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藏区民间说唱艺术调查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88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云南藏族主要居住于滇西北部的迪庆高原,部分散居在贡山、宁浪、丽江等地。滇西北是我国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这里的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笔者通过多年实地考查,现就滇西北藏族民间的说唱艺术,做个大体分类和介绍。一、“百协”在古代战争中,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在战前对将士进行战斗动员,而古代藏族人民除了一般的口头动员外,还有一种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即百协。百协一词在云南藏语中意为激励,因百协的说唱中,内容多以颂剑为主,所以有人译
其他文献
既有研究多探讨外部环境如何塑造脱贫攻坚及其动员机制,却没有深入解释脱贫攻坚本身的治理特征和运行机制.本文基于贵州T县的脱贫攻坚实践,将脱贫攻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定义为统合治理,认为其是在党政体制基础上,通过党的领导实现对原有科层制的组织重构和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统合,在治理结构上形成了"一轴多元"的治理体系,构建了能最大程度激活体制内外力量参与贫困治理的有效模式.统合治理是有助于汲取运动式治理和科层治理优势的组织基础,其通过组织统合、行动统合和督战统合等治理策略,既强调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度,又突出了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S村家庭成员关系,发现在集体经济分配制度与宗族文化伦理的双重影响下,家庭发展呈现以父子、婆媳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兄弟关系为辅轴,指针摆向父子关系轴的钟摆式特点."股份量化到人、固化到户、户内继承"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为原本以父权为主的宗族社会伦理提供了经济支撑,强化了父权的家庭伦理秩序.集体分配制度让父母掌握了具有较高价值的宅基地、房屋以及集体经济股权,子女在经济上依附父母,难以获得独立成长的机会,家庭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集体经济发达地区的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应强调集体经
建设有效且成本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表现出"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行政理性特征,而这难以克服农民不合作的治理难题,陷入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制度激励,将公共品供给中的"预算外协商成本"包干给受益农户,生成了"民主包干制",塑造了制度内与制度外协同供给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村社责任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再造机制、村庄内生性资源的激活机制、协商民主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民主包干制
垃圾治理有利于实现乡村环境的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广东省W县提供了农村垃圾治理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成功经验可以从互动治理的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根据互动场域的不同,互动治理可分为科层间互动、跨领域互动与社会内互动3种互动模式.科层间互动通过上下联动、高位推进与行政动员推动整体治理;跨领域互动通过共识建构、多管齐下与放松规制达成多元主体的合作行动;社会内互动通过行政嵌入、柔性治理与弹性执行培育良好的自治土壤.研究发现,3种互动模式在组织结构、行动逻辑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互动模式触发先后顺序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
在家庭转型的背景下,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提升是学界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资源、家庭养老责任的分配、祭祀仪式的参与等方面,从明显与儿子不同发展到几乎与儿子相同,出现了儿女趋同化的现象.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父代对女儿的情感依赖,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增加了女儿对父代的经济反馈,居住空间的变化再造了父女之间的互动空间,是重构女儿在娘家角色转变的三重机制.这一系列家庭秩序的转变使得女儿具备与父代在情感、资源等方面互动的合法性,塑造了女儿与儿子
城市化背景下大量进城落户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通过建立承包地退出机制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承包地有偿退出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用承包地市场化退出路径代替组织化退出路径,改变了承包地退出制度.从试点实践来看,土地退出市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主要表现为退地者和承退者的积极性较弱,以及土地供需错位.我国土地具有非完全商品属性,土地价值很难衡量、土地退出具有非排他性以及土地功能具有多样性,土地退出市场缺乏有效运行的条件.现行改革思路忽视了土地属性的特殊
基于地下水"漏斗区"黄淮海农区的调查,探索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内在传导机制和农户特征分化情境下的效应差异.研究发现: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相比未获得确权颁证的农户,已获承包权证书农户采纳概率提升了7.2%.利用LPM模型、PSM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上述发现.中介效应模型显示,地权稳定性会通过增强农户连片经营意愿进而促进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从不同代际、家庭经济情况差异、社会资本异质性、作物种植类型差异四个层面
运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宅基地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逻辑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宅基地制度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宅基地占用乱象丛生、农民产权观念扭曲和宅基地财产功能消失.(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三权"分置逻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以稳定资格权;引导农户生成心理所有权观念,为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和治理乱占滥用建立认知和行为基础.(3)实现路径是:一是在制度化表达中,将农户资格权界定为从集体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成员权,将原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