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同时,应该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丰富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语用;阅读;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28-04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鉴于此,“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打造“语文味”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拓展?
一、模仿拓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要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迁移模仿,引领学生读写结合,有效拓展,将课中所学与自身感悟相结合,形成极富创意的课堂生成,在反复的训练中积淀语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的第二小节:“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文中的其他小节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句式整齐,学生容易模仿。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1)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与热爱?建议仿照诗中的句式说说;(2)以“我们爱你——”起句,让学生自主挑选一小节内容根据原句进行仿写。这样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活用文本,模仿拓展,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的第二节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描写了荷叶的颜色和样子,并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荷花的千姿百态。这样的描写,逼真的荷花形象跃然纸上。新课标特别指出,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应“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鉴于此,学习这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认真观察一种植物,模仿《荷花》第二节中的一些修辞写法小练笔,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模仿拓展,学生不仅了解它的表达效果,还懂得了如何运用,培养了学生掌握和借鉴原文的写作方法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效果。
通过模仿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积累了语言,教师着眼于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二、体验拓展,丰富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扣寻“练点”,铺设拓展环节,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利用心灵的接触,变换倾诉的角度体验拓展,进行读写训练,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切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我问学生:你从哪里读出了爱?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启发学生: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在内心默默地向对方诉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通过体验拓展,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个性化的真情语言,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情感真了,感悟深了!这岂止是学生在用语言述说,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心灵倾诉。文本情感的感悟在这个体验拓展下水到渠成。
《掌声》一文,写了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文章结尾告诉我们:人人需要掌声,我们应当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不要忘记把掌声献给别人。在此,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掌声呢?那么说一说,你还在什么时候需要掌声?(课件出示:当 时候,我需要掌声。)有的学生说:“当我第一次获奖时,需要掌声。”有的学生说:“当我读课文结结巴巴时,需要掌声。”……我接着问:“掌声代表鼓励,掌声代表爱心,掌声能使我们自信,能使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里的同学用掌声送去了关爱,生活中的你还有什么方式给同学送去关爱? ”通过对“掌声”的拓展,使学生对掌声的内涵有了超越文本的领悟,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到掌声对身处困境的人、对所有的人都一样。至此,学生在个性化表达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课堂有了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处在情感焦灼时,正是拓展的好时机,教师如能准确找出解悟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拓展话题,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应。
三、补白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很多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这些空白处正是拓展的契机,如果教者能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练点”,进行创造性解读,能使文本更显厚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黄鹤楼送别》一课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一句中的省略号,就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这个“空白点”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遐想。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会想到一些什么呢?”学生写好后,纷纷诉说。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里,这个省略号道出了李白的千言万语,向我们传达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情。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发挥想象、补充情节的拓展训练,对文本作了艺术的再创造,揭示了这些空白的蕴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詹天佑》一课中,在教学“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一句时,我这样设计:“‘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此时,这些外宾是怎样称赞詹天佑的?请写一写。”学生从中感受到詹天佑是位杰出的工程师。此时的拓展,既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文本空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阅读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教师要补充拓展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课外阅读拓展的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益。教学《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后,我推荐学生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我推荐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学习了古诗《赠汪伦》《望洞庭》后,推荐学生读有关“送别”和“四季”的古诗。教学《孔子游春》这篇文章时,我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并摘抄其中的经典名句。平时,我还根据教材内容推荐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普读本、国学经典等让学生阅读。这样做充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扩大了阅读量,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而应该读和写相结合,读和说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最大的信息,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质量。学习了《说勤奋》《伊索寓言》《海伦·凯勒》《小草和大树》《云雀的心愿》等文章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周开展“我给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故事会”“诗歌散文朗诵会”等活动。我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包括电视上的少儿天地、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等节目,可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通过这些视觉文化“阅读”,既能扩充个体知识信息的容量,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拓展可以增加阅读量,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课内阅读拓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当学生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及个性鲜明时,我顺势引导:面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及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人们无不为它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至今为止,秦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00万人次,其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这时课件出示元首参观后的题词和秦兵马俑的介绍材料,通过阅读这些信息材料,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凝聚成强大的爱国之心。又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文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只写了一句话,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难度,于是,我补充了《赠孟浩然》这首诗,补充了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而且敬仰他的人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读出的情感更有韵味。
五、实践拓展,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下转第44页)(上接第30页)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思考。
教学《小露珠》一课,我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小露珠样子,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消失?这样做有效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开展拓展学习的同时,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又如,执教《水》一文,及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字说明我们必须很好地保护水资源。教学《学会合作》一文后,让学生合作出一期节日小报,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
我们要在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发掘语文教材的隐形资源,深化与拓展教材内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使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沃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课堂学习体验走向课外生活,在生活中深化课内学习经验,给学生创造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教学《老师,您好》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老师的名言、诗歌,开诗歌朗诵会。教学《走,我们植树去》一文,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植树造林更多的好处,拓展了课外知识。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后,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让学生当一回导游。教学《春联》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春节时上网搜集对联。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无字词典”。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自己动手,制作一本“我的成长册”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学习的拓展,不能离开教材这一依托,不应该是无序的、盲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植于文本,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用好课文这个语文学习的例子,让文本的魅力得以彰显。这样,才能使拓展带有浓郁的“语文味”,实现“语文味”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语用;阅读;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28-04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鉴于此,“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打造“语文味”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拓展?
