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型模:“深度汇谈” 模式的教学实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汇谈”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鲍姆提出、由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完善发展的一种对话理论。“它是指通过对话探讨某项议题时,旨在探寻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模式,使个人思维达到共通共融的同时,汇集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思维,进而体现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质的对话方式。”①“深度汇谈的机制由议题呈现、摊出假设、经验浮现、超越自我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按照自身特定的逻辑规律次第展开。”②本文以《雷雨》的教学片段为例来展示“深度汇谈”的课堂应用。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复合型的人物,能否通过剧情了解周朴园,再通过周朴园引发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运用深度汇谈的模式来展开对问题的探询。为了展示该理论的应用,本实录以辅导者与三名学生为一个团体,来具体实施。
  第一板块——深度汇谈——议题显现
  老师(辅导者):周朴园和鲁侍萍是《雷雨》矛盾的积聚者,二人的感情纠葛造就了暴风雨的来临,二人的矛盾冲突使剧情达到了高潮。认真分析二人感情的具体情况就成为解开矛盾的关键,大家已预习了剧本,那么,二人感情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生1:周鲁二人的感情开始是好的,后来恶化了。
  生2:周对鲁的感情从根本上就是恶的。
  生3:周对鲁的感情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汇集智慧1——运用讨论
  老师(辅导者):大家经过对周朴园与鲁侍萍感情的探索,大致出现了以上三种看法,我们能否汇成一个问题,这更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探讨。
  生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问题。
  生2:周朴园与鲁侍萍感情好坏的问题。
  生3: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真假的问题。
  生2:学生1这样概括太笼统,又太平常,不能显示矛盾的特殊性,也没有探讨的挑战性。
  生3:我同意生2的看法,如果二者只是普通的感情问题,那么,该剧也不可能成为经典。
  生3:生2的概括注意到了感情的具体内容,但不准确。因为他只注意到了二人感情的前后两端变化,而没有进一步思考变化的原因与责任。我认为概括成感情真假问题,才能揭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汇集智慧2——认真倾听
  生1:听到的:生2的“好坏”,生3的“真假”。
  对己的评述:不具体。
  对生3的评述:观点能揭示性格。但生2与生3的仍需修正,因为“好坏”、“真假”不是鲁侍萍所决定的。(需进一步思考的疑问点)
  生2:听到的:生1的“感情”,生3的“真假”。
  对己的评述:不深入。
  对生3的评述:观点能揭示性格。
  汇集智慧3——悬挂假设
  生1:观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问题。
  假设的得来:自己在阅读中遇到很多以男女感情展开的故事。所以遇到《雷雨》中提到周鲁二人的关系时,就认为是感情问题。
  悬挂假设:观点的得来是由阅读其他作品形成定势的结果,并不是从剧本的台词中研读而来的。
  生2:观点:周朴园与鲁侍萍感情好坏的问题。
  假设的得来:阅读定势与阅读台词相结合的产物,是从二人的感情在整个剧中的表现的视角来看的,所以认为是感情好坏问题。
  悬挂假设:这一假设的得来有一定阅读定势的干扰,研读个体不充分。
  汇集智慧4——左手栏
  生1:
  生2:
  生3:
  老师(辅导者):
  从大家的左手栏可以看出,我们所想的与所说的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所说的是所想的反映,所想的更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意识。
  智慧汇集——议题显现
  老师(辅导者):
  我们运用讨论、倾听、悬挂假设、左手栏等汇集智慧手段,促使智慧汇集并厘清了主观干扰,所汇谈之议题得以准确地显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这既是上一阶段大家思维的暂时性终点,又是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汇谈之起点。
  第二板块——深度汇谈——议题分析
  学生:咱们该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的问题了吧!
  老师(辅导者):对!我们继续运用深度汇谈的有关策略来探讨这一问题。
  汇集智慧1——运用讨论
  生1: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以下的台词是我的理由: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生2: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以下的台词是我的理由: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生3: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理由:
  三十多年了周朴园还保留着关窗子的习惯、还清楚地记得鲁侍萍的生日、三十年来搬了几次家但有一间屋里的家具仍然按原样摆放等,这是不可能装出来的,它显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真的一面;另一方面,周朴园弄清鲁侍萍的身份后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恐惧、恶毒等情感,分明是假的。从台词上看,周朴园表现出了两面性,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   汇集智慧2——认真倾听
  生3:听到的:生1的观点“真”以及所选取的表现“真”的台词。尤其是,“三十年来周朴园保持着鲁侍萍的生活习惯”很值得关注。生2的观点“假”以及所选取的真的台词。都充分暴露了周朴园“假”的本性。
  生2:听到的:生1的观点“真”以及所选取的表现“真”的台词(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注意了“真”及表达“真”的台词)。生3的观点是一种折中主义,既有“真”也有“假”,二者要具体分析。
  生1:听到的:生2的观点“假”以及所选取的表现“假”的台词。学生3的既有“真”也有“假”的观点,是一种折中也可能是一种具体分析。
  汇集智慧3——悬挂假设
  生1:观点:“真”。
  假设:“真”的得来是“三十年来周朴园保持着鲁侍萍的生活习惯”,这是根本装不出来的,要装只能装一时不可能装一世。
  生2:观点:“假”。
  假设:从大量的台词上可以得到明证,关于“真”的台词,是为了反衬和强调周朴园的“假”。
  生3:观点:有“真”也有“假”。
  假设:台词中既有反映“真”的,也有反映“假”的,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
  悬挂假设:生1:我只着力于“三十年来周朴园保持着鲁侍萍的生活习惯”这一点上,这一点是否能充分说明“真”?
