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技术重塑初中美术课堂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_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堂必须“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课程标准划分的四种美术学习方式,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来组织与设计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工具,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丰富着我们的初中美术课堂,它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学校的设备与条件的制约,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完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做到尽善尽美,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一定能在美术教学中大放异彩。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如何用多媒体技术玩转初中美术课堂。
  用电脑绘画来挑战“造型·表现”领域教学
  “造型·表现”作为初中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往往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占1/3强,它也一直作为传统绘画技能学习的“自留地”而保持着铅笔、颜料、画纸的原始状态,数十年而不变,不仅上课前需要学生准备大量的工具,在课堂上也容易造成“脏、乱”的环境,既不环保,也不低碳。而多媒体技术中的电脑绘画则彻底地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并使学生原本手工难以把握的各种点、线、面造型在电脑中得以轻松完成,更利用常见的菜单命令与简单操作,实现了图片的拉长、放大、缩小、复制、裁剪、平移、反色等特殊效果。比如《在临摹中感受》(苏少版),该课主要是人物绘画学习,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采取面对挂图让学生临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与色彩。但事实上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的造型能力很弱,多数学生画出的人物严重变形,很多时候以失败告终,渐渐地他们对于这样的课型也就失去了兴趣。笔者于是采取电脑绘画的方式,先让学生把画家的原作导入,作为底图,再建一个新图层用于临摹。在近乎游戏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迅速地掌握了人物形态,还对人物的结构与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最后,笔者再让学生删除底图的原作,自由发挥,他们迅速地画出自己所描绘的作品,个别学生还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画出了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实现了课堂的升华。
  用流行软件来实施“设计·应用”领域教学
  初中美术的“设计·应用”不仅涉及基础的图案设计,还包含许多产品与广告、招贴及环境设计,其内容复杂,而且门类众多,甚至囊括了大学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只是浅尝辄止,但对师生而言,却是一种煎熬。教学前,教师需要制作大量的范作;课堂上,学生也要通过很多的步骤才能完成作业。费时费力不说,单一项设计作业的完成就需要数节课,有些大作业往往只能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结果,偷懒的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辛劳的学生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者采取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流行的设计软件来达成教学目的。如《花的变化》(要求学生进行花卉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图案设计)和《生活中的标志》(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标志设计),笔者就给学生介绍Photoshop软件,这样,学生在设计中就不需要为变形、涂色与美术字而烦恼,很容易就实现了图案与标志的设计。而对《展示的艺术》和《最亲近的家具》这样需要布置展厅与设计制作家具的课型,笔者则帮助学生简单掌握3DMAX软件,进行虚拟空间布置与虚拟实物的设计,最终呈现的三维效果图不仅解放了原本繁杂无效的劳动、实现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让笔者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惊叹。
  用互联网络来达成“欣赏·评述”领域教学
  当前,多媒体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许多原本需要身体力行的活动在网络上都能找到理想的答案,我们可以自由地浏览一些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网站。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学习中的大师作品,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原始的挂图或教师提供的幻灯片欣赏中,受束缚的不仅是学生,还有美术教师自己。通常,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上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中国古代的艺术欣赏和西方的绘画欣赏。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技法层面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引下一般很容易获得。但事实上许多艺术家或作品不能孤立地为了欣赏而欣赏,我们需要了解画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绘画作品所处的特定背景与其他相关作品。这一切就建筑在我们如何用好互联网这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真正把欣赏教学落到实处,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还记得去年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电脑机房时学生惊讶的表情。因为在他们的想法中,美术课应该在美术室或教室进行。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恶补了网络学习的基本知识,才让学生打开收藏夹里的“雅昌艺术网”、“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网站,要求学生在这些网站上寻找教材中出现的作品与画家介绍并做笔记。后来,在班级同学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能如数家珍地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进行讲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的应用使笔者深有感悟:这样进行“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不仅解放了教师,也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掌握了美术知识。
  用综合媒体来完善“综合·探索”领域教学
  在初中的美术学习中,还有一个不是重点的重点,即“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说它不是重点,这是因为这一领域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仅占很小一部分。说它是重点,是因为通常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课时与精力去学习。它不仅结合了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需要创作插图、年表,甚至还要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等,有些内容还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对时空的要求较高。以往,对于这一学习领域,美术教师多半是绕着走或为了配合相关节日由学校出面,让多位教师一起参与指导,搭个花架子,学生来做个演员唱唱戏。直到近年,由于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一直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了多媒体的相关技术,笔者认为,“综合·探索”领域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了可能。所以,在今年的《端午节》学习中,笔者特意让初二(1)班和(2)班联合起来,划分小组进行学习,按照任务分工:有去电脑机房查阅端午节资料的、有设计制作端午龙舟的、有设计制作端午活动海报的、有建设端午活动虚拟网站的、有安排端午文娱演出的、有布置端午文娱活动舞台的、有组织端午美术联展的……整个活动中笔者完全放手,只出现在课堂上三次,有两次还是自己不放心主动去的,学生人人参与、兴致很高。学生们熟练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课堂效果,让参加活动的全体教师为之折服。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骑岸中学)
其他文献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基础,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空间分布、层次结构及主要城市高等教育规模的位次演变,结果发现: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覆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汤振林(1962- ),男,河北抚宁人,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副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三系列技术生产的汽轮机调节汽阀阀碟,与传统形式不同,它是由阀碟螺栓以螺纹形式和阀碟相连接。在使用中出现了多次事故,一种是螺纹磨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科学探究题很难。究其原因,信息量大、知识点多、关系复杂是主因。本文利用思维导图高效整理信息的优势,把它引入解答过程。把题中信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展现出来,在制图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对知识点进行鉴别,从而顺利地解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知识点;探究题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
介绍了10台不同制造厂家的汽轮机中压转子冷却控制方式,分析了不同的冷却控制方式对汽轮机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在保证汽轮机安全的前提下,在检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文章在分析传统旅游实践教学弊端的前提下,提出了“多层次”的高职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路,着眼于建立一个立足于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院校联合”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贾晓龙(1981- ),男,内蒙古凉城
北京天仕博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教学终端制造、数字校园及区域云平台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著名教育品牌“天仕博(TRACEBoard)”及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创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应该是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根柱子共同支撑的一座大厦。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大力发展。但由于三根柱子受力不均、互相牵制,因而迄今为止职业教育的大厦始终在摇摆着。如何让职业教育的大厦坚实,使职业教育既很好地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又很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三根柱子承受自己的负担,分担各自的责任。  政府:制订和实施职业教育的规
总结了海啸与海岸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孤立波在圆锥形岛屿上的爬高及孤立波在倾斜海滩上的破碎、爬高、回落模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海啸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上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and 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ng problem-solving software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d offers a one-hour 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