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与重置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Li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飞速发展,而随着科学技术迭代和更新,全面引致了新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思维方式,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思考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研究未来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首先在分析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嬗变、影响因素和任务要求基础上,提出提升话语价值,重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着力意识形态说理,重构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力;提振话语影响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让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平衡大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使之能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助力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置,让身处新形势、新语境中的思政教育始终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嬗变;话语权重置;智能时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YJC710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思政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何种社会进程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人的教化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話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达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的重要媒介”[1]。思政课教师话语权之所以能够作为当前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构成要素,主要取决于其本身肩负的特定的政治使命,对学校人才培养、培养方式方法和人才输送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并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密集出台的大量文件,都对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问题提出了新要求。2021年1月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指出要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提升其话语权,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提升话语权,培养更多兼具德智体美劳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将深刻影响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对人们的认知、思想、思维、价值、认知、行为等产生深远影响。而伴随着智能科技的进一步革新与普及,AI智能将协同5G运算、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对思政教育体系(尤其是思政课)进行前所未有的“重塑”,并逐步构建未来思政教育的新生态。信息技术在增进教学主客体间体验交互与能力协同、形塑新的教学方式与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场域间隙,让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遭受重大挑战和威胁,思政课教师话语传播呈现出模式双向化、方式解构化、内容叙事化、手段网络化的特点,教师话语权正在遭受“权利→权力→能力”的系统化嬗变和全方位消解。思政课教师在思政教育的智能生态环境下重塑自身话语权,不仅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需求,更是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结构分析与影响因素


  (一)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结构分析
  语言学领域中话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话语指口头说出的一句句话,广义的话语即指口头体,也指书面体。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话语,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和提升话语权。话语与话语权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却不尽相同。话语不管是口头表达或者文字表述,其作为一种表达中介本身都带有表意性和目的性,表达了话语主体的观点、思想、价值取向,是一种表意符号。话语权的内涵来自于“权力话语”,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论”赋予话语新的内涵,认为话语是一种可支配社会的强大力量,是一种隐形权力。以往对权力的理解通常认为权力是通过政治而实现的,这是显性的权力。“权力话语论”则揭示了权力在话语中的表征,话语就是权力,体现为对“他者”的领导权、引导权和支配权,话语权是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能力。在人类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有“被话语标示的‘痕迹’”。这是因为话语所拥有的一种神秘力量,具有较为明显的阶级色彩。处于不同阶级立场或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主导者,促使他们在话语体系、言语表达能力以及话语产生的影响作用上都会有所不同。语言学领域的话语虽与话语权内涵不同,但话语权还要通过一定的话语来实现,话语到话语权的转化则需话语主体具备话语权利、话语权力和话语能力。话语权便是话语权利、话语权力、话语能力的“结构体”。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们的话语权表现为在从事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话语使用达到对教育对象的掌握、引导、主导以及影响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能力,对于其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的实现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1.话语权利——源自于许可性。思政课教师作为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话语权利是对其组织“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活动的许可和保证。与高校一般教师的话语权利相比,思政课教师具备的特殊话语权利由其自身特殊的职业地位所决定,具有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协同创新与成长成才发展上。由特殊职业地位赋予的话语权利同样区别于其他权利强调义务的履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更注重价值的对等,源自于许可性的话语权利内含着价值期盼。
  2.话语权力——体现为权威性。思政课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课程内容代表主流意识形态,肩负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责任使命。所以思政课教师以其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课程赋予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权威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遵循话语表达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功底,通过使用具有特性表征意义的文字符号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因为有了这种权威性才能在启发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展现出来引领作用和震慑作用,具有了话语权力。所以,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力主要体现为权威,但在网络时代,这种权威不断遭到消解。   3.话语能力——聚焦于影响性。话语能力被看作是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所进行言语表达的一种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对话语技术平台和工具的掌握和运用,促使其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达到让话语对学生产生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目的,最终起到掌控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行为转化作用。
  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利、话语权力、话语能力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前提——话语权力为核心,话语权利是实现话语权力的基础和前提,话语能力是提升话语权力的保障,实施话语权利和掌控话语权力受到话语能力的制约。
  (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影响因素
  围绕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内涵进行拓展研究,影响教师话语权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思政课教育主体,客观因素则主要为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技术现象学启示我们,身体与技术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互为重塑,相互影响。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亦是,二者是互为影响。而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已成为共识,而互联网技术是引起教育培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变化的关键因素。