  生2:从周朴园弄清鲁侍萍的身份后表现看是“假”的,但这能说明是感情上的“假”吗?是否有其他的原因?
  生3:我的观点是建立在有表现“真”“假”两方面台词基础上的,但什么样的台词并没有认真分析,为什么一会儿“真” 一会儿“假”,也没有具体分析。
  汇集智慧4——左手栏
  生1:
  生2:
  生3:
  老师(辅导者):通过左手栏,我们各自可以看出各自意见的不同以及思考分歧的原因,这为以后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智慧汇集——议题解决
  老师(辅导者):现在,大家都感觉到我们的思考方向基本一致,各自的障碍及片面也基本得以清除,我和大家一样认为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生1、生2、生3:事实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问题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为什么这方面是真的?而那方面是假的?
  生1:对,感情真假应具体分析,两人年轻的时候可能是真的,从周三十年习惯的保持及以后的感情史可以看出这一点。
  生2:假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仍需具体分析。当周朴园的利益、身份及在子女中的名望受到威胁时,就显示了人性恶的一面。
  生3:我赞成大家的看法,人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一个人有时善有时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只有对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人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第三板块——深度汇谈——议题反照
  老师(辅导者):问题看似解决,但我感觉大家仍显得余犹未尽,我们是不是反过来对照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智在哪些地方对我们形成了阻碍?
  生1:我认为我之所以出现片面,主要是我心里先存在一个东西,它左右了我的判断。所以,认真倾听很重要,它能使你怀疑你自己的东西。
  生2:我同意学生1的看法,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后看问题要尽量全面一些,要想做到全面:一要认真倾听,二要对文本作整体把握。
  生3:对!我们看问题要尽量全面些。我认为,重要的是大家思考的方向要正确,当然,自己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丢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敢于打破某些固有的东西。
  老师(辅导者):本节课大家的收获非常大,基本上理解了深度汇谈的要义,以后我们运用的时候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说明:在第一板块的操作中,因为议题的显现较为简单,所以着力点着重放在大家思维的统一上,在第二板块的操作中,着重放在问题的解决上,第三板块着重对照人在问题解决中的心智病理诊断。)
  注释:
  ①苑青松:《“深度汇谈”对话模式的理论机制及课堂策略构建》,《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
  ②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0页。
其他文献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古代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读不懂诗”。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凝炼及语序的变化增加了其解读的难度,读不懂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看不透题”。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题目设计也因诗而异,变化不一,好多学生因看不透题意而思路不畅、无法解答。再者是由于学生“答不对路”。有效答题要注意答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亦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见人因为内心积聚感情,因而写诗来抒发,即“诗缘情”。其实,不论“言志”与“缘情”,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才写出诗篇。  反之,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了解一位诗人,也需从雪泥鸿爪、疏梅鹤影中探寻出诗中意趣、人之情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但是,
文言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文言文学习需要从晦涩难懂的文言知识走向学生语用的发展。在当下的文言文学习当中,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依然存在,这背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原生价值,忘记了文言文教学出发的起点。因此,找到文言文教学之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搭建符合学生言语发展的运用平台,增强学生言语建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实现课程目标价值,也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
2012年2 月,我年逾古稀,《自选集》上下两卷也已顺利出版。于是发了篇博文,说要变变活法。潜台词是多年来为语文教育摇旗呐喊,却收效甚微,想偃旗息鼓,轻松轻松,读点想读而未读的书,偶有感悟时随意写点率性文字,以利身心健康。  3月,《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先后来到我的案头。随手翻阅,忽然发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的一篇文章,我网搜了几十篇教案,几乎所有的课例都包含这样两个环节“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和“赏析文章语言”。第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旨在从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比较各地不同的习俗,调动课堂气氛,但由于现在不管城里乡下已经很少有严格按照传统习俗把年味儿演绎完全的家庭,且更鲜有强调孩子参与各种年俗形式的家长,所以往往达不到比较的意义;而教师一旦自己直接介绍,
判断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的生成。而课堂生成内容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提问质量密切相关。从大量的优秀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名师们总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方式,促成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使课堂出新出彩。  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将问题分为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四类。下面就深度提问设计在这四类问题的不同策略做以下论述:  一、事实性问题设计突出新发现  
2013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依然像往年一样,高考语文作文题成了大家议论不休的话题,褒贬不一。笔者就高考作文的命题谈一些个人想法。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不少一线教师都竞相关注写作技法的指导,殊不知在作文教学中更应“俯下身来”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  我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阮真教授,在八十三年前就曾说过:“学生作文成绩的好坏,和作文前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若不于此加意,任意出了一个题目,教学生任意去乱写,一定得到许多不好的成绩,删改也就非常困难。往往有学生已经做坏的文章,删也无从删起,改也无从改起。所以教师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