少和这段经历有些关系。而在当时,我却恨不得早日逃离大山,脱离农家。幼年的苦难在很多成功者在很多成功者的讲述中成为美谈,而我想起小时候的生活却有如梦魇。  后来,因为考学的缘由,得以
期刊
陈超历 1977年生于浙江宁波,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获学士学位,2D04年毕业于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对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会发现,“城市”在其间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已主要是“城”的文化,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不走入“城”、不依托“城”而获得成功的。55岁的齐白石满怀技艺而“沦落长安”,心灵睿智
期刊
自中国绘画有史可依以来,无论从谢赫的《古画品录》,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还是王伯敏的《中国绘画通史》,画史以鸿篇巨制的面貌频频出现,而绘画界的分科史鲜有问津,特别是中国花鸟画史的研究就深度而较之人物画、山水画,显得凤毛麟角。所以孔六庆著《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就显得尤为举足轻重。孔六庆先生“闭门”10年,虽不是  “寒窗”,也是“苦读”,在文献的海洋和思想的进发中,著就的《中国画艺术专史·花
期刊
刘洪洋 1963年生于天津宝坻,祖籍山东枣庄。号一石、弘羊、京东印人,别署一石斋、洗心斋、吉金山房,世称洪祥、洪泽。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首批专家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应用软件项目”验收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西泠印社社员,天津市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
期刊
曾翔是个性情中人,也正是性情造就了他的艺术与人生。他的这种性情所表现的就是真,一种真实的人生状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真实的艺术状态、艺术创作。我觉得,人做到极处只有率真,字写到极致只是自然,所以我总为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唱段感动。真人真书真性情,用在曾翔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他的写字与处世、做人是如此合拍与相像,或这也正是应了法国人布封说的“风格即是人本身”,艺术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表现自然、表现世界、
期刊
陈靖 1975年出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出版《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陈靖书法篆刻集》《篆隶书教程》《中国书法大系-篆刻卷》(合著)等。  陈靖少年早慧,篆刻得当时同居济宁古
期刊
卢炘 1944年生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前馆长、潘天寿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中国美协会员。曾参与主持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独立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多项,主攻近现代美术研究和美术馆学研究和潘天寿研究。有《潘天寿传记》《中国美术馆学概论》等专著10余部,主编30余部,论文近百篇。  余任天的艺术无疑是20世纪一颗璀灿的明珠,然他身前自称
期刊
永和九年,上巳吉日,少长成集,曲水流觞,赋诗成集,羲之作序。在一觞一咏之间,人人微醺之境,俯仰天地,情随事迁已为陈迹,于是信手书之,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成就千古名篇。一篇《兰亭序》,论文,当属古之骈文典范;论书,历代无出其右。唐太宗曰:“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然茧纸手迹已殉昭陵,虽太宗先祖论之“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后人不得而知
期刊
本刊讯 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九三学社江苏画院主办。由顾丞峰策展。由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江苏艺加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无锡真赏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山东省青州画廊协会协办。由无锡苏珈美术馆、无锡市耘林艺术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知何堂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城景·花影——
期刊
众所周知,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初学书法必须从临摹经典法书入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临摹几乎就是其一生艺术活动的中心,创新只属于少数天才型艺术家。一般人仅仅将临摹视为一个技法问题,热衷于探讨临摹的方法,忽略了临摹背后更深广的文化意义。通过分析一个时代书家的临摹对象和临摹态度与方法,我们可以窥探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和文化精神,从而更深入理解这个时代书法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一、自由与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