  1.思政教育主体及话语权。思政教育的思想性溯源,从教育构成的主体性体系来剖析,涵盖了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集体力量和教师、父母、学生等个体力量。各个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思政教育的权利,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各自的视角、主张对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这些主体以各自维度输出不同的价值信息,并统一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在不同主体履行思政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不同的主体,输出不同的价值本位和方法论。从宏观上,是国家本位的价值形态、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中观层面,社会组织团体或机构从社会意识的维度传递正能量、社会心理和舆论导向,从而影响到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利。从微观来看,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法与体验,形成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重构。
  2.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来自于主体意识内容的正当性及形式的统一性、合法性。思想引领的影响力,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在教育中,融合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與真理追求,具有认识论与真理观的综合性。思政教育的根本在于从思想上引领青年,从行动上指导青年,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格、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首先是一种理论自信的彰显,其次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性、时代性和形式创新性,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其内容与形式,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就内容而言,仅仅是以不同载体来呈现。只有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认识论与价值观的规律,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支持,转化为教师话语的影响力。
  3.思政教育环境及过程。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为人们进行各项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作用于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2]。人的一切观念来自于社会存在,但又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物质世界加以改造。环境是对思政教育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综合,“大学生思想培育环境是以高校为核心而创设出来的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其发展历程,实质是社会发展、政策引导与思想变迁交融交织的演进过程”[3],主要包括了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而社会环境是一个包含政策、制度、组织等在内的庞杂系统。思政教育涵盖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等要素,所以思政教育环境的影响具体是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影响。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活动的相互关系来看,思政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对思政课教师的影响更多是以学生为中介施加的影响。智能时代,各种环境综合作用下,引发了学生思想行为的嬗变,教师的话语权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
  4.思政教育实效及长效。从课程本质意义上看,思政教育实际效果是赋能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关键一环。这是因为思政教育实际效果是一种源自学生的反馈,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所以提升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以赋能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应引起思政课教师的足够重视。而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都是影响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因素,并相互叠加、相互关联、作用持久。话语作为联通诸多因素的桥梁,解决了微观层面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对增益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往往在理念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实践操作方面还是欠缺操作规范和流程的优化机制,这也是长期以来影响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讲授课程当中,话语无疑是最具操作性的因素,所以重视思政课教师话语运用十分必要。
  在教育学场域中,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既需要强大的“初始动力”让其依靠自身惯性有序前行,也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有意识的系统扩张,确保其始终不丧失动力、不停摆。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动力既源于党的高度重视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也源于技术、工具的革新和利用,让思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认同和践行。在智能时代语境下,既能够实现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让思政理论课教学“智能增强”,也会在人机合作中产生共情、共鸣、共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在完成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其中潜藏的教学主体性落寞、教师话语权系统性嬗变、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等,无时无刻不在,如果处置不当,势必会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

三、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消解和任务要求


  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思政课教学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现代范式,既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也不可避免地让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出现嬗变、消解的迹象。在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越来越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解决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以达到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确立、保持和强化的目的。   (一)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
  唯有让思政課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和社会价值观得到学生认可,并以此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才能达到引导他们能够在从事和组织社会活动中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观发展需要的目标,捍卫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智能时代,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场域、内容,还是话语权的掌控和提升,都出现了新的因素,造成思政课话语权嬗变。
  1.话语权场域由课堂转向线上线下叠加。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相对传统平面媒介语言,网络语言更具生动性、诙谐性、娱乐性,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备受大学生青睐,被广泛传播于高校生活、学习场所之中。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网民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的重要手段,也已然成为大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需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高校思政教学话语,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话语,以网络生存语境作为思政教学话语转化的参照,从根本上变革思政教学话语传统形式以贴近学生心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政教学话语改变以往的刻板性、强制性而变得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话语权内容由理论性向知识性网络性融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身心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认知状态不够稳定,对外界怀有好奇心又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又使得大学生个性张扬、敢于尝试,所以青年大学生群体身上往往具有时代性烙印,这是由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思政课教学话语应体现出内涵性、时代性与实效性,“赋予话语表述以‘时代元素’‘生活元素’‘学生元素’”[4],使思政教育内容富含哲理又通俗易懂。
