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伴人际品格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友伴数量的调节作用及儿童群体差异

来源 :心理发展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y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 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n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根本性作用.以文化认同引领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强基固本工程,而且对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特殊意
期刊
《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是分别面向中、小学生的《践行志愿者》《学做志愿者》手册的简称,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提供各种对社会有意义的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在《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实验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模式。本期,我们从众多的探索中选择出几种典型的模式,辅以专家点评,目的是为读
以河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96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母填写的父母感知协同教养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母亲填写的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和幼儿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在父母感知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发现:(1)母予冲突和母子亲密分别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父子亲密分别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父/母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转化这些后进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从关爱、赏识、竞争和优化课堂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后进生;转化  在一个班集体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远比班级里其他孩子差很多,这些
大学生身体自尊是如何随年代变化的呢?研究对2004年至2016年107篇使用身体自尊量表的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研究,涉及大学生30738名.结果 显示:(1)我国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年代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2)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3)男生在身体自尊各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0.2 ~0.3个标准差,显示出了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上的性别差异;(4)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看,经济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相关,而从不同性别群体来看,经济因素与人口压力对于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