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的翅膀飞翔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不敢质疑,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改变课堂提问的艺术,抓住学生的兴趣萌发点,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提高问题意识。
  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问
  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要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如果他们愿意提问,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引起班里一些学生的哄笑。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提问,这种理解是对的。然后,让学生想想,就这句话,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心如刀绞?”“心如刀绞是一种什么心情?”于是,我让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有的说痛苦、无奈、绝望;有的说感动、敬佩……几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作者“心如刀绞”。如此质疑、读书、思考、回答,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好孩子那颗稚嫩的、敏感的、好学的心灵,别急着寻找我们心中的答案。先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快乐,其次再对其进行质疑方向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会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环境,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恰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说法,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母亲的四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些话若放在平时,意思就很平常,但在这儿却饱含着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母亲有哪些不放心的事情让她这样做、这样叮嘱?②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她的话是否多余?③母亲的话跟她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当问题提出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文,解决问题。就这样,在教师的相伴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坚定对自我质疑能力的肯定与欣赏。
  三、 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会问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信心来源。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只有培养起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
  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的中心词语、重点句段、文章的表达特点等方面入手展开质疑,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例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阶段,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 一学生问:“鲁迅是富家子弟,有书读,为什么却说他的同伴和他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善于读书,能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我”的知识仅限于书本,这些知识远离生活,而闰土虽然未读过书,却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相比之下,“我”就如井底之蛙了。三十年后,“我”对闰土记忆犹新也缘于此。
  此外,我们还可针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可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中彩那天》一文中,父亲中奖了,本应是高兴的事,为什么父亲却不高兴?……
  当然,我们还可从创设问题情境中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还可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启发诱导,让学生真问
  除了会质疑,我们还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说明文一般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拓展空间特别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展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所以,当学完《太阳》一课之后,我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富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1)太阳是怎样诞生的?(2)太阳还可稳定燃烧多长时间?它会熄灭吗?(3)太阳的热量是怎样到达地球的?(4)太阳那么热,为什么会有黑子?(5)为什么太阳黑子与人类健康有关?(6)太阳是什么样的天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7)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8)太阳的温度是怎样测定的?……在学生明确了所要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想探讨的一两个问题,并制订阅读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这一环节尽管主要在课外进行,但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是要加强指导,必要时应举办文献查阅、网上检索、做文摘卡等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率,可提供必要的资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质疑,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相结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善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02)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总体沿袭了前三册教材的特点,以双线结构单元,整体构建课内外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立德树人的功能,凸显语用的特点。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整体关照,准确把握教材;二是有机落实,让学习真实发生。如此,才能贯彻好由第一学段课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逐渐向第二学段阅读为重点衔接过渡的意图。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
国庆节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盘点”。  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特别节目《祖国腾飞》。从屏幕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祖国在飞速发展,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这时,爸爸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政策真是好,给全国人民插上了致富翅膀,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家也不例外。”  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打趣地说:“云云,今天我们来一次家庭‘盘点’,
【设计理念】  《金字塔》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由《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短文组成。基于“学习支架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利用词卡、表格、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译、愧、熠”等10个生字,理解“熠熠发光、遐想、泛滥、精湛”等词语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印度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作品,选自《新月集》。译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郑振铎。整首诗以儿童的口吻、欢快的语调、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欢乐、热闹的场景。要深入解读这首作品,可以从触摸诗语入手,感受语言背后的童真。阅读《新月集》中的其他诗作,还可以了解诗人泰戈尔的整体风格和作品特质,进而更好地解读诗人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作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描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小朋友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从森林里的“八卦”中得到欢笑,更能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作者还告诉了小朋友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  春
【摘 要】合理运用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借助还原想象、具化想象、拓展想象等方式,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深入解读、深度思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和语言素养。  【关键词】合理想象;真实学习;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要让学习
【摘 要】范例支架是支架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支架类型,它能提供各种可迁移使用的习作方法。在教学《那一刻,我长大了》时,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针对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和细化表达等,搭建各种不同的范例支架,帮助学生选取写作的素材,明晰写作的思路,习得具体的语言表达方法。  【关键词】习作教学;范例支架;细化学习环节  支架式教学是近年来时兴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实操的
【摘 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可以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基于此认识,以《蜜蜂》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依据文体特点,着力体现关键学习任务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与同伴的互相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关键任务;观察  深度学习是指以高阶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高投入性学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最近发
【摘 要】PISA2018把文本处理策略分解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三个方面。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关注概括文本的过程与方法,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学生要不断地习得阅读策略,并能进行实践运用,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阅读策略;提取;概括;评鉴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策略,并能自主
暑假,我回到了老家。刚到时,我很累,就睡了一觉。起来后,我到院子里看羊。  羊一见到我,就向我跑来,我以为羊要攻击我,吓得拔腿就跑。等我转头一看,羊群围在门前,不停地叫:“咩!”我拿起一根白杨树的枝条,抽打羊群,企图把它们赶走。可它们不但不走,反而咬住了枝条,把枝条吃掉了。  原来是羊饿了,所以向我跑来,不停地叫唤。羊既然很饿,那我为什么不给它们喂些吃的呢?说干就干,我拿起一根较大的树枝,穿过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