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统整: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质是由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教师身上无法协调,导致教师自我分裂,出现认同的偏差。因此,要走出职业倦怠,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自我统整,使其分裂的人格实现整合。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一词,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在工作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它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而形成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被各国学者广泛引用的是马勒诗等人给职业倦怠所下的定义: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根据职业倦怠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教师职业倦怠理解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挫折感,使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质:自我分裂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矛盾的产物,是一种个体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平衡的心理,从本质上讲它是个体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对原有的应试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执行下去,由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未取得根本变革,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想转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担忧,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原先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评价机制的陈旧,学校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依然采用考试和分数制,伴随着学生能力提高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进而导致学校升学率的下降。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教师无法协调,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分裂,对教育教学丧失原有的动力和激情,感到无聊和乏味;自我的成就感也逐渐降低,产生职业倦怠。
  
  自我统整: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动力
  
  如前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质是由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教师身上无法协调,导致教师自我分裂,出现认同的偏差。特别是面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和与教师自我职业定位发生冲突时,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因此,笔者认为,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就是要使社会期望与教师的自我职业定位一致,使教师分裂的自我重新整合,即实现教师的自我统整。
  (一)自我统整的理论基础
  自我统整来源于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个体需要建立的一个健康人格,简要来说,就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的不再彷徨的心理状态。稍微复杂一点,就可以发现其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整、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整、对自己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整等等。形成了同一性,就具有了忠诚的品质,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不过,他的自我同一性实际上并不局限于青春期,他还提出自我整合的概念,认为一个具有完善人生的人是自我整合的,因此对死亡并不恐惧。这显然是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发展,颇有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的意义。
  除埃里克森之外,弗洛伊德,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人都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各种观点的侧重不同,但都强调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
  从上述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自我同一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各个部分或者人格的各个特质之间相互融洽,共同朝向有价值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个体对“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他者和社会,内心中有着巨大的心灵自由度,可以保证他很好地应对周围的环境。
  自我统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自我统整,我们期望个体能够把人生经历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种种自我分裂统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
  (二)自我统整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意义
  自我统整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自我认同度高,就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性质、意义、功能认识深刻,意味着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成就期望是高的,意味着教师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感知是胜任的,意味着教师把教师职业看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意味着教师的职业意志比较坚定。这一切无疑对克服职业倦怠中产生的情感枯竭,职业成就感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
  
  促进教师自我统整的措施
  
  实现教师的自我统整,关键在于促进教师自我认同与教师社会认同的统一。这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创设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促进教师的社会认同。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个体对职业的认同、理解、期待、归属、投入无一不与社会因素有关。创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可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统整。首先是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期待和社会期望,合理区分教师个体的多种角色,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使教师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趋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与成就,其次是营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重差异性,教师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受职业幸福———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的生存状态。
  (二)实行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促进教师职业认同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首先,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合作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关心和信任教师,积极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教师的人际网络,使教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其次,要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教师的平行沟通和上下级沟通的平台,如文体活动、交流学习等,帮助教师宣泄不良的工作情绪,减轻职业压力,防止发生或缓解职业倦怠。第三,帮助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学校对教师应有人文关怀,积极帮助教师解决诸如家庭负担过重、住房、子女教育和就业、家庭冲突等问题。学校要多倾听多沟通,给予教师必要的心理辅导,如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以矫正教师可能出现的种种因工作生活或疾病等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并努力设法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提升教师个人心理素质,促进教师自我认同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因此,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的自我统整,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正确认识、积极面对职业倦怠。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不是只在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职业倦怠,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此外,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信念,培养自身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积极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自我评价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效能感降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重拾自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新教育技术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学科教学上的专业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要求的提高是无法抵制的,无奈就会引起教师心理上的疲劳与倦怠。因此,只有不断充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实力,才不会为外界评价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再次,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培养各方面的兴趣,丰富自己的内心;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此外,应积极参加群体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另外,避免在固定时间里工作时间过长,不要将工作情绪带到生活中,让自己身心放松,缓解工作压力,也让自己不断地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倦怠也逐渐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面对教师职业倦怠,除了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努力,更重要的在于教师自身要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教师的自我整合。教师只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就一定能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落后、低效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需从三个方面着力进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强教育的自身建设,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终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该是看农村教育所发生的变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间的并购也会越来越活跃。但是许多并购案例表明,并购成功率却很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并购之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整合,这就突显了研究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本文在总结横向并购理论的基础上,从个体心理层面、个体行为层面和组织层面等分析了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遇到的一般性问题。提出横向并购的四种模式,并分析了横向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特殊性问
随着中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每年都有大量的师范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那么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的课题。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其成长过程既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制约,又受自身德、知、才、学、体等要素及其关系的影响。    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适应期(1-2年)。一是由于新教师刚刚从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间的交易方式从现金交易逐步过渡到信用交易,信用经济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信用交易产生的呆帐、坏帐也日益增多。为了保障赊销成功率,确保企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校规章、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教育中常规的、有效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阐述了隐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指出了隐性德育课程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同时探讨了小学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静态物质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组织层面对小学隐性德育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就学校德育课程系统而言,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小学德育课程有显
基金项目:2008年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课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8-87)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概念上来说,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地组成,所以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海南民族地区9个市县、137个乡镇(自治地方125个,杂居区12个),其“普九”教育,在2000年分别通过了省和
大学生党支部是当代大学生先进群体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着当代先进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及优良品质.大学生党支部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工作最基本的单位,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弘扬和培育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要在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如何将技术的力量转化为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加强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高科技产品向消费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现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目前全世界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