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一与地方政争:以四川“二刘大战”为考察中心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10月,四川爆发了“二刘大战”。大战期间,徐向前、张国焘领导的红军趁势进入川北,南京国民政府也积极介入四川政局,四川因此变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和地方军阀相互竞逐的舞台,几方势力纠缠互动、此消彼长,对日后的四川乃至全国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川也因此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此次大战中各方的计虑所在以及全国舆论的关切与期待,当能更深刻地展现南京政府领导的“国家统一”运动所遭遇的困境、挑战及其后续影响。 In October 1932, “Two Liu Wars” broke out in Sichuan.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Red Army led by Xu Xiangqian and Zhang Guofu took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enter northern Sichua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lso actively intervened in Sichuan’s political situation. As a result, Sichuan became a stage where the Kuomintang,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local warlords were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This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situation in Sichuan and the whole country, and Sichuan has therefore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cerns of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this war and the concer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public opin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hould be able to demonstrate more deeply the plight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movement led by the Nanjing government and its subsequent impact.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虽硕果累累,但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翻译文学一直都是社会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多元系统的动
孙卫平、董仁忠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观点,试图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公共产品概念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函授、夜大、网络、自考、电大的差异性日渐缩小,成人高教存在着恶性竞争、办学质量不高、自身之间及与其它教育形式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
用SCC-DV-X_a 法计算CO在金属氧化物助催的铑上的化学吸附。结果定量地证明了Blyhoider 关于CO 在过渡金属上化学吸附模型的正确性。含亲氧性助催剂有利于CO在铑表面的倾斜吸
清末民初各种钱债纠纷日益增多,从债务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式来看,形成了“官方与民间合力,习惯法与制定法并用”的理案格局,但大量债务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究其成因,主要有:当时动
在欧盟推进开发"欧洲资格框架"的进程中,德国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发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了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试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八级结构总体国家资格框架,以增加德国资格的
报道福建家猪和宁夏绵羊肉孢子虫(Sarcocystis)的形态,以光镜观察表明福建家猪肉孢子虫的包囊壁具有厚的放射状条纹,电镜证明包囊仅有一层原级囊壁,该壁具有许多倾斜状突起的
报道在铜络合物催化下正戊基溴化镁与对甲苯磷酸油基酯的交叉偶合反应——家蝇引诱剂(Z)-9-二十三碳烯的简便合成法,比较了几种铜络合物的催化效果,考察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2014年8月10—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