一、模仿拓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要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迁移模仿,引领学生读写结合,有效拓展,将课中所学与自身感悟相结合,形成极富创意的课堂生成,在反复的训练中积淀语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的第二小节:“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文中的其他小节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句式整齐,学生容易模仿。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1)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与热爱?建议仿照诗中的句式说说;(2)以“我们爱你——”起句,让学生自主挑选一小节内容根据原句进行仿写。这样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活用文本,模仿拓展,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的第二节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描写了荷叶的颜色和样子,并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荷花的千姿百态。这样的描写,逼真的荷花形象跃然纸上。新课标特别指出,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应“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鉴于此,学习这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认真观察一种植物,模仿《荷花》第二节中的一些修辞写法小练笔,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模仿拓展,学生不仅了解它的表达效果,还懂得了如何运用,培养了学生掌握和借鉴原文的写作方法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效果。
通过模仿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积累了语言,教师着眼于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二、体验拓展,丰富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扣寻“练点”,铺设拓展环节,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利用心灵的接触,变换倾诉的角度体验拓展,进行读写训练,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切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我问学生:你从哪里读出了爱?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启发学生: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在内心默默地向对方诉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通过体验拓展,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个性化的真情语言,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情感真了,感悟深了!这岂止是学生在用语言述说,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心灵倾诉。文本情感的感悟在这个体验拓展下水到渠成。
《掌声》一文,写了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文章结尾告诉我们:人人需要掌声,我们应当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不要忘记把掌声献给别人。在此,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掌声呢?那么说一说,你还在什么时候需要掌声?(课件出示:当 时候,我需要掌声。)有的学生说:“当我第一次获奖时,需要掌声。”有的学生说:“当我读课文结结巴巴时,需要掌声。”……我接着问:“掌声代表鼓励,掌声代表爱心,掌声能使我们自信,能使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里的同学用掌声送去了关爱,生活中的你还有什么方式给同学送去关爱? ”通过对“掌声”的拓展,使学生对掌声的内涵有了超越文本的领悟,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到掌声对身处困境的人、对所有的人都一样。至此,学生在个性化表达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课堂有了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处在情感焦灼时,正是拓展的好时机,教师如能准确找出解悟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拓展话题,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应。
三、补白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很多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这些空白处正是拓展的契机,如果教者能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练点”,进行创造性解读,能使文本更显厚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黄鹤楼送别》一课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一句中的省略号,就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这个“空白点”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遐想。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会想到一些什么呢?”学生写好后,纷纷诉说。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里,这个省略号道出了李白的千言万语,向我们传达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情。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发挥想象、补充情节的拓展训练,对文本作了艺术的再创造,揭示了这些空白的蕴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詹天佑》一课中,在教学“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一句时,我这样设计:“‘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此时,这些外宾是怎样称赞詹天佑的?请写一写。”学生从中感受到詹天佑是位杰出的工程师。此时的拓展,既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文本空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阅读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教师要补充拓展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课外阅读拓展的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益。教学《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后,我推荐学生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我推荐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学习了古诗《赠汪伦》《望洞庭》后,推荐学生读有关“送别”和“四季”的古诗。教学《孔子游春》这篇文章时,我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并摘抄其中的经典名句。平时,我还根据教材内容推荐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普读本、国学经典等让学生阅读。这样做充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扩大了阅读量,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而应该读和写相结合,读和说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最大的信息,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质量。学习了《说勤奋》《伊索寓言》《海伦·凯勒》《小草和大树》《云雀的心愿》等文章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周开展“我给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故事会”“诗歌散文朗诵会”等活动。我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包括电视上的少儿天地、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等节目,可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通过这些视觉文化“阅读”,既能扩充个体知识信息的容量,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拓展可以增加阅读量,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课内阅读拓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当学生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及个性鲜明时,我顺势引导:面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及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人们无不为它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至今为止,秦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00万人次,其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这时课件出示元首参观后的题词和秦兵马俑的介绍材料,通过阅读这些信息材料,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凝聚成强大的爱国之心。又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文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只写了一句话,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难度,于是,我补充了《赠孟浩然》这首诗,补充了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而且敬仰他的人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读出的情感更有韵味。
五、实践拓展,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下转第44页)(上接第30页)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思考。
教学《小露珠》一课,我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小露珠样子,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消失?这样做有效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开展拓展学习的同时,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又如,执教《水》一文,及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字说明我们必须很好地保护水资源。教学《学会合作》一文后,让学生合作出一期节日小报,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
我们要在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发掘语文教材的隐形资源,深化与拓展教材内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使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沃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课堂学习体验走向课外生活,在生活中深化课内学习经验,给学生创造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教学《老师,您好》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老师的名言、诗歌,开诗歌朗诵会。教学《走,我们植树去》一文,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植树造林更多的好处,拓展了课外知识。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后,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让学生当一回导游。教学《春联》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春节时上网搜集对联。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无字词典”。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自己动手,制作一本“我的成长册”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学习的拓展,不能离开教材这一依托,不应该是无序的、盲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植于文本,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用好课文这个语文学习的例子,让文本的魅力得以彰显。这样,才能使拓展带有浓郁的“语文味”,实现“语文味”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