  3.话语权引导由说教向显性隐性教育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5]。网络时代下环境的复杂性诱发学生思想上出现各种困惑,思政课教师如何解答这些困惑,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师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观念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语言上的交流,隐性互动体现在教师和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共鸣。实现隐性互动是达到话语影响力的关键。学生的思想困惑由网络诱发,也需以网络话语丰富思政教学话语资源,以网络思维方式创新思政教学话语形式,以网络热点事件充实思政教学话语内容,回应学生关切,达到隐性教育,解决学生思想困惑。
  4.话语权掌控由知识传授向理论和网络素养同步。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社交、消费的主要场所,这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紧跟国家形势政策发展,也需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需要识网、用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
  (二)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消解
  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由其扮演的角色和职责所赋予,带有强制性、排他性、权威性意涵。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了话语权,才能取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才能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智能时代语境下,思政课教师较为清晰、相对明确、高度集中的话语权,正在面临“权利→权力→能力”的系统化消解。
  1.话语价值重塑——话语权利面临挑战。“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与约束机制的非对称性蕴含着技术失控的潜在风险”[6]。为在快速迭代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争夺受众,部分新技术散布低级趣味的视频网站和链接,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由于受到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和场域的制约,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还未充分调适,话语价值亟待重塑,话语权利面临挑战。
  2.话语权威稀释——话语权力遭到质疑。新技术为多元意识形态的生产、消费、传播和再生产搭建了技术平台,一方面导致各种异质信息杂乱无章而又毫无筛选地呈现在青年大学生面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正面临着严重冲击和消解。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发展的态势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时期,面对社会中鱼龙混杂的繁杂信息,缺乏明辨真伪的能力,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能够形成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供学生自主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地位,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角色认同度。“技术异化”造成的多元化意识形态和“技术赋能”催生的新的生活学习方式致使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威稀释,并逐渐丧失震慑作用,话语权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遭到质疑。教学过程循规蹈矩,不具备教学创新性的教师,势必存在被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教师替代,或被人工智能直接替代的风险。
  3.话语对象变迁——话语能力出现弱化。大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话语对象,其价值观念、思想行为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往往具有“时代烙印”。网络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呈现“井喷式”爆发,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价值观根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更为开放,个性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大学生关于自我成长的认知较为缺乏理性认识,娱乐泛化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越发明显。大学生在新技术平台上不受约束地看微信、玩游戏、聊天交友,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维持和掌控思政教育活动的难度加大。通过调查分析,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存在着在思想政治课中“隐形逃课”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较大程度上的干扰。长此以往,造成思政课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制约能力和话语表达把控能力减弱。
  (三)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构建任务要求   面对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嬗变和消解的同时,应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回归提供新的机遇。在智能时代语境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借此高效率的传播知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也能为话语权拓展出更多发展空间。但是,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却并未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构建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以智能时代为语境,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视角出发,以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加强思政理论课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目标,致力于满足以下任务要求。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其应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这不仅对确保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十分关键,也关系着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其次,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在创新话语内容形式上下功夫,将较为抽象的理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以学生可以理解的话语表达出来,解决讲透讲好的问题,实现科学理论的可视化,进而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学生行为模式。
  2.注重网络意識形态引领力。当前,网络环境因其开放性的特征而复杂多变,由此催生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环境形成。文化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此为载体借机传播。在互联网作为社会思潮争夺主战场的大环境下,学生群体也日益成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取的目标。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泛娱乐主义文化在学生群体广泛传播,增加了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阻力。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隐含着不同价值取向,面对“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冲突,学生因缺乏理性判断,在价值选择上容易产生困惑,这是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但又给予思政课教师重置话语权的突破口。把握网络舆论走向,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师掌握话语权的应有之义。
  3.发挥课堂渠道主导力。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游刃有余把握住课堂教学,关系着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构。思政课教师以其话语的魅力,在重构话语权的同时,发挥好教师这一主体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另外,高校要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主动改革教学方法,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提升话语转化影响力。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政类课程主要功能,与此同时,应做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政类课程的内在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发挥话语的交流沟通作用,使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体现教育的适应性和全面性。在互联网技术的环境下,我们需从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环境等方面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的重大意蕴,并使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与舆论导向等方法,持续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转化的感染性、亲和度以及信服力。

四、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置路径


