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个话题,我们职教界应该一点也不陌生。从上世纪80年代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在全国建设多所中德合作的职业学校起,这个历程也已走过了30多年,只不过当时还没有“交流合作”的概念,只是一门心思要学习世界先进职教经验,一改当时职业教育落后薄弱的面貌。
一晃多年,职业教育的面貌的确大大改观,但与其说这是学出来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领导重视的必然成果。这种成果,使得我们能够改变在“国际经验”前的地位和心态:从单向度的“学习”到尝试多向度的“交流”,从甘当“小学生”到积极审慎地“拿来”“本土化”。
本期策划,就是给读者们呈现职业学校这种“交流”“拿来”的一系列成果,也是我刊去年“校长论坛”的精彩议题。之所以持续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全球化,人才既包括学术人才更应包括技能人才。要想培养出符合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自然要把门开得更大一些,不仅“拿来”的东西要更多更全更好,还要想办法“送”一些出去。要在世界舞台上改变“中国制造”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廉价印象,成为“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职业教育就要能按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际水平来培养人才,这样的技能人才才有竞争力,这样的职业教育也才有吸引力。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国际上“露个脸”,还要真正地能够“露一手”。
搁笔之际,正值第8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会于苏州召开。这项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盛事,一定会吹送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新鲜理念、改革视角……
让这股“国际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晃多年,职业教育的面貌的确大大改观,但与其说这是学出来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领导重视的必然成果。这种成果,使得我们能够改变在“国际经验”前的地位和心态:从单向度的“学习”到尝试多向度的“交流”,从甘当“小学生”到积极审慎地“拿来”“本土化”。
本期策划,就是给读者们呈现职业学校这种“交流”“拿来”的一系列成果,也是我刊去年“校长论坛”的精彩议题。之所以持续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全球化,人才既包括学术人才更应包括技能人才。要想培养出符合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自然要把门开得更大一些,不仅“拿来”的东西要更多更全更好,还要想办法“送”一些出去。要在世界舞台上改变“中国制造”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廉价印象,成为“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职业教育就要能按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际水平来培养人才,这样的技能人才才有竞争力,这样的职业教育也才有吸引力。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国际上“露个脸”,还要真正地能够“露一手”。
搁笔之际,正值第8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会于苏州召开。这项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盛事,一定会吹送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新鲜理念、改革视角……
让这股“国际风”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