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重庆中路第一小学 山东 青岛 266041)
  内容提要: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善于表达,动情朗读,要让学生品读词句,积累感悟,动笔书写。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让个性化的阅读充满生命的灵性。三、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四、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要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学科本质;生命成长;资源意识;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每每徜徉在语文课堂里,耕耘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上,心中总是充满向往——对理想课堂的向往里。那是一座圣殿,它存在于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心,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许多名师都形象地描述过它:教学“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课堂“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美好的希冀犹如春花“万紫千红尽可迷”。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走进去,都会让你展开无尽的想象,让你施展无穷的创意,去描绘它,构建它,丰富它。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听、说、读、写”,这种独特的方式成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善于表达,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让学生圈点批注,品读词句,积累感悟,动笔书写。
  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阅读课文时,学生在朗读放鱼的部分,感情平淡,我就这样引导他们:
  师:两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生:120分钟。
  师:一节课有40分钟,这120分钟足足有——
  生:(惊叹)三节课。
  师:这三节课的时间詹姆斯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动作——溜鱼。
  仅仅用了三节课吗?请联系上下文,读读看。
  生:(生读有关语句,算出詹姆斯大约用的时间。)
  师:此时,筋疲力尽的仅仅是詹姆斯吗?(生抢说,还有鲈鱼。)
  鲈鱼如此难钓,父亲却要放了它!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师:那么,(师指儿子与父亲对话的语句)读出你的抗议!
  (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动情,这声“爸爸”里包含着儿子怎样的感情?
  生:是愤怒之情。
  生:委屈之情。
  生:还有悲哀。
  生:是失落。
  ……
  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文贵自得”。在上述片断学生对儿子心情的感悟,不仅“读进去”了,而且“读出来”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读,读出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了语文的滋味。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或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或提升人格。
  我们知道,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思维品质优秀的人总会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什么吗?”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我的家在祖国的南方,这儿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榕树妈妈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用她那丰盛的食物哺育我们,用她那巨大的树冠保护着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我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画眉鸟。清晨,我们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高歌一曲,给寂寞的乡村带来勃勃生机。”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远方的朋友,请到‘鸟的天堂来’!让我们远离那被工厂浓烟污染的空气,远离那被猎人捕杀的危险,远离那……乱砍滥伐,破坏鸟类家园的人们。”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就是一个极好的促进。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这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善于开发并能及时捕捉教育的资源,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能做到这些,一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二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一些写景课文时,老师们常常喜欢这样导课:
  师: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都去过哪?
  生:桂林。
  生:北京。
  ……
  师:你们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神奇的《九寨沟》去看一看。
  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就会发现,这短短的谈话当中,蕴藏着许多可以开发的教育因素呢!在教学《田园诗情》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
  师:(出示几张荷兰秀丽风光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兰?(出示:这是的荷兰。)
  生:这是开满郁金香的荷兰。
  生:这是绿草茵茵的荷兰。
  生:这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荷兰。
  ……
  同是“谈话”,这里却把谈话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语言训练,在补充句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着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强烈的言语训练意识,或许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教育的意义。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动态生成的
  “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它的实质,应当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认识的飞跃式提升,对个性的张扬与完善等。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同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个性化的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一位教师执教《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教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突然举手提问:“题目‘多彩的夏天’中的‘多彩’一词,应加引号。因为夏天不只是多彩的,还有‘炎热’‘有趣’‘悠闲’等很多特点。”显然,这位同学不理解题目中“多彩”的意思。但这位同学又是非常聪明的,他凭着自己的认识水平,发现题目与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师听后,并没有急于把正确的答案讲给学生,二是放下教学的脚步,在这里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把他的问题交由全班讨论: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说“夏天是多彩的”只是其中一段,但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却用“多彩的夏天”呢?题目中的“多彩”是不是第二自然段中的那个“多彩”,这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多彩”具有不同的意义。
  尽管教师课前有许多的预设,但出乎预料的信息随时都可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成调控策略,把错误变成两例,巧妙解疑,孕育新知。
  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明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会感动着,幸福着。
  参考文献:
  [1]陆有松.我心中的理想课堂[J].江苏教育,2005,(24):24
  [2]张庆.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J].江西教育,2006,(z2):37—39
  [3][12]李炳亭,李玉佩.翔宇的“理想课堂”[N].中国教师报,2009—9—23(A02)
其他文献
阐述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分析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特点及职业倦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科学预防职业倦怠,促进高校旅游教育的蓬勃发
本文在回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丙中洛宗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学、民族学与宗教学多视角与多学科研究理论、方法相结合,重新审视丙中洛多元宗教从冲突到和睦共存、融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无题”命篇,并大量写作无题诗的诗人,本文主要针对其无题诗是否有无“寄托”进行分类研讨和解析,并提出李商隐的“无题”诗,应该用心
期刊
本文以宇宙本体论的视角,揭露荆浩对"物象之原"的发现,并在历史演化时序中,对"物象之原"作深入的论证与诠释,彰显其独特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尝试重建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独特的理
摘 要:沥青路面是公路中较为常见的路面类型之一,具有较好的性能,并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重载沥青路面中,进行基层结构的设计时应用多孔混凝土,有利于提高基层的排水性、承载力和强度等性能。从而充分发挥基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作用,保障重载路面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多孔混凝土;重载道路;沥青路面  1 在沥青路面基层设计中应用多孔混凝土的意义  在重载交通沥青路面中其基层是道
临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灿烂的文明为动漫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临沂动漫正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是由古代欧亚草原上众多部落和部族及其后裔经过长期错综复杂的交往和融合形成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哈萨克族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动,最终由一个独立
摘 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能够有效维护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期满足项目要求,由此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加全面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为建筑工程的完整性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先进技术的落实,巩固了施工单位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本文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在明确完善对策及存在问题的同时,期望能够为后续工程管理的开展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影响因素;完善对策  1 建筑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已发生且仍在发生着劳动力大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曾经相对较为平衡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更改变了劳动者的思想