  “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7]。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彰显鲜明特色,突出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网络时代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网络舆论及网络流行语引发的学生价值观嬗变对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造成负向的消解,而智能教育的产生对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提供了技术工具,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变“负向消解”为“正向重置”,需要从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话语权力、话语能力三个方面着力,最终实现话语的建构意义。在智能时代,结合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围绕话语权的嬗变以及任务要求,对思政课教师话语权进行重置,就需要充分重视技术的作用并加以运用,让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向科学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由注重话语描述转向话语的解释能力和建构意义,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如下页图1所示。
  (一)提升话语价值,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利
  1.提高政治站位,捍卫话语权利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导。这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8]。社会给予的许可和期盼是相伴相生的,这也是思政课话语价值的体现,就是通过话语这一载体达到社会期盼。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实现其话语价值需要履行好、发挥好话语权利。履行好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利需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而发挥好这项权利则需要其话语能够得到学生认可。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的主要队伍,自己必须先有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只有自己有信仰,才会使自己的话语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这是话语价值的保障。思政课教师话语得到学生认可,是思政课教师话语价值的体现。如何使话语表达得到学生认可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2.增强法律意识,理清权利边界
  智能教育赋能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大数据应用几乎可协助建立人类行为模型,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各种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但也存在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思政课教育者在运用思政课数据共享大平台的同时,必须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晓职业规范、坚守道德底线,明确学生资料大数据使用边界,统筹好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法律素质和依法从教意识。
  3.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
  科技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树立互联网思维,使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整合者十分重要。以往我们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较注重理论素养,智能时代,信息素养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必不可少,新科技(AR、VR、MR)的掌握也成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的方向。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依托智能化教学环境,开展智慧课堂,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开展智慧课堂,最终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深度沉浸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使思政课教师话语表达得到学生认可,实现其话语价值,捍卫话语权利。   (二)着力意识形态说理,重构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力
  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力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智能时代带来的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威稀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出现抵触心理。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是重塑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威的关键。着力意识形态说理,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真正明白真理真言并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宏观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践,使学生“见微知著”。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话语对象,思政课教师必须全方面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助力说理有效。
  1.开展智慧课堂,助力说理透彻
  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作为思政课教师面对学生价值观嬗变,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中国和外部世界是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向。学生价值观嬗变一方面受技术异化的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学生又不能客观看待,也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原因。借助技术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师话语表达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结合,将话语的抽象表达——文字与话语的形象表达——图像结合起来,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讲清讲透思政理论课。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相比,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思政课,具有跨界融合、开放生态、万物互联的特点。“智能感知、教学算法、数据决策是智能化教育的三大关键技术”[9]。借此探索“智能思政”的教学范式,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话语由文字向图表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助力说理透彻。
  2.借助数据处理与分析,助力说理有效
  了解学情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话语权的重要环节。话语内容与话语对象要实现无缝衔接才能确保话语有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找准话语表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十分关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等外显渠道,但学生内心的思想、心理和情感较难把握。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堂、宿舍、食堂的行为以及在论坛、贴吧的线上行为。“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路径与学生大数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关系,分析挖掘数据中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和规律”[10],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加清晰、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偏好以及对所需知识的内化、外化情况等,为每位学生精准“画像”,使思政课教师教学建立在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基础上,为思政课教师话语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进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实效。话语因科学性而更具有效性。思政课教师作为智能教育的实施主体,开展“智能思政”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思政课教师个体能力,而且适应了教學环境、内容的变化,切合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3.加快形成思政课程育人体系,提升课程实效
  智能时代,社会环境发展更迭加快,也越发具有复杂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严峻。办好思政课程需转变思维,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快形成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传统的思政课程形式较为单一,而且课程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面对复杂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行为的嬗变育人任务艰巨。创新思政课程载体形式,形成思政理论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课程教材三大育人载体,讲透理论课,开好实践课,实现教材鲜活性,提升课程实效。
  (三)提振话语影响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
  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权。话语权的根本体现为话语的现实影响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没有改变,但对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正在进行深刻变革。思政课教师话语的影响力首先应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其次是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理念深度融合,将社会的智慧化延伸至校园管理的智慧化进而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进而提升话语的影响力。
  1.融入生活元素,提升话语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影响力产生于现实基础之上,离开了现实性,思政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话语能力就需提高自身搜集现实思政教育素材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涌现了大量的好人好事,我们身边的榜样需要用心挖掘,以现实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与此同时,借助于技术手段,以视频、图像等形式呈现出来,给予学生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通过融入生活元素,解读现实世界,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影响力。
  2.利用微平台,提高网络舆论引领力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智能时代的语境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光明的“一元图景”,只有思政课教师主动认识时代变迁规律、切实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更好实效。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发展,使得数据成为高校重要基础设施,高校的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技术赋能,拓展了思政课教师话语表达的空间和渠道。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一方面做到正面宣传引导,一方面要敢于“亮剑”,回应学生关切,推动正能量弘扬和传播,提高提高网络舆论引领力。

五、结语


  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使之通过理论武装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教师话语权嬗变和重置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在可预见的将来,需要继续发挥思政课教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社会人”的角色功能,在双向沟通中,激发青年大学生主体性,使之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求形成正确理解、接受、反思和践行,完成社会思想本身的再造。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增强现实、物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突破原有教育的时空局限,具有特色化创新教育的优势[11],因而应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全新“变量”,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柔性[12],在新尺度、新场域中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其他文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新疆“石榴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为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而重点打造的全媒体智能化云平台,按照“集约建设、一体赋能”总体设计建设.新疆“石榴云”通过微服务技术实现敏捷快速迭代,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全生产流程,平台按照一体化、智能化、共享化和多元化等建设,助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媒体深度融合.通过“石榴云”平台,新疆日报社实现与地州、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技术、服务共享.新疆“石榴云”提供的生态化服务支撑各级媒体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公众号逐渐成为官方机构在网络社会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对比传统媒体官方公众号在新闻标题的信息内容存在从务实到务虚、传播目的从传递信息到引导受众选择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闻标题的传播职能从消除受众不确定性转为营造不确定性,同时反映出网络平台的社会化与媒介机构个体化的交互影响,以及消息结构随着发布媒介的变化产生的重建.这种官方公众号新闻标题的话语重构的动因,则可以归纳为传播效果评估方式的变化以及被个体行为重新定义的把关过程.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城市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帮助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该文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该研究通过对双师教学、多师协同及其相关创新实践的优势和本质的分析,指出其根本为各级各类主体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本质,有效连接最根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整体转型和高等教育领域矛盾的频繁凸显,构建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满足国家、社会及个体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管理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研究认为,治理是充分利用多元主体优势,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合作来实施的一种先进管理方式,对变革我国以政府为主的单一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具有借鉴性,对于满足高等教育多元化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电子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便捷了现代居民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背景下,各大高等教育院校都陆续围绕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了了教学改革,并在教学策略、授课模式和评估手段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转型突破。但网络信息环境中也不乏存在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信息思想,倘若学生缺乏及时和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日后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如何科学可行地利用电子讯息技术来加强高校各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下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
摘要:能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国政府提出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以其“专门-共享-开放”的核心特征彰显出新时代的教育公平内涵。该研究梳理了自2016年国家颁布的“三个课堂”政策及影响,分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供给制度缺失、师资队伍薄弱、应用结构松散等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新基建、种子师资培育、评估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
摘要: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领航作用。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对于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与发展质量、提升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境界、构建良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促进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要聚焦对教师队伍“主力军”的角色引领、对课
以提升科技期刊杂志社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分析了杂志社在转制为企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在杂志社管理中引入卓越绩效和精益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实现科技期刊杂志社的转型升级.
摘要:社会分工打破了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格局,使得劳动教育的目标走向纷杂与错乱、劳动教育的过程出现断裂与自为、劳动教育的结果陷入混沌与冲突,继而引发劳动教育呈现出家校社分离的严重弊病。超越家校社分离式的劳动教育,呼唤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成为我国当下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政策推进的诉求。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家校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的外部模型和内部结构为弥补家校社分离式劳动教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因此,将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互联网+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三个方面的保障性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